【譯文】季孫家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麽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麽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裏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裏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做法。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隻怕季孫的操心的不是顓臾,而是國君的利益吧。”


    【解析】當上魯國上大夫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孔子在齊魯國君的夾穀會上發揮出色,既維護了國家主權又保護了國君安全,一時成為政治明星。三桓主動與孔子交往,並且希望他推薦人才。這個情況下,子路被孔子推薦給季孫家做管家,隨後子路又引薦了冉有做費邑宰,這樣孔子的兩名學生就成了季孫家最重要的兩名家臣。


    拿人家的薪水,就要給人家幹活,子路和冉有盡心盡力為季孫家效力。可是,孔子對季孫很不滿,漸漸地對兩個徒弟也不滿起來,認為他們在助紂為虐,經常批評他們,而兩個弟子就很為難。既然顓臾是魯國的屬國,那麽是否攻顓臾應該是由國君決定的。問題是魯國國君早就成了擺設,季孫說打誰就打誰,所以孔子盡管是魯國的大司寇,也沒屁可放。那麽,季孫為什麽還要攻打顓臾?因為作為魯國的屬國,顓臾向魯國國君進貢;而季孫吞併顓臾之後,這裏就成了季孫家的地盤,gdp就都是季孫家了。所以,季孫的目的是化公為私。


    孔子改變不了季孫家的決定,反過來要求兩個弟子去改變,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季孫家的家臣實際上比魯國的大臣更有權勢。


    最終,冉有還是率領費邑的部隊滅了顓臾。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既來之,則安之。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分崩離析,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來自這裏,意思是內部發生禍亂。蕭牆,是國君宮殿大門內(或大門外)麵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塞門”;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上文中的蕭牆之內指代魯國國君,過去的說法都認為是指代三桓或者季孫家內部,錯。


    基於周禮,孔子對三桓始終心懷不滿。所以周禮對孔子也是一把雙刃劍,孔子通過鼓吹周禮而著名並且如願以償當上了高官,可是對周禮的執著讓他對三桓充滿成見並且一次次站錯隊。


    【現實解說】總有人會假公濟私,總有人會損公濟私,總有人會化公為私,而能夠做這些事情的人往往是有權勢的人。過去的教材總是告訴我們,美國的對外戰爭都是代理人戰爭,表麵上為了國家利益,實際上都是為了各大財團的利益,這些財團,就相當於三桓。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孔子看得清楚,而季孫之憂實在是太多了。


    1.29(11.24)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國家的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別人,原來是問由和求呀。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禮的要求來侍奉君主,如果這樣不行,他寧肯辭職不幹。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隻能算是家臣罷了。”季子然說:“那麽他們會一切都跟著季氏幹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著幹的。”


    【解析】季子然是季孫家的人,對孔子很反感,因此來諷刺孔子,意思是說你既然這麽反感我們家,這麽瞧不起家臣,你最好的弟子還不是在我們家做家臣?我們要他們做什麽就做什麽。孔子首先貶低子路和冉有,之後說即便是這兩個不成器的傢夥,也不會違背我的原則跟著你們對抗國君的。


    孔子其實也就是嘴硬,子路和冉有當然不會殺國君了,季孫也不會殺啊,可是子路和冉有幫著季孫幹了不少損公肥私的事情。


    具臣,就是家臣。


    【現實解說】對照著說,大臣就相當於政府官員,家臣就相當於企業高管。企業高管怎麽為企業掙錢都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損害國家利益。


    1.30(18.4)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譯文】齊國人贈送了一些歌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


    【解析】孔子幫助魯定公對付三桓,使用了隳三都等手段,處處與三桓作對,極力削弱他們的力量。於是,三桓都很討厭孔子,而魯定公看清形勢,為了避免連累自己,刻意疏遠孔子。不久,季孫找藉口炒掉了子路和冉有,發出強烈信號。孔子得不到魯定公的支持,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被炒掉的命運,於是暗中尋找出路,通過子路的舅子的門路,打通了衛國國君的關節,孔子決定前往衛國發展。


    恰好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魯國國君祭祖之後,祭肉應該分給大夫們,也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疏漏,孔子竟然沒有得到;另一件就是上麵這件,齊國人送了些美女樂師過來,季桓子銷魂了幾天沒有上朝。孔子借這兩件事,不辭而別,前往衛國去了。


    至此,孔子的官運到頭了,也開始了周遊列國的艱險之旅。


    在這段當官的歲月裏,孔子沒有正確判斷形勢,站錯了隊,因此最終出局並不意外。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這樣的人在官場就顯得“太傻太天真”。歷朝歷代表麵上都將孔子捧上天,可是如果孔子真的來到了,恐怕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


    另外,孔子的不辭而別也很幼稚,這使得他在很長時間內不得不周遊列國。


    【現實解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麵對骨感現實,要麽忍受,要麽離開,不要抱怨。


    第二部分 論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