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解說】民可使,也不能亂使,因為亂使的後果就是不可使;而一旦到了不可使的時候,知之並不那麽簡單。
1.25(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以德治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解析】這就算是以德治國的定義吧。
這段話是孔子對魯定公說的,意思是隻要您用周禮來要求自己,處處遵循周禮,那麽,大家就都會向周禮靠攏,以周禮來要求自己了。
這段話裏,什麽是德?不是道德,也不是品德。德,用李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律。一個國君做好了自己該做的,臣下也就會去做他們該做的。所以,什麽叫以德治國?就是統治者以身作則。以德治國不是用所謂的道德去忽悠老百姓,讓老百姓做犧牲做奉獻,而應該是統治者自己首先做出表率,老百姓有了楷模,自然就會跟隨。
當一個國家失去公信力,當一個政府政令難行的時候,統治者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反思自己,自己要求老百姓做的事情,自己做了沒有。
當統治者對自己所宣傳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去做,就不要再說什麽以德治國了。
統治者是以德治國還是以缺德治國,隻要看看他們所做的和他們要求老百姓做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他們要求老百姓這樣做,自己卻那樣做,那麽即便他們喊著唱著以德治國,那也是騙人的鬼把戲。
在春秋時期,有大量的正反兩方麵的例子。
【現實解說】“不喝茅台,就要喝拉菲,拉菲更貴。”某官員談“官員喝茅台”的問題時這樣說,令人無語。
1.26(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去引導百姓,用刑法來限製百姓,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沒有廉恥之心;統治者以身作則來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規範百姓,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解析】兩種統治方法,區別是這樣的。前者是暴力的統治,告訴老百姓什麽不許做,否則就要受到懲罰,這樣老百姓隻有恐懼,沒有尊嚴,因此談不上什麽榮辱感,沒有廉恥也不需要廉恥;後者不同,後者溫柔並且很給麵子,首先是統治者以身作則,老百姓跟著做都是有麵子的事情。其次禮和刑是不同的,禮是告訴你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不能怎麽做,因此談不上威脅,然後人們覺得按照禮去做就很有檔次。所以,這種統治方法讓人有自尊,所以就有廉恥感,就會主動地遵守規矩。
第一種統治方法就是統治者拿著鞭子,對老百姓說:“你們不能這樣做,否則,就懲罰你們”;第二種統治方法是,統治者對老百姓說:“你們看,我們應該這樣做。”隨後,統治者帶頭做。
在民主社會實現之前,統治者是缺乏監督的。因此,“導之以德”就是最好的統治方法了,就是自我監督,這樣的君主就是好君主。但是,靠自覺是不能長久的,民主社會是“導之以德”之上的層次。
這依然是孔子對魯定公談治國,這段話非常精闢,直抵要害。
正是因為幾次交談下來孔子的話打動了魯定公,魯定公在不久之後任命孔子為中都宰。中都是哪裏?中都宰是幹什麽?中都是魯國的一處地名,按魯國的規矩,有宗廟的所在稱為都,否則稱為邑。中都有魯國宗廟,因此稱為都,地點在今山東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長官,今天的說法就是中都市市長。
而中都是魯國公室不多的幾塊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魯國官員,而不是三桓的家臣。從民辦教師,孔子一夜之間野雞變鳳凰。要知道,孔子不是魯國公族,在這個特別看重出身的國家,能夠成為中都宰算是個奇蹟了。
【現實解說】客人分三等,第一等,來到家中,主人說:“隨便啊,跟到自己家一樣。”第二等,來到家中,主人帶著熟悉地形,告訴客人:“這是你的臥室,那邊是卡拉ok,餓了可以去廚房找吃的。”第三等,來到家中,主人吩咐:“那邊不能去,這個不能用。”三種感覺截然不同,第一等像親人,第二等像朋友,第三等好像是防賊。
老百姓就是這樣,你把我當親人,我把你家當我家愛護;你把我當朋友,我把你家當朋友家小心對待;你把我當賊,嘿嘿,那我也不會客氣了。
1.27(12.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應該使訴訟根本不發生!”
【解析】由於在中都宰的任上幹得不錯,孔子被提拔為小司空,之後又被提拔為大司寇。小司空是個什麽官員?魯定公要重用孔子,可是,重要職位都有人了,怎麽辦?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空,來管理所有的公室自留地。可是司空這個職位被叔孫家世襲了,不可能出讓。不過,魯定公還是想出了辦法,他任命孔子為“小司空”,活是司空的活,也就是國土建設部長,不過加了個小字,比司空級別低了一級,算不上卿,算中大夫。可是在《史記》及《孔子家語》中都說孔子被任命為大司空,明顯為抬高孔子地位。
當然,公家的自留地沒幾塊了,也就養個雞種個菜什麽的,所謂的國土建設,基本上也就是搭個雞窩樹個柵欄之類。
半年之後,魯定公把孔子提升為大司寇。原本,司寇應該是卿的級別,可是在魯國隻能算是上大夫,名義上的地位僅次於魯國國君和三桓。司寇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所以孔子負責士以上階層的訴訟。孔子比較反對訴訟和刑罰,而強調大家遵從周禮,做好自己,不要傷害別人,這樣就沒有訴訟發生了。所以,孔子盡量尋求訴訟的調解,在這一點上對中國後來的司法影響巨大,至今依然有民事訴訟的調解程序。
一次,父子二人互相訴訟,孔子將他們關了幾個月卻不審理,父子二人領悟到骨肉相殘的愚蠢,於是撤訴回家了。這是孔子擔任司寇的著名案例之一。
孔子說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家都遵從周禮,那麽根本就不會有訴訟發生了。孔子在這裏,實際上還是在鼓吹周禮。
【現實解說】如果這個社會懂得禮讓,訴訟就會減少很多。換言之,很多訴訟多是因為小事引發的,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28(16.1)★★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25(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以德治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解析】這就算是以德治國的定義吧。
這段話是孔子對魯定公說的,意思是隻要您用周禮來要求自己,處處遵循周禮,那麽,大家就都會向周禮靠攏,以周禮來要求自己了。
這段話裏,什麽是德?不是道德,也不是品德。德,用李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律。一個國君做好了自己該做的,臣下也就會去做他們該做的。所以,什麽叫以德治國?就是統治者以身作則。以德治國不是用所謂的道德去忽悠老百姓,讓老百姓做犧牲做奉獻,而應該是統治者自己首先做出表率,老百姓有了楷模,自然就會跟隨。
當一個國家失去公信力,當一個政府政令難行的時候,統治者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反思自己,自己要求老百姓做的事情,自己做了沒有。
當統治者對自己所宣傳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去做,就不要再說什麽以德治國了。
統治者是以德治國還是以缺德治國,隻要看看他們所做的和他們要求老百姓做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他們要求老百姓這樣做,自己卻那樣做,那麽即便他們喊著唱著以德治國,那也是騙人的鬼把戲。
在春秋時期,有大量的正反兩方麵的例子。
【現實解說】“不喝茅台,就要喝拉菲,拉菲更貴。”某官員談“官員喝茅台”的問題時這樣說,令人無語。
1.26(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去引導百姓,用刑法來限製百姓,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沒有廉恥之心;統治者以身作則來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規範百姓,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解析】兩種統治方法,區別是這樣的。前者是暴力的統治,告訴老百姓什麽不許做,否則就要受到懲罰,這樣老百姓隻有恐懼,沒有尊嚴,因此談不上什麽榮辱感,沒有廉恥也不需要廉恥;後者不同,後者溫柔並且很給麵子,首先是統治者以身作則,老百姓跟著做都是有麵子的事情。其次禮和刑是不同的,禮是告訴你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不能怎麽做,因此談不上威脅,然後人們覺得按照禮去做就很有檔次。所以,這種統治方法讓人有自尊,所以就有廉恥感,就會主動地遵守規矩。
第一種統治方法就是統治者拿著鞭子,對老百姓說:“你們不能這樣做,否則,就懲罰你們”;第二種統治方法是,統治者對老百姓說:“你們看,我們應該這樣做。”隨後,統治者帶頭做。
在民主社會實現之前,統治者是缺乏監督的。因此,“導之以德”就是最好的統治方法了,就是自我監督,這樣的君主就是好君主。但是,靠自覺是不能長久的,民主社會是“導之以德”之上的層次。
這依然是孔子對魯定公談治國,這段話非常精闢,直抵要害。
正是因為幾次交談下來孔子的話打動了魯定公,魯定公在不久之後任命孔子為中都宰。中都是哪裏?中都宰是幹什麽?中都是魯國的一處地名,按魯國的規矩,有宗廟的所在稱為都,否則稱為邑。中都有魯國宗廟,因此稱為都,地點在今山東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長官,今天的說法就是中都市市長。
而中都是魯國公室不多的幾塊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魯國官員,而不是三桓的家臣。從民辦教師,孔子一夜之間野雞變鳳凰。要知道,孔子不是魯國公族,在這個特別看重出身的國家,能夠成為中都宰算是個奇蹟了。
【現實解說】客人分三等,第一等,來到家中,主人說:“隨便啊,跟到自己家一樣。”第二等,來到家中,主人帶著熟悉地形,告訴客人:“這是你的臥室,那邊是卡拉ok,餓了可以去廚房找吃的。”第三等,來到家中,主人吩咐:“那邊不能去,這個不能用。”三種感覺截然不同,第一等像親人,第二等像朋友,第三等好像是防賊。
老百姓就是這樣,你把我當親人,我把你家當我家愛護;你把我當朋友,我把你家當朋友家小心對待;你把我當賊,嘿嘿,那我也不會客氣了。
1.27(12.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應該使訴訟根本不發生!”
【解析】由於在中都宰的任上幹得不錯,孔子被提拔為小司空,之後又被提拔為大司寇。小司空是個什麽官員?魯定公要重用孔子,可是,重要職位都有人了,怎麽辦?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空,來管理所有的公室自留地。可是司空這個職位被叔孫家世襲了,不可能出讓。不過,魯定公還是想出了辦法,他任命孔子為“小司空”,活是司空的活,也就是國土建設部長,不過加了個小字,比司空級別低了一級,算不上卿,算中大夫。可是在《史記》及《孔子家語》中都說孔子被任命為大司空,明顯為抬高孔子地位。
當然,公家的自留地沒幾塊了,也就養個雞種個菜什麽的,所謂的國土建設,基本上也就是搭個雞窩樹個柵欄之類。
半年之後,魯定公把孔子提升為大司寇。原本,司寇應該是卿的級別,可是在魯國隻能算是上大夫,名義上的地位僅次於魯國國君和三桓。司寇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所以孔子負責士以上階層的訴訟。孔子比較反對訴訟和刑罰,而強調大家遵從周禮,做好自己,不要傷害別人,這樣就沒有訴訟發生了。所以,孔子盡量尋求訴訟的調解,在這一點上對中國後來的司法影響巨大,至今依然有民事訴訟的調解程序。
一次,父子二人互相訴訟,孔子將他們關了幾個月卻不審理,父子二人領悟到骨肉相殘的愚蠢,於是撤訴回家了。這是孔子擔任司寇的著名案例之一。
孔子說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家都遵從周禮,那麽根本就不會有訴訟發生了。孔子在這裏,實際上還是在鼓吹周禮。
【現實解說】如果這個社會懂得禮讓,訴訟就會減少很多。換言之,很多訴訟多是因為小事引發的,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28(16.1)★★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