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情況是魯昭公祭祀魯襄公,同時季平子祭祀季友。按照規定,魯國可以使用天子規格的禮儀,因此祭祀魯襄公用祭祀天子的標準。於是,魯襄公的廟裏上演祭祀舞蹈,舞蹈名稱為《萬舞》,一共需要六十四名演員,組成八八演出方陣,稱為八佾。與此同時,季孫家的祭祀竟然也採用天子規格,也上演《萬舞》。


    當時三桓基本上瓜分了魯國的地盤,魯國國君的地盤已經非常小,國庫收入越來越少,已經無力支撐國家歌舞團等機構,因此不得不解散,原本屬於國家公務員的藝人們隻能自謀出路。國家有祭祀的時候,就花錢請他們來表演。這次祭祀,因為兩家撞車,藝人們就必須做出選擇了。一來畏於季孫家的權勢,二來見錢眼開,誰出價高,就去誰家表演。結果,大家紛紛去了季孫家,於是季孫家上演正宗《萬舞》,而魯襄公的廟裏隻有兩個上了年紀的藝人在跳《萬舞》。


    孔子認為季孫家做得太過分,國君不應該再容忍下去,應該採取行動了。這是典型的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還好那時沒有文字獄,否則因為這句話被抓起來,豈不是冤大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2001年,張治安升任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黨委書記後,建造“阜陽白宮”,外形酷似美國白宮的政府辦公大樓讓張治安有了另外一個名字“白宮書記”。2010年2月8日,張治安因受賄罪、報復陷害罪一審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張治安就屬於“八佾舞於庭”,以為這還是春秋時期的魯國?


    1.11(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裏主祭。’這樣的詩句,怎麽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裏呢?”


    【解析】《雍》這篇詩是天子祭祀的時候唱的,結果三桓竟然拿來用了,孔子對此非常氣憤。那麽,天子祭祀的歌曲魯國人怎麽會呢?因為當初周公對周朝貢獻巨大,因此在周公去世之後,周成王特地批準魯國用天子之禮祭祀周公,魯國因此才有天子之禮。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都是在批判三桓違背周禮。從歷史記載來看,這是孔子最早開始強調周禮。此前,孔子對周禮隻是愛好,並沒有看得這麽重。為什麽這樣呢?從孔子的身世看,從小為了活命而奔波,是沒有可能憂國憂民的。長大之後在季孫家打工,對周禮的了解更多了。後來自己開辦私校,就開始講解周禮。到這個時候,出於教學的需要,孔子對周禮的學習和研究都上了層次,再加上學校的收入狀況越來越好,孔子才有了憂國憂民的物質基礎和知識積澱。為什麽要強調周禮呢?首先是孔子認為周禮是完美的製度體係,其次則是唱什麽吆喝什麽,自己最精通的就是周禮,不強調周禮強調什麽?


    事實上,孔子在此之前對周禮並不那麽看重,歷史有記載的違背周禮的事情,孔子做過三次半。


    第一次是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的母親因為在孔家沒有正式的名分,本身也是平民階層,因此沒有資格葬在孔家的墓地。那時候孔子才十七歲,年輕氣盛膽子大,決定以暗渡陳倉的方式來葬母親。首先,孔子將母親的棺木運到了五父之衢,做出要下葬在這裏的架勢。五父之衢是什麽地方?


    關於五父之衢是個什麽所在,歷來說的說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實這又是為聖人諱。當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隊,先在魯僖公的廟門前進行盟誓,然後去五父之衢詛咒。《左傳》中幾次提到五父之衢詛,都是去詛咒的。古人盟誓和詛咒是很講究地點的,特別是魯國人。既然專門去五父之衢詛咒,說明這是一個凶地,惡鬼出沒的所在。不是亂葬崗,就是刑場。而如今孔子將母親在這裏出殯,自然不是刑場這樣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亂葬崗。


    等到親戚朋友們都走了之後,孔子在鄰居車夫的幫助下,悄悄地將母親的棺木運到了防地孔家的祖墳,與父親叔梁紇合葬。按《史記》記載: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諱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這件事情,孔子的行為令人讚賞,可以說智勇雙全。但是,是違背周禮的。這件事情,孔子應該是得到了異母哥哥孟皮的默許,或者在做了之後,孟皮並沒有追究。後來孔子對哥哥一家很關照,與此應該有很大關係。


    第二次違背周禮是在孔子服孝期間,當時季孫家大宴整個曲阜的士,有歌有舞有酒有肉。孔子聽說了,穿著喪服就去了,結果被門口接客的陽虎給趕了出來。有人說這是陽虎故意羞辱孔子,甚至有人說這是陽虎設的計謀。其實,稍動腦子就知道,孔子歲數又小,家裏又窮,又住在貧民窟,陽虎怎麽會認識他?陽虎之所以趕他出來,是看他穿著喪服,按照周禮,服喪期間不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按《史記》:孔子要絰(音迭,春秋時期服喪時結在頭上或腰間的麻布帶子),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這件事情,是孔子少不更事,沒什麽好指責的,不過確實是違背了周禮。


    第三次違背周禮是孔子結婚。按照周禮,同姓不婚,也就是同姓之間不能結婚。可是孔家是宋國移民,宋國的規矩是按照商禮的,講究的是族內婚,也就是同姓結婚。孔家雖然移民到了魯國,可是世世代代從宋國娶親,保持了商禮。到了孔子這一代,孔子從來沒有接觸過商禮,大概也不知道,所以很可能是哥哥孟皮做主,為他從宋國娶了老婆丌官氏,毫無疑問屬於族內婚。


    這件事情不怪孔子,也合理合法,但是確實違背了周禮。


    第四次就是孔子開辦私校,有教無類地招生,打了周禮的擦邊球,就算是違背了半次周禮吧。


    所以,孔子並不是天生就遵從和推崇鼓吹周禮的,相反,年輕的時候他還有些藐視周禮。因此,孔子正式成為儒家是在他辦了私校之後,也就是三十歲之後的事情了。


    【現實解說】國是別人的國,堂是別人的堂,詩是別人的詩,生個什麽閑氣?老老實實當自己的教書先生吧。


    1.12(15.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擾亂了理性的克製,小事不忍耐,就會敗壞大的謀劃。”


    【解析】魯昭公在對付三桓的問題上原本非常謹慎,兒子公為多次勸說父親動手,都被魯昭公痛斥。可是,最終在季公若、臧昭伯、郈昭伯等人的鼓動下,魯昭公還是沒有能夠忍耐下去,貿然動手攻打季孫家,結果三桓聯手擊敗魯昭公,魯昭公倉皇出逃齊國。


    對於魯昭公等人的貿然行動,孔子批評說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可是,此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他說的,究竟哪一個對?事實證明,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忍。所以,孔子的感悟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他也從現實中得到教訓,因而得到進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