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對於南宮適的這個問題,孔子為什麽不回答呢?為什麽要在南宮適走之後讚揚南宮適呢?大致的分析,孔子是一個講周禮又講麵子的人,從社會地位講,南宮適是上大夫,自己不過是個士,地位相差懸殊;但是,在學校裏,自己是老師,南宮適是學生。因此,孔子可能覺得這個時候措辭比較困難,居高臨下不好,太謙卑了也不好,當麵表揚又容易被理解為奉承。因此,索性不說話。


    類似這樣不好回答幹脆就不回答的情況,還有其他好幾例。


    【現實解說】亂世之中,炫耀武力接近於自取滅亡。相反,韜光養晦,低調發展往往能夠笑到最後。


    1.7(5.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解析】南容,就是南宮適,南宮適字子容,因此又叫南容。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宮適這個鑽石王老五,當然是再好不過。那麽有兩個問題,南宮適這樣的鑽石王老五,為什麽能看上孔子的侄女?孔子又怎麽可以做侄女的主?


    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作孟皮,天生腿有殘疾。孔子和哥哥歲數相差較大,並且在孔子成年之前沒有見過哥哥,兩人之間的關係按理應該比較疏遠。可是,兩人的關係事實上不錯,猜測可能是孟皮在孔子的身份認證上很關照弟弟。


    孔子的侄女就是孟皮的女兒,出身一般,大概是長相出眾,因此被南宮適看中。而按照周禮,如果家中長子有殘疾,就不能擔當家長。孟皮天生腿有殘疾,因此孔子應該是孔家的家長,從這個角度說,孔子有權力替侄女做主。也有可能當時孟皮已經去世,孔子因此替侄女做主。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樣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姻緣,孟皮全家除了歡天喜地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孔子評價南容的話,不是已經發生過的,而是按照南容的性格推算出來的。


    【現實解說】現在我們知道,出身豪門,身家萬貫,而能克勤克儉,保守家業,不容易;根正苗紅,仕途順利,而能不驕不躁,免於刑戮,也未必容易。富貴子弟,而能保持平常之心,不容易。


    1.8(11.6)★★★★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南容三次執圭求婚,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註:傳統所有譯法,都把“三復白圭”說成三次誦讀“白圭”之詩。)


    【解析】白圭之詩指《詩經·大雅·抑之》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蘭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汙點還可以磨掉,我們言論中有毛病,就無法挽回了。這是告誡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


    但是,這樣的解釋未免牽強了一點。圭,古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春秋時期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春秋時期,求婚時要送禮的,叫做納彩。諸侯一級送圭,士一級送雁。孔子時期的魯國已經禮崩樂壞,三桓的禮數都按照諸侯的級別。因此,南宮敬叔三復白圭不是三次念詩,而應當是三次執圭求婚,孔子婉拒兩次之後,第三次接受,這樣以顯示南宮敬叔的誠意。而且,婉拒兩次之後才答應,這也是當時的規則。


    為什麽歷來的譯法都要把圭玉說成“白圭”之詩呢?因為南宮敬叔執圭求婚是不符合周禮的,孔子竟然接受,豈不是有違孔子的一貫信念?豈不是給孔子臉上抹黑?所以,為聖人諱,歷朝歷代篡改了這句話的原意。


    【現實解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好禮送給丈母娘;拒絕一次不要緊,說明送禮不夠勤。


    1.9(5.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裏,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解析】女兒嫁掉了,嫁得有點匆忙啊。為什麽匆忙把女兒嫁給一個罪犯?看看背景吧。


    公冶長是誰?有說是孔子的學生。不過,先來看看公冶這個姓氏。


    公冶,出自姬姓,為季孫氏的後代。季友有後人叫季孫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孫冶。所以,公冶長是季孫家族的人。有記載公冶長是齊國人,這很正常,魯國人移民齊國的非常多,就像今天移民美國一樣。所以,孔子除了欣賞公冶長這個人之外,恐怕還看重他的季孫家族的背景。


    侄女嫁給了孟孫家,女兒嫁給了季孫家的疏族,在攀高枝傍大款這一點上,孔子與常人並沒有什麽區別。事實上,公冶長沒有什麽成就,他的家族背景也並沒有能夠幫上老丈人。可以說,孔子嫁女不太成功。


    關於公冶長,有一段明顯是後人杜撰的小故事。說是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裏被殺。這時,恰巧官府的人趕到,把他當做殺人疑犯抓了起來。公冶長說他受了鳥騙,官府的人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餵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麵前。小鳥邊吃邊叫,官府的人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麽?”公冶長說:“小鳥說米裏有鹽。”官府的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這段故事,就是為公冶長入獄找個好聽的理由。至於公冶長究竟為了什麽入獄,不詳。


    【現實解說】看過一個人,然後在他處於低穀的時候去攀親,這相當於股市上的逢低吸納。但是一定要看清楚,如果把垃圾股看成了潛力股,那就一輩子高度套牢了。


    1.10(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容忍的話,那還有什麽事情不能容忍?”


    【解析】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魯莊公、慶父、叔牙和季友,魯莊公死之後,慶父和叔牙想要篡位,結果季友先後殺死了兩個哥哥,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出於這裏。但是季友出於對兩個哥哥的歉意,因此決定自己三兄弟的後人世代繼承職位,世襲司徒(季孫)、司馬(孟孫)、司空(叔孫),共同執掌魯國國政,因為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人,被稱為“三桓”。三家團結一致,因此實力越來越強,國君反而成了擺設。原本魯國是六卿製,三桓之後,逐漸取消了另外三個卿,隻有三桓具有卿的級別。此外,三桓基本瓜分了魯國的土地,軍事和經濟實力遠超國君以及其他家族,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地位,他們不把國君放在眼裏,公然違背周禮。


    古時一佾(音義)為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隻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孫是正卿,隻能用四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