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士兵對同伴的情感。士兵之間,同鄉同裏,語言相通,習性相近,很容易便彼此熟悉,彼此信任,也隻有這樣,才能在作戰之時,不會像陌生人或者夫妻那樣,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真正做到不拋棄、不放棄。


    也隻有情感結構如此穩定的湘軍,才能夠屢敗屢戰,用曾國藩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也正是這樣的湘軍,恰恰可以套用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那句名言來形容:他們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也正是這樣的湘軍,才可以讓曾國藩篤定持重,寧遲勿速,不用奇謀,逐步推進,自武漢而九江而安慶,沿江東下,卒克金陵,收穫最終之勝利。


    今人每以湘軍為論,自詡湘人驍勇,為它省所不及,從而陷入地域之爭,誠陋也。歷朝歷代,神州各地,幾乎都出過強軍勁旅,而這又從何說起?何處人不善戰哉!特在於善用之也。苟用之得當,點豆拈糙,皆可成兵;飛花摘葉,皆可傷人。豈地域使然!


    【no.20 吊昆陽】


    再說突然變得極端惡劣的天氣,同樣也讓漢軍措手不及,雷聲大震,風驟雨急,能見度急劇降低,漢軍不得不停止攻擊,守住陣形,先求自保,同時祈禱著壞天氣快點過去,以便早點再度上陣殺敵。


    然而,官兵居然在這時全軍崩潰,這倒是讓劉秀等人始料未及。一道道閃電,頻繁劃破長空,勾勒驚慌而逃的人影,照亮飽經踐踏的屍體。剛剛還熱火朝天的戰場,轉眼間便淪為淒涼冰冷的地獄。


    大雨瓢潑,劉秀等人站在雨中,一動不動,張大嘴巴,為眼前的奇觀所驚嚇。雨水斜飛,灌滿嘴巴,噗,吐出來,然後繼續張大嘴巴。他們就是沒法將嘴巴閉上。這也太神奇了,難道戰爭就這樣輕易結束了嗎?


    劉秀等人百無聊賴地撫摸著肱二頭肌,惆悵著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場戰爭,他們猜到了開始,卻絕對沒有猜到這樣的結局。他們勝利了,而且是一場做夢也不敢奢望的大勝,勝得如此幹脆,如此徹底。難道是天意不成?就算是天意,那老天爺也未免太慷慨了些。劉秀等人不可置信地互相打量,很久才敢確認勝利的事實,於是笑聲和雷聲混響,淚水隨雨水飛揚。


    當雷聲漸止,戰場上的號啕與呼叫也漸漸稀少,劉秀等人這才聽到一陣沉著而堅定的戰鼓聲,隔著雨幕望去,便看見一個胡人,渾身濕透,擂鼓不休。那是官兵的司鼓手,無視周遭無數屍體,無視戰場一片狼藉,在天地之間,在雷雨之下,忘我獨奏。他根本就渾然不覺,他已是昆陽城下官兵留下的最後一人。漢軍圍上前去,靜靜聽著胡人擊鼓,沒有人想到要去傷害他,他並非戰士,手中也無寸鐵,然而他和他的戰鼓,卻響徹到了最後。


    戰鼓聲如此激昂,卻又如此絕望,劉秀忍不住大叫道:戰爭已經結束!胡人見是敵軍,鼓聲絲毫不亂,大叫道:隻要還有一個官兵在戰鬥,我都要陪他到底。劉秀大叫道:一個官兵也沒有了。胡人停下鼓槌,舉目四望,除了屍體,還是屍體。胡人呆立半晌,全身不住顫抖,半是寒冷,半是悲傷,良久,向劉秀道:“男兒死異鄉,請奏安魂之殤。”說完,也不等劉秀同意,逕自擊鼓。


    鼓聲再次在昆陽戰場迴蕩,為那些早逝的魂靈,為那些橫死的兒郎。低沉壓抑的鼓聲,穿越淒風冷雨,穿越閃電驚雷,在每一個生者和死者的耳畔奏響。鼓聲之中,不再有敵我雙方,不再有勝兵敗將。所有人皆為一體,每一個死者都是生者的哀傷。何必問鼓聲為誰而響,它正在為每一個人而響!


    胡人從戰役開始一直擂鼓到現在,早已筋疲力盡,隨著最後一個鼓點的落下,胡人潮濕的身軀緩緩倒地。昆陽城下最後一麵戰鼓,就此安靜下來。


    再說王邑逃至安全地帶,回馬眺望身後的昆陽戰場,望不幾眼,忽然悲從中來,披髮狂笑,如歌如泣,似瘋似魔:


    毀了,全他媽的毀了。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百萬之軍,說沒了就沒了。遙想當日,我曾有怎樣的降臨?那時我是黑夜,我是戰魔,我將撫摸河山,征服所有。而如今,數十萬將士,在眼前這片戰場同時斃命,更可笑的是,他們不是死在漢軍手上,他們是自己將自己摧枯拉朽地殘殺了個幹淨。遠方的親人,關上那敞開的門吧,不必再等,兒郎們不會再回來了,他們將永遠留在昆陽,留在這個被詛咒的地方,他們再也不能在肩上托一朵小雲,他們再也不能在喉間蓄一縷歌聲。


    王莽已經什麽都依了他,王莽這回夠哥們,他還有什麽藉口可找?沒有,一萬個沒有。三個月時間聚集起來的百萬大軍,毀滅卻隻用了兩個時辰。失敗,窩囊的失敗,而且是敗在劉秀這麽一個無名小輩手上,還提什麽不朽名將?還提什麽萬世流芳?


    火光在天地噴湧,將人命歸零,一如從未誕生。那些慘死的屍首,隻是假造的偽證。荷葉上的蜻蜓,來不及閉上它那太多的眼睛,隻能牙一咬,腿一蹬,決意自沉。當少女捂起明媚的小臉,也許是因為腮腺發炎。當露珠發現自己的晶瑩,意味著離破碎已經不遠。


    如何度過這一生,實在是一門最為艱深的學問。


    天氣略有好轉,漢軍即刻趁勝分頭追擊。對一場戰爭而言,更大的戰果,往往是通過追擊才能獲得。劉秀領一軍,西追數十裏,截獲嚴尤、陳茂殘部百餘人。嚴尤自知反抗毫無意義,命部下放下武器,接受漢軍發落。漢軍正待一擁而上,大動屠刀,劉秀伸手止住,打馬邀嚴尤道:“新朝氣數已盡,嚴公何不歸降?”


    嚴尤望著劉秀,想當年長安之時,他貴為大司馬,而劉秀隻是一名年輕的窮太學生,寒風中苦苦守候在他的府前,隻為能見上他一麵。如今故人重逢,形勢顛倒,貴賤易位,他反成了劉秀的俘虜,撫今追昔,情何以堪,隻能強笑道:“擊潰百萬大軍,隻在反掌之間,如此偉業,千古未有,而小子竟辦之。吾老矣,無降,願死。”


    劉秀一心想要招攬嚴尤,不僅僅出於私人情誼,對漢軍來說,以嚴尤的才能及威望,一旦歸降,無疑將是一巨大鼓舞,對新朝則是一沉重打擊。於是再勸道:“民心思漢,劉氏當復興,嚴公與我叔父劉良乃是至交,倘能投漢,日後必為社稷之臣。望嚴公三思。”


    嚴尤苦笑,他已經一大把年紀,不可能再忍受羞辱,和他眼中的一群流氓無賴為伍,與其折節下之,毋寧一死,於是答道:“多謝文叔美意,吾意已決。寧死不降。”


    劉秀嗟嘆不已,嚴尤於他有知遇之恩,真要殺嚴尤的話,他如何下得了手?一揮手,命部下閃開一條道,道:“當日恩情,小子未敢忘也。嚴公請便。”


    嚴尤也不道謝,率眾而去。去不多時,單騎而返,語劉秀道:“再見不知何時,臨去,有一言不得不表。王莽雖不能用人,猶勝過漢軍之不能容人。我觀漢軍,其中小人多有,共患難易,共富貴難,今雖大勝,不久必起內訌。宜未雨綢繆,早作防備為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曹三公子/曹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曹三公子/曹昇並收藏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