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漫長的皇權時代裏,王莽的這次改革,幾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使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站在了一起。王莽的這次改革,本應有機會和秦帝國的改革相提並論,同垂史冊,並徹底改寫中國歷史,然而卻終於失敗,落得慘澹收場。王莽懷抱一浪漫理想,他要在人間再造黃金時代,重現遠古榮光,然而,他激進的狂風暴雨式的改革,大大損害了權貴大地主的利益,他們私下抱怨,不怕皇帝耍流氓,就怕皇帝有理想。私下抱怨之後,更有公開牴觸。王莽終日包圍在這群既得利益者的聒噪聲中,而他一心為之請命的那些窮苦百姓,卻並無一人站出來為他聲援說話,哀莫大於心死,王莽很快也就心灰意冷,最關鍵的土地國有和廢奴製度,在堅持了四年之後,便不得不糙糙收回。
後世鑑於王莽之敗亡,於是將其改革也一併抹殺,視之為窮折騰,政治思想也日漸保守委靡,追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東晉宰相王導便是顯著一例,其為政務求安靜、寬簡平易,當時人譏諷他無能昏聵,王導嘆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然而,王莽的最終失敗,和他的改革關係並不大,真正將他逼上絕路的,實則是接連不斷的天災。
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古代,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心腹大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在正常的年景,扣除各種賦稅,三年耕,能有一年之蓄,已經要謝天謝地了。一旦賦稅高上去,馬上便要青黃不接,隻能靠借貸救濟勉強支撐。一旦碰上大規模的天災,食物很快就會無以為繼。結果隻能是活不下去。
偏偏在王莽執政後期,天下連年大旱,蝗蟲蔽天。大半個中國的農業,都在這種不幸的天災麵前接近癱瘓。如此大麵積的天災,攤上任何一個皇帝,都可能是致命一擊。攤到王莽頭上,王莽也隻能自認倒黴。
大麵積的天災,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是流民四起,棄鄉覓食。接著是田地拋荒,勞力短缺。再接著是流民所到之處,隨之也陷入糧食危機,更多無辜者被迫捲入,老弱病殘死於道路,壯年男女則加入流民隊伍,雪球越滾越大……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也即劉秀從長安太學潛逃回老家舂陵的同一年,數十支流民武裝先後在中國大地湧現,如琅琊呂母、會稽瓜田儀、南郡張霸、江夏羊牧、徐兗力子都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活躍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裝(後來的赤眉軍)以及荊州的綠林軍。
這些流民武裝和劉縯不同,他們並非存心要造反,他們實在是因為餓得活不下去,這才聚眾抱團,希望能求得一頓飽飯。他們隻有一個最最樸素的目的:活下去。他們並不願意造反,也從沒有喊出打倒朝廷、王莽下台之類的政治口號。因為饑寒窮愁,因為生存的渴望,他們才暫時聚在一起。他們的心願很簡單:挨過這段艱難的日子,挨到收割季節,糧食成熟,便回歸鄉裏,生活重新開始。因此,盡管流民武裝的規模往往有數萬之眾,卻並不敢攻城略地,隻是轉掠求食而已,而且也不敢多搶,求得當天的口糧足矣。他們還是盼著某一天能夠返回鄉裏,不敢把事情做絕。不像後來的起兵者,一上來便要稱帝,至不濟也要稱王。成不成功另說,門麵先要充個十足。
第六章 地皇二年
【no.1 兄弟同心】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轉眼到了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這一年,劉秀很乖,劉縯很慡,王莽很晦,百姓很慘。
先說劉秀。劉秀在太學的三年,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沒有家族的牽絆,沒有老哥的壓力,他可以為所欲為,放肆、放縱,乃至於放蕩。回顧太學生涯,他揮霍過年輕,燃燒過激情,他對得起自己,是他上了太學,而不是被太學上了。然而,自從他和強華火燒藏書樓之後,好日子便到了頭,他必須逃離長安,與逍遙快活的太學日子一刀兩斷,一切都回不去了,再帥也沒有用。他知道,他將始終懷念太學,如同魚兒懷念河水。
劉秀逃回老家舂陵之後,重新戴上了乖孩子的麵具,做回從前的自己,他是劉縯柔弱的三弟,他是劉良恭順的侄子,他是長輩眼中可靠的後生,他是同輩眼中忠厚的夥伴。此時的劉秀,乖得像一個既無害也無用的廢物,尤其是在他一門心思迷上了種田之後。
堂堂的劉家子弟,怎麽會喜歡上種田這樣下賤的事呢,劉縯百思不得其解,那個在長安風雲一時的南陽駐京辦主任到哪裏去了?然而,劉秀看上去卻對種田甘之如飴,終日和僱工們一起溝洫理渠,拓荒除蕪,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悠然有終老隴畝之意。劉縯不忍心見劉秀就這麽虛擲了自己,斥責劉秀道:“種田能有什麽出息?農夫、山泉、有點田,你就滿足了?”劉秀笑笑而已,並不反駁,他從來不反駁他的大哥。
誰說種田就沒有出息?出息大了。在劉秀的辛勤勞作之下,當年便大獲豐收,而隨著天下流民四起,饑荒蔓延,米價跟著瘋漲,洛陽以東,米價貴至一石二千錢,劉秀豐收之後,往來販賣,很是發了一筆肥肥的國難財。
歲末除夕,劉秀約劉縯來到院中,取過一把鐵鍬,扔給劉縯,指著當日劉縯埋金之地,笑道:“有勞長兄。”劉縯提鍬而挖,入地三尺,赫然見到五百金。劉縯大驚,回頭望著劉秀,滿臉的不敢置信。劉秀得意地抱著臂膀,仿佛是覺得在和老哥多年來的暗下較量中,他這一回終於占了上風。劉縯呆立原地,一時不知如何言語,劉秀卻已笑著說道:“這錢,要,是你的,不要,還是你的。”
普通人之間,往往都覺得提錢太俗,更何況是親兄弟之間?然而,此時的劉縯,卻分明被這五百金深深感動:為賺到這五百金,劉秀忍受著他的斥責和嘲笑,甘願做一名卑賤的農夫,勞碌辛苦,然後為了販賣糧食,又是風餐露宿,往來奔波,劉秀經歷的所有這一切,並非為自己考慮,而隻是為了要在今天給他這個老哥一個驚喜。其時繁星漫天,夜風習習,劉縯竟無語凝噎,兄弟二人對望,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再說劉縯。劉縯多年來任俠養士,花費甚巨,常為金錢所苦,自從有了劉秀這個賺錢能手之後,劉縯經濟上大為寬裕,養起士來也更有底氣。但真正使得劉縯心情大慡的,卻是他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他長久的等待和蟄伏,終於將要結束,屬於他劉縯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而他的樂觀,正來自於對世事的悲觀——天下已經大亂,黑暗即將降臨!
截止地皇二年,肆虐了半個中國的幹旱和蝗災已經足足持續了四年,而且仍在繼續蔓延,饑荒進一步擴散,流民武裝也隨之越發壯大。劉縯向來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天下每亂一分,他的興奮也跟著增加一分,他已經顧不上悲憫那些無辜餓死的芸芸眾生,流民越多,王莽的政權便會越脆弱,留給他的可乘之機也就越多,他光復漢室的希望也就越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他才不在乎那些路途的白骨、早逝的冤魂,他甚至是歡喜地聽著流民們的悲泣和哭訴,在他耳中,這些都是唱給王莽的輓歌。
後世鑑於王莽之敗亡,於是將其改革也一併抹殺,視之為窮折騰,政治思想也日漸保守委靡,追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東晉宰相王導便是顯著一例,其為政務求安靜、寬簡平易,當時人譏諷他無能昏聵,王導嘆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然而,王莽的最終失敗,和他的改革關係並不大,真正將他逼上絕路的,實則是接連不斷的天災。
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古代,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心腹大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在正常的年景,扣除各種賦稅,三年耕,能有一年之蓄,已經要謝天謝地了。一旦賦稅高上去,馬上便要青黃不接,隻能靠借貸救濟勉強支撐。一旦碰上大規模的天災,食物很快就會無以為繼。結果隻能是活不下去。
偏偏在王莽執政後期,天下連年大旱,蝗蟲蔽天。大半個中國的農業,都在這種不幸的天災麵前接近癱瘓。如此大麵積的天災,攤上任何一個皇帝,都可能是致命一擊。攤到王莽頭上,王莽也隻能自認倒黴。
大麵積的天災,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是流民四起,棄鄉覓食。接著是田地拋荒,勞力短缺。再接著是流民所到之處,隨之也陷入糧食危機,更多無辜者被迫捲入,老弱病殘死於道路,壯年男女則加入流民隊伍,雪球越滾越大……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也即劉秀從長安太學潛逃回老家舂陵的同一年,數十支流民武裝先後在中國大地湧現,如琅琊呂母、會稽瓜田儀、南郡張霸、江夏羊牧、徐兗力子都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活躍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裝(後來的赤眉軍)以及荊州的綠林軍。
這些流民武裝和劉縯不同,他們並非存心要造反,他們實在是因為餓得活不下去,這才聚眾抱團,希望能求得一頓飽飯。他們隻有一個最最樸素的目的:活下去。他們並不願意造反,也從沒有喊出打倒朝廷、王莽下台之類的政治口號。因為饑寒窮愁,因為生存的渴望,他們才暫時聚在一起。他們的心願很簡單:挨過這段艱難的日子,挨到收割季節,糧食成熟,便回歸鄉裏,生活重新開始。因此,盡管流民武裝的規模往往有數萬之眾,卻並不敢攻城略地,隻是轉掠求食而已,而且也不敢多搶,求得當天的口糧足矣。他們還是盼著某一天能夠返回鄉裏,不敢把事情做絕。不像後來的起兵者,一上來便要稱帝,至不濟也要稱王。成不成功另說,門麵先要充個十足。
第六章 地皇二年
【no.1 兄弟同心】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轉眼到了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這一年,劉秀很乖,劉縯很慡,王莽很晦,百姓很慘。
先說劉秀。劉秀在太學的三年,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沒有家族的牽絆,沒有老哥的壓力,他可以為所欲為,放肆、放縱,乃至於放蕩。回顧太學生涯,他揮霍過年輕,燃燒過激情,他對得起自己,是他上了太學,而不是被太學上了。然而,自從他和強華火燒藏書樓之後,好日子便到了頭,他必須逃離長安,與逍遙快活的太學日子一刀兩斷,一切都回不去了,再帥也沒有用。他知道,他將始終懷念太學,如同魚兒懷念河水。
劉秀逃回老家舂陵之後,重新戴上了乖孩子的麵具,做回從前的自己,他是劉縯柔弱的三弟,他是劉良恭順的侄子,他是長輩眼中可靠的後生,他是同輩眼中忠厚的夥伴。此時的劉秀,乖得像一個既無害也無用的廢物,尤其是在他一門心思迷上了種田之後。
堂堂的劉家子弟,怎麽會喜歡上種田這樣下賤的事呢,劉縯百思不得其解,那個在長安風雲一時的南陽駐京辦主任到哪裏去了?然而,劉秀看上去卻對種田甘之如飴,終日和僱工們一起溝洫理渠,拓荒除蕪,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悠然有終老隴畝之意。劉縯不忍心見劉秀就這麽虛擲了自己,斥責劉秀道:“種田能有什麽出息?農夫、山泉、有點田,你就滿足了?”劉秀笑笑而已,並不反駁,他從來不反駁他的大哥。
誰說種田就沒有出息?出息大了。在劉秀的辛勤勞作之下,當年便大獲豐收,而隨著天下流民四起,饑荒蔓延,米價跟著瘋漲,洛陽以東,米價貴至一石二千錢,劉秀豐收之後,往來販賣,很是發了一筆肥肥的國難財。
歲末除夕,劉秀約劉縯來到院中,取過一把鐵鍬,扔給劉縯,指著當日劉縯埋金之地,笑道:“有勞長兄。”劉縯提鍬而挖,入地三尺,赫然見到五百金。劉縯大驚,回頭望著劉秀,滿臉的不敢置信。劉秀得意地抱著臂膀,仿佛是覺得在和老哥多年來的暗下較量中,他這一回終於占了上風。劉縯呆立原地,一時不知如何言語,劉秀卻已笑著說道:“這錢,要,是你的,不要,還是你的。”
普通人之間,往往都覺得提錢太俗,更何況是親兄弟之間?然而,此時的劉縯,卻分明被這五百金深深感動:為賺到這五百金,劉秀忍受著他的斥責和嘲笑,甘願做一名卑賤的農夫,勞碌辛苦,然後為了販賣糧食,又是風餐露宿,往來奔波,劉秀經歷的所有這一切,並非為自己考慮,而隻是為了要在今天給他這個老哥一個驚喜。其時繁星漫天,夜風習習,劉縯竟無語凝噎,兄弟二人對望,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再說劉縯。劉縯多年來任俠養士,花費甚巨,常為金錢所苦,自從有了劉秀這個賺錢能手之後,劉縯經濟上大為寬裕,養起士來也更有底氣。但真正使得劉縯心情大慡的,卻是他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他長久的等待和蟄伏,終於將要結束,屬於他劉縯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而他的樂觀,正來自於對世事的悲觀——天下已經大亂,黑暗即將降臨!
截止地皇二年,肆虐了半個中國的幹旱和蝗災已經足足持續了四年,而且仍在繼續蔓延,饑荒進一步擴散,流民武裝也隨之越發壯大。劉縯向來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天下每亂一分,他的興奮也跟著增加一分,他已經顧不上悲憫那些無辜餓死的芸芸眾生,流民越多,王莽的政權便會越脆弱,留給他的可乘之機也就越多,他光復漢室的希望也就越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他才不在乎那些路途的白骨、早逝的冤魂,他甚至是歡喜地聽著流民們的悲泣和哭訴,在他耳中,這些都是唱給王莽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