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帝國很快就倒台了,民國的旗號很容易就掛上了,然而帝國專製製度的小農基礎和官僚代理體製、帝國的種種新舊問題,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在民國的旗號之下。中國進入了專製帝國崩潰後軍閥混戰逐鹿中原的傳統局麵。


    中國需要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和周圍的世界,需要一個對歷史和現狀的透徹解釋。這時候,俄國十月革命引發了人們對體係龐大、邏輯嚴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關注。


    3、被選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部分,是以《資本論》為代表的對歐洲資本主義來龍去脈的歷史與邏輯的分析性呈現。那是商品經濟的邏輯展開,是剩餘價值的產生發展及其導致的危機與革命的圖景。


    中國的弱小資本被軍閥、官僚、地主和農民擠在社會的邊緣地帶,與馬克思重筆描繪的核心圖景相去頗遠。在馬克思關注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的組織者為自己選擇和僱傭守夜人,資產階級控製了合法暴力,使之服服帖帖地為自己選擇的秩序服務。但在帝國秩序中,暴力賦斂集團的最高代表宣稱自己擁有天下,本身就成為各種生產要素名義上的終極所有者。暴力集團確立了最有利於自身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體製,篩選並改造了為這套體係辯護的意識形態。正統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的強調,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論斷,甚至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概念劃分,在解釋帝國兩千餘年的停滯和治亂循環時頗為勉強。


    不過,盡管中國和歐洲存在著巨大差異,馬克思主義宏大銳利的眼光,特別是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仍然幫助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找到了一套關於自身使命的邏輯嚴密的說法。中國社會矛盾重重,戰亂不斷,階級鬥爭的學說一定比和平寬容的自由主義更富於解釋力。更重要的是,在馬列主義描繪的世界歷史圖景中,蘊涵了重大的利益分配方案,而這種利益分配方式,特別能滿足中國社會的各種期待。


    中國一直是所知文明環境的中心和頂峰,這種歷史地位的急劇失落,造成了民族心理的巨大張力——恢復傳統地位和民族榮耀的強烈渴望。按照列寧主義理論,在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薄弱的環節,一個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可以首先奪取政權,領先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種理論隱藏著一種重排民族座次的分配關係:落後可以轉化為優勢,中國可以獲得極其重要的世界歷史地位。這正是民族心理張力所期待的地位。


    按照馬列主義理論,無產階級將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種理論隱藏著更富於誘惑力的利益分配方案:首先,一個特殊的意識形態集團,在關於自己的理論中獲得了最崇高的中心位置,他們將掌握國家權力,支配一切,最後還要名垂青史。其次,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階級將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獲得的是整個世界。最後,所有人類成員,最終都會在共產黨人的事業中受益,人類將進入物質極大豐富,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的理想世界。


    上述利益分配方案,潛伏在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而科學的表述之下。中國的讀書人很熟悉這種路數。儒家的天道中就潛伏著重大的利益分配方案:皇權至高無上,官僚集團代天子牧民,勞力者交皇糧服勞役。馬列主義在重新解釋世界和歷史的同時也重新進行利益分配,而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便取決於利益的分配是否妥當。


    毛澤東思想


    1、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


    正統馬列主義對城市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的強調,使共產黨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最初幾步走得跌跌撞撞。


    毛澤東1926年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說:“中國因經濟落後,故現代工業無產階級人數不多。二百萬左右的產業工人中,主要為鐵路、礦山、海運、紡織、造船五種產業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個數量是在外資產業的奴役下。”


    如果更仔細地區分,還應該補充說:其中更大一個數量是在官營產業的奴役下。大量工人在傳統的官營企業裏從事僱傭勞動,中國的官僚代替了歐洲的資本家 。中國共產黨在工人運動早期階段,發動礦山和鐵路工人罷工,爭取工人的結社權並提高工資,其矛頭所向,主要是官府委任的管理當局,而不是私人資本。中國工人向專製政府爭取權利的鬥爭,先後遭到鎮壓甚至屠殺,工人運動失敗了。


    北伐成功後,蔣介石羽翼豐滿,開始強化孫中山模仿蘇聯創建的黨國體製,大批屠殺對自身統治和黨國秩序構成威脅的共產黨人。共產黨人倉促組織和發動的武裝暴動,最初也像俄國那樣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結果又遭到了慘重失敗。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農民占全國總勞動力的79% ,是產業工人數量的一百倍。中國又處於獨裁統治與軍閥割據並存的亂世,武力的強弱決定著政治權力的大小。要在這片土地上打天下坐江山,無論正統理論如何說,現實的力量格局註定共產黨必須繼承兩千年來反覆驗證的成功策略:組成一個武裝集團,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吃大戶,發動農民戰爭,耗盡對手的力量,最後包圍城市奪取政權。


    中國的改朝換代主要倚重農民造反,而馬列主義對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評價甚低。馬克思認為,與工業文明遭遇之際,農民企圖把現代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硬塞到舊的所有製關係的框子裏去。小農的政治影響則表現為行政權力支配一切。這樣一個階級顯然不能代表未來。


    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熟悉中國傳統和現實力量的格局,他用馬列主義的詞彙和邏輯,重新解釋了傳統的農民造反的意義,闡明了共產主義信奉者在中國奪取政權的道路、他們的敵人和盟友、鬥爭各階段的目標和策略。這套體係的核心內容,就是共產黨領導農民搞土改。


    馬列主義的階級分析眼光,幫助中國共產黨看清了地主與農民的衝突。毛澤東認為,國民黨的專製統治是封建地主和官僚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聯合專政,貧下中農反抗地主剝削的階級鬥爭必定導致與這種上層建築的武裝衝突,結果必定是中國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中國,然後過渡到社會主義。


    毛澤東勾畫的歷史和社會圖景在凸顯某些事實的同時也遺漏和淡化了某些事實。毛澤東凸顯強調了中國弱小的無產階級及其作用,淡化了這個階級主要僱主的國營或黨營的性質。毛澤東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淡化了這個組織由愛國知識分子創建又由農民戰士充實的事實。毛澤東強調了歷史上農民與地主的衝突,把這種衝突描繪為中國歷代的主要矛盾,淡化了農民與官府的矛盾。毛澤東強調了地主階級和官府的共同利益,淡化了他們之間的差別和衝突,把自身利益鮮明的暴力賦斂集團降格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毛澤東強調農民戰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而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卻再三表現為改朝換代的工具,體現為帝國製度重建儒家秩序的自我調節方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思並收藏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