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變型故事的因素,包括城市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城市經濟提供的就業機會,戶口政策,教育政策及相關的財政政策,等等。這方麵的內容就更加複雜,但也更容易有所作為。


    我訪問了好幾戶外出回來的農民家庭,一個經常聽到的回鄉原因,就是孩子讀書。城市的教育體係排斥和歧視農民,因為他們沒有城市戶口。於是,由於城裏人或者教育部門的利益,另外一種人生故事便不得不上演。這並不是由於農民不肯幹,不能幹,而是由於他們麵對著一種歧視性規則。譬如最開始談到的小劉和小葉,他們為什麽不能舉家遷入天津?小房已經有了,並不需要多少額外的代價。小劉也說,九八年大災之後他去了天津,還找到了一份在食堂打雜的工作。他對天津的印象極好,認為工作的機會很多,收入也比在家種地高好幾倍。他給我舉的例子有餐館打雜、賣菜、賣水果和看收費廁所,這都是城裏人不願意做的。但是他不得不回來,因為孩子在城裏無法上學。讓孩子上學的要求簡直太正當了,按照九年義務教育的法律規定,這份正當還得到了法律保護,如此既正當又合法的要求居然不能得到滿足,這使我想起了在南非之類的地方發生過的事情。至少從道義的角度,我看不出這種城鄉分割政策與種族隔離政策和種姓歧視政策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但我懷疑中國能否產生馬丁。路德。金,或者曼德拉那樣的人物,這不是人種問題,而是土壤和氣候問題。


    製約著這種變型故事規模的,還有許多政府方麵的因素。為了迎接建國五十周年大慶,北京和上海清理了許多路邊的攤點,結果有大量農民被無償趕走了。這樣的農民我遇到了兩個。他們本人倒沒有多少怨言,似乎理當如此。這又讓我想起了《湯姆大叔的小屋》裏的那個老實的黑人。但無論他們如何老實,不敢以城市為家的念頭總是抹不掉的。那裏顯然是一個很不安全很不穩定的地方,一旦政府心血來潮,他們就可能衣食無著。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變型故事恐怕也不會多到哪裏去。


    其實,這種城鄉隔離政策也在傷害城裏人。大量的下崗失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內需不足。而內需為什麽不足呢?占了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市場,購買力上還比不過城市市場。中國號稱有一個十二億人口的大市場,其中一大半是不能當整數算的。這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不願當個整數,而是遭到了限製。


    總之,這許多人為或自然因素的變化,將決定變型故事能不能由弱轉強,演變為主流故事或者叫基本故事。那將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徹底改變中國的故事。


    四


    我參與的這項農村調查,正式題目是“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課題主持人是白南生和宋洪遠。2002年9月,研究成果正式出版,書名是《回鄉,還是進城?》。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讀到對古詞的幾條解釋:“雁戶”,居於異鄉之民戶。雁因時遷徙,故以為喻。《全唐詩》三五七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使君扶侍赴唐州》:“洛苑魚書至,江村雁戶歸。”


    《辭源》3306


    “雁戶”,流庸謂之雁戶。唐編民有雁戶,謂如雁去來無恆也。


    [明]張自烈《正字通》,引自《康熙字典》亥集中九“流庸”,流亡在外受人雇用的人。《漢書。昭帝紀》始元四年詔:“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注》:“流庸,謂去其本鄉兒行為人傭作。”


    《辭源》2450


    雁戶這個詞讓我大吃一驚,原來,唐朝已經有了如此貼切的命名和相應的戶籍分類。按照這種比喻,我說的主流故事和變型故事,無非是雁戶定居城鎮,或者回歸鄉村,兩者必居其一。但是,流庸這個詞又把我帶入了更深遠的時空,使我意識到,在上述兩種故事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多次重複的故事。


    始元四年的詔書說,“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描繪了公元前83年的情景。此時,假如在家吃不飽,在外又找不到工作,流庸們將演出什麽故事呢?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字就被時人開過玩笑,所謂“長安居,大不易”,進城農民想必感受更深。在城鎮找不到活路,無人僱傭,流庸就不能叫流庸,要叫流民,更古老的用詞是“流氓”,當代人熟悉的詞是“盲流”。流民遍地,博命謀生,嘯聚山林,天下大亂,這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歷史故事,也是歷朝歷代總也鬧不好的悲劇故事。


    現在,雁戶越來越多了,關於他們歸宿的主流故事和變型故事,正是在數千年的悲劇背景上展開的。


    注1:本文中提到的故事,除了小邱的故事之外,均見於《回鄉,還是進城?——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白南生、宋洪遠等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下篇(訪談資料選編),第303-317頁注2: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計算一下小邱家在1998年的收支帳目。


    據小邱自己說,他家去年上繳各項稅費500多元,平均一畝地負擔160多元。從村裏的稅費清冊上查出:邱家承包土地3。31畝,全年稅費合計541元。其中:1、農業稅121。5元。2、特產稅81。6元。3、村提留180元,包括公積金49。5元,公益金24。75元,管理費106。4元。4、鄉統籌120元,其中包括鄉村兩級辦學72元,計劃生育12元,優撫9。93元,民兵訓練6。62元,民辦公助事業19。86元。5、外資還貸57。69元。6、預排電費19。86元。7、集體站水費46。3元。8、兩工(義務工和積累工)13個。


    邱家的3。3畝土地如果種兩季稻,正常收穫價值約2000元,種子化肥農藥的開支約550元,再減去稅費541元,純收入隻有909元。這筆錢顯然不足以支撐一個三口之家。小邱的辦法是捉黃鱔。每年的收入在五百元左右。再加上養雞養鵝,溫飽問題可以解決,蓋房則很困難。


    老虎為什麽不長翅膀?(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在六千多萬年前吧,還是在恐龍時代,一隻老虎長出了翅膀。


    當然,彼老虎不是此老虎,長出翅膀的不是大型貓科哺乳動物,而是一種卵生的食肉動物,森牙利爪,奔跑如飛,會遊泳,還能上樹,堪稱獸中之王。這傢夥其實也屬恐龍的一種,為了標識方便,我們稱之為恐虎。又因為恐虎是極古老的虎,便簡稱為老虎。


    老虎以眾恐龍為食,吃起來不避同門同種。這與如今最高級的哺乳動物是一樣的:人們以同屬哺乳動物的豬牛羊為家常便飯,順便時也吃猿、猴、猩猩和狒狒,人身的各部位也列於或神秘或暗藏的食譜之中。不過,與如今的哺乳動物喜歡吃卵生動物不同,卵生的恐虎並不吃哺乳動物,這倒不是因為忌口,當時的哺乳動物個頭實在太小了,比如今的老鼠還小,還不夠老虎塞牙縫的。這些小東西鑽在地下不好逮,逮起來自身熱量消耗過大,得不償失,這道理與人類不去捉跳蚤和臭蟲吃是一樣的。


    長話短說。有一天,一隻母虎孵出來一隻小虎,其肩部有兩隻肉芽。這稍微有點怪,但也不太怪,就好像如今某個人多長了兩個手指一樣,大家新鮮一陣便習慣了。沒想到,這小虎肩部的肉芽漸漸發育為肉翼,展翅飛翔時,翼展十餘米,如同飛機一般,而且還是有垂直起降功能的飛機,隻消淩空一躍,再扇乎兩下翅膀,翼虎就升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思並收藏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