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妻子來信告訴他預產期快到了,讓他趕緊請假,她雖然已到了娘家,在大城市生孩子條件好一些,吃住也好些,但是娘老了,需要他回來照料。他馬上請了假準備一有順路車就走,但是天不作美正在這時下起了大雨。這裏離火車站還有一百幾十裏,全是土路,下雨以後幾天之內是沒法走汽車的。他心裏非常著急,這裏不通電話電報,寫信也沒用,隻有通車以後信才能通。
她在的那個城市裏也在淅淅瀝瀝地下雨。她坐在窗前聽著嘀嘀嗒嗒的雨聲,心中隻想著一個人,念叨著一個名字——白剛。
信發出十來天了,臨產期就要到了他為什麽還沒來?他能來嗎?是不是不好請假?是不是他們那裏也在下雨?要是下大雨那就糟了,他怎麽能上火車站呢?生產時他不在跟前那可怎麽辦呢?老人們都說女人生孩子,和閻王爺隻隔著一層窗戶紙。自己年齡大了,危險就更大一些,遇到難產,萬一……她不敢想下去了,那樣他們將最後一麵也不能相見了,她的眼淚不禁簌簌地流了下來。
母親在廚房裏忙著炒菜,一股油煎蔥花的香味撲鼻而來。母親說生孩子前不能多吃,但是一定要吃好,保證孩子在母體中有足夠的營養。可是她幾乎什麽都吃不下,心裏讓企盼和擔心塞得滿滿的。
企盼也就是希望和追求吧!除了白癡世上誰沒有追求呢!即便遁入空門,對今生喪失了希望,對來世不是還充滿了憧憬嗎?她雖然受了十幾年煎熬,經歷了無休止的批鬥、改造和監管,受人冷眼打入另冊,時時被提醒你是和別人不同的人,事事要警覺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但在心的一隅始終閃著希望之光,那是對有朝一日洗淨冤枉的企盼,還有對夫妻團聚的憧憬。
雖然這些希望有時由於各種挫折而變得蒙矇矓矓,但它仍是存在心底的一片溫馨一線光明。沒有這一點點溫馨和光明,她就活不下去了。而現在矇矓消失了,企望明朗了,而且聚集在一個焦點上——孩子,他們的希望,他們生命的延伸。
自從她知道自己懷上一個生命之後,她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她不再消沉,她要好好活著,要對這個生命負責。她深信:即便自己看不到光明,自己的孩子是一定會看到光明的。到真相大白的一天,她或他會知道父母是蒙冤一生。雖然她今年已經38歲了,但並不企望一定要生個男孩。傳宗接代那是老一輩人的企盼。她隻想不管是男是女,隻要他(她)一生下來第一眼能同時看見爸爸和媽媽那就夠了。可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卻見不到丈夫,她不由得充滿了擔心和惆悵。
將近一年沒有見到他了,那次艱辛的跋涉,團聚中的歡樂和苦澀,仿佛還在眼前。和每次相聚不同的是那次短暫相聚中留下的種子,就要結出成熟的果子來了。但是企盼的團聚呢?卻仍然是遙遙無期,令人心神不安。在她生產時他能來嗎?即使是相聚個十天八天,也算是三口之家的團聚了。雖然這團聚的甜蜜中仍有幾多愁楚,幾多苦澀……
三口之家,家又在哪裏?這裏哪是個家呀!母親家中隻有一間房,住著奶奶、母親、妹妹和妹夫。父親因為歷史問題去農場改造,有時晚上回來也隻能住到這間屋裏。我們一家再擠進來,生了小孩就是三口了,這可怎麽擠呀?這裏雖說是個家,實際更像個旅館。除了奶奶、母親、妹妹是長住戶以外,別人是誰來了誰住,住兩天就得走的。屋子裏大床、小床、摺疊床擠得滿滿的,床與床中間隻能擠擠擦擦地勉強過個人。哪裏還能住人啊!她真是盼他回來又愁他回來。
快吃完飯的時候,母親抬眼看了看她,見她隻喝了一碗粥,饅頭沒動,便關切地說:“你一個人要吃兩個人的飯,怎麽就吃這一點兒?”她知道女兒有心事,本不想觸動女兒的心事,可是又不能不觸動,便湊到女兒耳邊,輕輕地仿佛恐怕傷著女兒似地問:“他有信嗎?能來嗎?”女兒悲傷地嘆了口氣:“不知道。不來也好,來了又在哪裏住呢?”娘說:“哎!別發愁,來了就有地方住。我已經和旁邊屋裏的老齊說好了,借那半間儲藏室住幾天。”女兒說:“那裏麵不是箱子上麵摞箱子嗎?”女兒知道那是兩家合用的儲藏室,裏麵塞滿了東西,箱子都快摞到了房頂上。娘說:“箱子上麵搭上兩塊木板,滿可以睡人的,他年輕爬得上去。”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禁地50(2)
這裏本來是隻供一戶住的三居室的單元房,因為大學的房子太緊,現在卻住了三戶人家。吳玉萍的爸爸解放前就是大學教授,住房卻是這麽個情況。一家一間屋,三家合用一個廁所一個廚房。那半小間的儲藏室兩家合用,雖堆滿了東西,但實在擠不下時,還可以睡人,就像睡在貨堆上一樣。
牆上的掛鍾噹噹地響了十下,奶奶媽媽早已睡下,她也躺下了,黑暗中睜大了一雙眼睛。睡在母親身邊的日子,現在對她來說是難得的安寧。然而以前,她卻把睡在母親身邊過富裕的日子視為羈絆。寧靜的夜,難眠的夜,她的思緒一下子退回到二十年前。
那是如火如荼的年代,她在全國有名的一所中學讀書時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地下“民青”,從此成了家庭的叛逆。她家住在一座三層小樓上,一天她正在後院的椅子上看書,吳媽站在餐廳的門口向她招手:“大小姐!老爺請你上樓去!”她的心咯噔一下,什麽事?剛才吃飯的時候不說,單單讓吳媽來叫?她和爸爸說不來,爸爸向來是不找她單獨談什麽的。
她在的那個城市裏也在淅淅瀝瀝地下雨。她坐在窗前聽著嘀嘀嗒嗒的雨聲,心中隻想著一個人,念叨著一個名字——白剛。
信發出十來天了,臨產期就要到了他為什麽還沒來?他能來嗎?是不是不好請假?是不是他們那裏也在下雨?要是下大雨那就糟了,他怎麽能上火車站呢?生產時他不在跟前那可怎麽辦呢?老人們都說女人生孩子,和閻王爺隻隔著一層窗戶紙。自己年齡大了,危險就更大一些,遇到難產,萬一……她不敢想下去了,那樣他們將最後一麵也不能相見了,她的眼淚不禁簌簌地流了下來。
母親在廚房裏忙著炒菜,一股油煎蔥花的香味撲鼻而來。母親說生孩子前不能多吃,但是一定要吃好,保證孩子在母體中有足夠的營養。可是她幾乎什麽都吃不下,心裏讓企盼和擔心塞得滿滿的。
企盼也就是希望和追求吧!除了白癡世上誰沒有追求呢!即便遁入空門,對今生喪失了希望,對來世不是還充滿了憧憬嗎?她雖然受了十幾年煎熬,經歷了無休止的批鬥、改造和監管,受人冷眼打入另冊,時時被提醒你是和別人不同的人,事事要警覺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但在心的一隅始終閃著希望之光,那是對有朝一日洗淨冤枉的企盼,還有對夫妻團聚的憧憬。
雖然這些希望有時由於各種挫折而變得蒙矇矓矓,但它仍是存在心底的一片溫馨一線光明。沒有這一點點溫馨和光明,她就活不下去了。而現在矇矓消失了,企望明朗了,而且聚集在一個焦點上——孩子,他們的希望,他們生命的延伸。
自從她知道自己懷上一個生命之後,她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她不再消沉,她要好好活著,要對這個生命負責。她深信:即便自己看不到光明,自己的孩子是一定會看到光明的。到真相大白的一天,她或他會知道父母是蒙冤一生。雖然她今年已經38歲了,但並不企望一定要生個男孩。傳宗接代那是老一輩人的企盼。她隻想不管是男是女,隻要他(她)一生下來第一眼能同時看見爸爸和媽媽那就夠了。可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卻見不到丈夫,她不由得充滿了擔心和惆悵。
將近一年沒有見到他了,那次艱辛的跋涉,團聚中的歡樂和苦澀,仿佛還在眼前。和每次相聚不同的是那次短暫相聚中留下的種子,就要結出成熟的果子來了。但是企盼的團聚呢?卻仍然是遙遙無期,令人心神不安。在她生產時他能來嗎?即使是相聚個十天八天,也算是三口之家的團聚了。雖然這團聚的甜蜜中仍有幾多愁楚,幾多苦澀……
三口之家,家又在哪裏?這裏哪是個家呀!母親家中隻有一間房,住著奶奶、母親、妹妹和妹夫。父親因為歷史問題去農場改造,有時晚上回來也隻能住到這間屋裏。我們一家再擠進來,生了小孩就是三口了,這可怎麽擠呀?這裏雖說是個家,實際更像個旅館。除了奶奶、母親、妹妹是長住戶以外,別人是誰來了誰住,住兩天就得走的。屋子裏大床、小床、摺疊床擠得滿滿的,床與床中間隻能擠擠擦擦地勉強過個人。哪裏還能住人啊!她真是盼他回來又愁他回來。
快吃完飯的時候,母親抬眼看了看她,見她隻喝了一碗粥,饅頭沒動,便關切地說:“你一個人要吃兩個人的飯,怎麽就吃這一點兒?”她知道女兒有心事,本不想觸動女兒的心事,可是又不能不觸動,便湊到女兒耳邊,輕輕地仿佛恐怕傷著女兒似地問:“他有信嗎?能來嗎?”女兒悲傷地嘆了口氣:“不知道。不來也好,來了又在哪裏住呢?”娘說:“哎!別發愁,來了就有地方住。我已經和旁邊屋裏的老齊說好了,借那半間儲藏室住幾天。”女兒說:“那裏麵不是箱子上麵摞箱子嗎?”女兒知道那是兩家合用的儲藏室,裏麵塞滿了東西,箱子都快摞到了房頂上。娘說:“箱子上麵搭上兩塊木板,滿可以睡人的,他年輕爬得上去。”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禁地50(2)
這裏本來是隻供一戶住的三居室的單元房,因為大學的房子太緊,現在卻住了三戶人家。吳玉萍的爸爸解放前就是大學教授,住房卻是這麽個情況。一家一間屋,三家合用一個廁所一個廚房。那半小間的儲藏室兩家合用,雖堆滿了東西,但實在擠不下時,還可以睡人,就像睡在貨堆上一樣。
牆上的掛鍾噹噹地響了十下,奶奶媽媽早已睡下,她也躺下了,黑暗中睜大了一雙眼睛。睡在母親身邊的日子,現在對她來說是難得的安寧。然而以前,她卻把睡在母親身邊過富裕的日子視為羈絆。寧靜的夜,難眠的夜,她的思緒一下子退回到二十年前。
那是如火如荼的年代,她在全國有名的一所中學讀書時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地下“民青”,從此成了家庭的叛逆。她家住在一座三層小樓上,一天她正在後院的椅子上看書,吳媽站在餐廳的門口向她招手:“大小姐!老爺請你上樓去!”她的心咯噔一下,什麽事?剛才吃飯的時候不說,單單讓吳媽來叫?她和爸爸說不來,爸爸向來是不找她單獨談什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