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許多評論家在評述王羲之時聯繫王獻之,在評述王獻之時聯繫王羲之,將他們父子的書法相互對比,不少人用自己的審美標準進行評鑑,往往揚此抑彼,見仁見智,褒貶下一。唐太宗李世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而將王獻之的書法說得簡直是一敗塗地,此事前麵已論及,毋庸贅述。
有人認為王獻之不及王羲之。
李唐後主說:子敬俱得右軍之體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南朝齊王僧虔(王洽的重孫)曾說:獻之遠不及乃父,而媚趣過之。
有人認為就某一書體來說王獻之超過了王羲之,發展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
唐代李嗣真在《書後品》中道: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風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自,或跳海移山,翻波簸嶽。
虞龢在《論書表》中說: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絕筆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懌,宛轉妍媚,乃欲過之。
有人認為王獻之與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各有特色,更有人認為他們兩人在書法史並駕齊驅。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誌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
張懷瓘對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法的不同藝術特色這樣說: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據禮樂,則獻不繼羲。又雲: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2。黃山穀說:餘嚐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由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3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說:羲之諸子,皆得家範,而大令之書特知名。而逸少方駕者,蓋能本父之書意,所循者大故也。
明豐坊《書訣》說:右軍用筆內棍,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沈尹默認為,"羲之如金",沉著含蓄,即"內擫"筆法;"獻之如玉",即"外拓"筆法。他認為內撅如錐畫沙,收斂意多,是古隸筆法;外拓如屋漏痕,豪放、飄逸,古質而今妍,是今草筆法。
王獻之、王羲之有不少相同之處,最主要、最明顯一點是與東晉其他名士一樣,清真超逸,神姿高徹,出塵脫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瀟灑。現代作家王蒙說:"瀟灑也是一種心態,一種精神,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是一副飽經滄桑而又自得其樂的歡愉??瀟灑也是一種風度,一種胸襟,一種大度,一種精神的解放,一種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1王獻之、王羲之懷著這種心態、精神、風度去進行書法創作,必然會衝破成規的束縛,不拘於法,使其書法作品呈現出一種瀟灑之美。王獻之的書法乃是於"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王世貞曾說:大令書神情散朗,姿態超逸,有禦風餮霞之氣,令人作天際真人想。1這是人格與書格的統一,"風格即人"也是這個意思。瀟灑風流是二王思想麵貌的寫照,也是他們書法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明時代很多人效法。王世貞在《藝苑危言·附錄》中評論趙盂頫的某些作品時說:"尤遒媚瀟散,有王會稽父子風。"我們還可以從美學的視角,審視一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美分秀美和壯美,也就是古代所說的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三羲之、工獻之的書法,都傳於秀美一路,古代用"媚"進行品評概括。王澍在他的《虛舟題跋·文徵明隸書千字文》中道:羲之書《蘭亭》,破壞秦漢渾古風格,為後世妍媚者開前路。
1 [唐]張懷瓘:《書議》。
2 [唐]張懷瓘:《書議》。
3 [宋]黃庭堅:《山穀題跋》。
1 王蒙《風格散記》,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第1 頁。
1 [明] 王世貞:《藝苑危言·附錄·淳化閣帖十跋》。
對於王獻之來說,其書法藝術在"媚"這一點上有所發展和前進。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評論王獻之書法時雲: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道家揚柔抑剛,崇尚陰柔之美,東晉時代大多數名士、學人信仰道教,所以"媚"是很高的審美評價。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評論丘遲詩風時,有"點綴映媚"之語,"媚",顯然是褒意。就在這時代的張懷瓘卻說:"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後來有人將"媚"與"媚俗"、"媚世"、"獻媚"引伸聯繫,甚至相提並論,"媚"便含有貶義了。其實沒有陰柔的秀美也無所謂陽剛的壯美,它們是相反相成的統一體,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美都不可缺少。對於壯美、秀美在個人愛好上人們有權選擇,但厚此薄彼,進行褒貶、揚抑,不是正確之舉,清錢泳在《履園叢話·書學》中說:一人之身,情致蘊於內,姿媚見乎外,不可無也。作書亦然,古人之書,原無所謂姿媚者。自右軍一開風氣,遂至姿媚橫生,為後世行草祖法。今人有謂姿媚為大病者,非也。"姿媚"、"媚趣"是一個美學概念,原有特定的含意,應該正名。以"媚"稱著的二王書法將世代相傳,流芳千載,使人們得到輕鬆愉快的美的享受。
王氏父子自小都是出生在顯貴豪門之家,生活環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書法教育,有趣的是他們年幼時都們於言。"二王"相比,畢竟各自的境遇、經歷不同(例如王羲之仕途多舛,而王獻之仕途通達),他們的藝術風格、特色以及他們的書法給人的藝術感覺也不盡相同,結形取態也有差別。在這方麵評述不少,現分列如下。
王羲之王獻之龍躍天門,虎臥鳳閣。驚風撥樹,大力移山。
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剛用柔顯,華因實增。
簪據禮樂。逸氣縱橫。
清韻為主,奔放次之。奔放為主,清韻次之。
字以骨勢勝。字以媚趣勝。
筆畫略短。筆畫偏長。
用筆內擫,收斂為主。用筆外拓,放縱為主。
藏鋒為多,節奏舒緩。露鋒較多,節奏較峭急。
就總體而言,書法家的藝術水準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區分起來並不困難,但有時候對某些作品來說就很難裁決。展覽篩選書畫作品,最初很容易在眾多的作品中剔除一些相形見絀的作品,但後來再分優劣就困難了,有人認為這件作品是上品,有的則發表不同看法,究其原因是有些作品在一個層次上。
王獻之與王羲之的書法,他們的藝術水平都比較高,幾乎是在一個層次上。一定要準確地分出他們的高下來,筆者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風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貢獻。有些評論家(包括書法家)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喜好以及出於某種需要所下的結論含有不少主觀因素。
正因這樣,有些評述不盡相同,有不少是截然相反的結論,這也不足為怪。
有人認為王獻之不及王羲之。
李唐後主說:子敬俱得右軍之體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南朝齊王僧虔(王洽的重孫)曾說:獻之遠不及乃父,而媚趣過之。
有人認為就某一書體來說王獻之超過了王羲之,發展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
唐代李嗣真在《書後品》中道: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風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自,或跳海移山,翻波簸嶽。
虞龢在《論書表》中說: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絕筆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懌,宛轉妍媚,乃欲過之。
有人認為王獻之與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各有特色,更有人認為他們兩人在書法史並駕齊驅。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誌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
張懷瓘對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法的不同藝術特色這樣說: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據禮樂,則獻不繼羲。又雲: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2。黃山穀說:餘嚐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由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3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說:羲之諸子,皆得家範,而大令之書特知名。而逸少方駕者,蓋能本父之書意,所循者大故也。
明豐坊《書訣》說:右軍用筆內棍,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沈尹默認為,"羲之如金",沉著含蓄,即"內擫"筆法;"獻之如玉",即"外拓"筆法。他認為內撅如錐畫沙,收斂意多,是古隸筆法;外拓如屋漏痕,豪放、飄逸,古質而今妍,是今草筆法。
王獻之、王羲之有不少相同之處,最主要、最明顯一點是與東晉其他名士一樣,清真超逸,神姿高徹,出塵脫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瀟灑。現代作家王蒙說:"瀟灑也是一種心態,一種精神,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是一副飽經滄桑而又自得其樂的歡愉??瀟灑也是一種風度,一種胸襟,一種大度,一種精神的解放,一種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1王獻之、王羲之懷著這種心態、精神、風度去進行書法創作,必然會衝破成規的束縛,不拘於法,使其書法作品呈現出一種瀟灑之美。王獻之的書法乃是於"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王世貞曾說:大令書神情散朗,姿態超逸,有禦風餮霞之氣,令人作天際真人想。1這是人格與書格的統一,"風格即人"也是這個意思。瀟灑風流是二王思想麵貌的寫照,也是他們書法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明時代很多人效法。王世貞在《藝苑危言·附錄》中評論趙盂頫的某些作品時說:"尤遒媚瀟散,有王會稽父子風。"我們還可以從美學的視角,審視一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美分秀美和壯美,也就是古代所說的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三羲之、工獻之的書法,都傳於秀美一路,古代用"媚"進行品評概括。王澍在他的《虛舟題跋·文徵明隸書千字文》中道:羲之書《蘭亭》,破壞秦漢渾古風格,為後世妍媚者開前路。
1 [唐]張懷瓘:《書議》。
2 [唐]張懷瓘:《書議》。
3 [宋]黃庭堅:《山穀題跋》。
1 王蒙《風格散記》,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第1 頁。
1 [明] 王世貞:《藝苑危言·附錄·淳化閣帖十跋》。
對於王獻之來說,其書法藝術在"媚"這一點上有所發展和前進。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評論王獻之書法時雲: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道家揚柔抑剛,崇尚陰柔之美,東晉時代大多數名士、學人信仰道教,所以"媚"是很高的審美評價。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評論丘遲詩風時,有"點綴映媚"之語,"媚",顯然是褒意。就在這時代的張懷瓘卻說:"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後來有人將"媚"與"媚俗"、"媚世"、"獻媚"引伸聯繫,甚至相提並論,"媚"便含有貶義了。其實沒有陰柔的秀美也無所謂陽剛的壯美,它們是相反相成的統一體,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美都不可缺少。對於壯美、秀美在個人愛好上人們有權選擇,但厚此薄彼,進行褒貶、揚抑,不是正確之舉,清錢泳在《履園叢話·書學》中說:一人之身,情致蘊於內,姿媚見乎外,不可無也。作書亦然,古人之書,原無所謂姿媚者。自右軍一開風氣,遂至姿媚橫生,為後世行草祖法。今人有謂姿媚為大病者,非也。"姿媚"、"媚趣"是一個美學概念,原有特定的含意,應該正名。以"媚"稱著的二王書法將世代相傳,流芳千載,使人們得到輕鬆愉快的美的享受。
王氏父子自小都是出生在顯貴豪門之家,生活環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書法教育,有趣的是他們年幼時都們於言。"二王"相比,畢竟各自的境遇、經歷不同(例如王羲之仕途多舛,而王獻之仕途通達),他們的藝術風格、特色以及他們的書法給人的藝術感覺也不盡相同,結形取態也有差別。在這方麵評述不少,現分列如下。
王羲之王獻之龍躍天門,虎臥鳳閣。驚風撥樹,大力移山。
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剛用柔顯,華因實增。
簪據禮樂。逸氣縱橫。
清韻為主,奔放次之。奔放為主,清韻次之。
字以骨勢勝。字以媚趣勝。
筆畫略短。筆畫偏長。
用筆內擫,收斂為主。用筆外拓,放縱為主。
藏鋒為多,節奏舒緩。露鋒較多,節奏較峭急。
就總體而言,書法家的藝術水準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區分起來並不困難,但有時候對某些作品來說就很難裁決。展覽篩選書畫作品,最初很容易在眾多的作品中剔除一些相形見絀的作品,但後來再分優劣就困難了,有人認為這件作品是上品,有的則發表不同看法,究其原因是有些作品在一個層次上。
王獻之與王羲之的書法,他們的藝術水平都比較高,幾乎是在一個層次上。一定要準確地分出他們的高下來,筆者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風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貢獻。有些評論家(包括書法家)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喜好以及出於某種需要所下的結論含有不少主觀因素。
正因這樣,有些評述不盡相同,有不少是截然相反的結論,這也不足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