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不等於說王獻之、王羲之在任何方麵都是等量齊觀的。就現有材料看,王羲之在文化史上的貢獻與影響要比王獻之大,王羲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王獻之在知名度方麵也不如王羲之。
"比世皆高尚於敬??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鍾繇)、於逸少亦然。"有人根據陶弘景上述的一段後斷言:如果不是唐大宗為大王宣揚,並極力踐踏小王,書聖的桂冠早已旁落小王了??這種論點是值得商榷的。筆者認為"書聖"的桂冠戴在王羲之頭上是名副其實的,毫不過譽。的確,王獻之應該恢復其歷史地位,但沒有必要矯枉過正。王羲之獲得"書聖"盛譽是歷史的公正回報,並非唐太宗宣揚的結果。張懷瓘在列出崔緩至王獻之十九人後,說:"在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十餘人。各能聲飛萬裏,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跡道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王羲之現存的作品已很有限了,就從這些不多的作品綜合分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幾乎也是後無來者。
二、二王書法之影響
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東晉以前的楷書帶有涉重的隸意,王羲之摒棄了楷書的隸意,創造了楷書的新的體段。我們見到的《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東方朔畫像讚》等楷書與今天的楷書在形態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王羲之為楷書的嬗變作出了劃時代貢獻。
王羲之創造的新體行書,歷來被視為行書的"法典"。《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純正典雅的行書規範",成為人們學習的起點和目標。
王羲之在揚棄章草和張芝今草的基礎上,創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質雖不連屬,但神采貫通。
虞龢在《論書表》中道:"洎乎漢魏,鍾張擅美,晉未二王稱英。"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古今特絕"的四賢。王獻之"極能小真書",楷書勁直疏秀。行草書,優遊神駿。他創造的"破體","一筆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王羲之"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之法。"1王獻之"隸(楷)、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能。"2他們博精諸體,成就斐然,發展全麵。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以其極高的藝術品位使人們為之析服。"右軍書法萬代所宗",3千百年來被人們作為範本,"心摹手遁",爭相臨摹、仿效,可以毫不誇張他說,中國歷代書法家,幾乎無一不從他們的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所以說二王為發展中國書法藝術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 馬字霍輯:《書林藻鑒》引《別傳》文。
2 「唐]張懷瓘《書斷》。《晉書·王羲之傳》稱:"工草隸"。
3 《書林藻鑒》引崔希仲語。
由於王羲之、王獻之精於各種書體,特別是楷書、行書單字意識極強,非常講究單字的形體美、結構美。在文字使用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種體係、權威,使漢字的字形、體態得到相對的穩定,為漢字的規範作出了貢獻。他們創造的新體快速流便,易於普及,這對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推動社會進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羲之的一些書法理論,不少人認為是偽托,不可信,筆者在《關於王羲之的書論》一章中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這裏不再重複,但有必要說明的是,在一些名人名篇中,引用"右軍之語"一般都認為是真實的。例如:"傾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存。""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1"子敬飛白大有意。"2"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3"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4"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5上述大家承認的這些言論,其價值作用不可低估。
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在日本、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各國被視為正宗的中國傳統藝術加以學習與傳播。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早在中唐時代就傳人日本,一說是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的。
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鑒真接受日本僧榮叡、普照大師的請求,毅然發願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失敗了,第六次終於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 年)和他的弟子一起東渡成功,到達日本。
日本真人元開所撰的《唐大和上東征傳》,詳細記載了鑒真帶到日本的物品,其中有"王右軍真跡行書一帖、小王真跡三帖"。日本早期著名女書法家安宿媛(光明皇後)曾經認真臨寫過王羲之的《樂毅論》,其筆力遒健,被譽為"日本第一小楷"。日本平安朝初期,僧人最澄來唐學禪、學法,他的字脫胎於唐代的《懷仁集王聖教序》,是日本"三筆"之前第一流書法家。所謂"三筆"是指空海、桔逸勢和嵯峨天皇,他們是奈良時期派到唐朝留學的,他們學習研究中國書法很有成績。據說唐憲宗曾命空海補寫過宮廷屏風上的王羲之法書缺字。嵯峨天皇的字嚴整渾厚,是學歐陽詢的,而歐陽詢又是學王羲之的。代入之,嵯峨是王羲之書法在日本的又一傳人。
唐亡以後,從日本崛起的"三跡"書怯可以看出王羲之書法仍香菸不斷。
所謂"三跡",是對小野道風、藤原佐理、滕原行成三位書法家的譽稱。道風學王羲之書法很有成就,號稱"羲之再世"。佐理學王羲之書法與日本民族書法結合起來,其作品益臻完美,被譽為"當代第一名家"。日本人把"三跡"歸納為:"道風得羲之骨"、"佐理得羲之皮"、"行成得羲之肉"。在一段很長的時期裏,日本書壇許多書法家醉心於王羲 之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對日本書法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
1 虞穌:《論書表》,孫過庭《書譜》也引過,文字大同小異。
2 虞穌:《論書表》,孫過庭《書譜》也引過,文字大同小異。
3 [唐]虞世南:《筆髓論》,傳為王羲之《書論》。
4 [唐]虞世南:《筆髓論》,傳為王羲之《用筆賦》。
5 傳為王羲之《書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均有類似言論。
附 錄 王羲之·王獻之年表.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 王羲之一歲
此年仍處於八王之亂中,河間王乂、成都王穎舉兵討太尉、長沙王義。
惠帝逃出洛陽。陸機、陸雲為成都工穎所殺,陸機有《平復帖》傳世。
王羲之生於此年,有陶弘景《真誥·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記》、張懷瓘《書斷》為證。
惠帝永安元年(304 年) 王羲之二歲
匈奴人劉淵稱大單於, 建漢國,稱漢王。
李雄稱成都王。
惠帝永興二年(305 年) 王羲之三歲
王羲之父上曠,原為丹陽太守(治所在南京),在此年十二月 右將軍陳敏反晉攻秣陵時,棄官而逃。
"比世皆高尚於敬??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鍾繇)、於逸少亦然。"有人根據陶弘景上述的一段後斷言:如果不是唐大宗為大王宣揚,並極力踐踏小王,書聖的桂冠早已旁落小王了??這種論點是值得商榷的。筆者認為"書聖"的桂冠戴在王羲之頭上是名副其實的,毫不過譽。的確,王獻之應該恢復其歷史地位,但沒有必要矯枉過正。王羲之獲得"書聖"盛譽是歷史的公正回報,並非唐太宗宣揚的結果。張懷瓘在列出崔緩至王獻之十九人後,說:"在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十餘人。各能聲飛萬裏,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跡道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王羲之現存的作品已很有限了,就從這些不多的作品綜合分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幾乎也是後無來者。
二、二王書法之影響
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東晉以前的楷書帶有涉重的隸意,王羲之摒棄了楷書的隸意,創造了楷書的新的體段。我們見到的《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東方朔畫像讚》等楷書與今天的楷書在形態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王羲之為楷書的嬗變作出了劃時代貢獻。
王羲之創造的新體行書,歷來被視為行書的"法典"。《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純正典雅的行書規範",成為人們學習的起點和目標。
王羲之在揚棄章草和張芝今草的基礎上,創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質雖不連屬,但神采貫通。
虞龢在《論書表》中道:"洎乎漢魏,鍾張擅美,晉未二王稱英。"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古今特絕"的四賢。王獻之"極能小真書",楷書勁直疏秀。行草書,優遊神駿。他創造的"破體","一筆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王羲之"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之法。"1王獻之"隸(楷)、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能。"2他們博精諸體,成就斐然,發展全麵。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以其極高的藝術品位使人們為之析服。"右軍書法萬代所宗",3千百年來被人們作為範本,"心摹手遁",爭相臨摹、仿效,可以毫不誇張他說,中國歷代書法家,幾乎無一不從他們的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所以說二王為發展中國書法藝術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 馬字霍輯:《書林藻鑒》引《別傳》文。
2 「唐]張懷瓘《書斷》。《晉書·王羲之傳》稱:"工草隸"。
3 《書林藻鑒》引崔希仲語。
由於王羲之、王獻之精於各種書體,特別是楷書、行書單字意識極強,非常講究單字的形體美、結構美。在文字使用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種體係、權威,使漢字的字形、體態得到相對的穩定,為漢字的規範作出了貢獻。他們創造的新體快速流便,易於普及,這對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推動社會進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羲之的一些書法理論,不少人認為是偽托,不可信,筆者在《關於王羲之的書論》一章中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這裏不再重複,但有必要說明的是,在一些名人名篇中,引用"右軍之語"一般都認為是真實的。例如:"傾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存。""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1"子敬飛白大有意。"2"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3"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4"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5上述大家承認的這些言論,其價值作用不可低估。
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在日本、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各國被視為正宗的中國傳統藝術加以學習與傳播。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早在中唐時代就傳人日本,一說是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的。
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鑒真接受日本僧榮叡、普照大師的請求,毅然發願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失敗了,第六次終於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 年)和他的弟子一起東渡成功,到達日本。
日本真人元開所撰的《唐大和上東征傳》,詳細記載了鑒真帶到日本的物品,其中有"王右軍真跡行書一帖、小王真跡三帖"。日本早期著名女書法家安宿媛(光明皇後)曾經認真臨寫過王羲之的《樂毅論》,其筆力遒健,被譽為"日本第一小楷"。日本平安朝初期,僧人最澄來唐學禪、學法,他的字脫胎於唐代的《懷仁集王聖教序》,是日本"三筆"之前第一流書法家。所謂"三筆"是指空海、桔逸勢和嵯峨天皇,他們是奈良時期派到唐朝留學的,他們學習研究中國書法很有成績。據說唐憲宗曾命空海補寫過宮廷屏風上的王羲之法書缺字。嵯峨天皇的字嚴整渾厚,是學歐陽詢的,而歐陽詢又是學王羲之的。代入之,嵯峨是王羲之書法在日本的又一傳人。
唐亡以後,從日本崛起的"三跡"書怯可以看出王羲之書法仍香菸不斷。
所謂"三跡",是對小野道風、藤原佐理、滕原行成三位書法家的譽稱。道風學王羲之書法很有成就,號稱"羲之再世"。佐理學王羲之書法與日本民族書法結合起來,其作品益臻完美,被譽為"當代第一名家"。日本人把"三跡"歸納為:"道風得羲之骨"、"佐理得羲之皮"、"行成得羲之肉"。在一段很長的時期裏,日本書壇許多書法家醉心於王羲 之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對日本書法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
1 虞穌:《論書表》,孫過庭《書譜》也引過,文字大同小異。
2 虞穌:《論書表》,孫過庭《書譜》也引過,文字大同小異。
3 [唐]虞世南:《筆髓論》,傳為王羲之《書論》。
4 [唐]虞世南:《筆髓論》,傳為王羲之《用筆賦》。
5 傳為王羲之《書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均有類似言論。
附 錄 王羲之·王獻之年表.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 王羲之一歲
此年仍處於八王之亂中,河間王乂、成都王穎舉兵討太尉、長沙王義。
惠帝逃出洛陽。陸機、陸雲為成都工穎所殺,陸機有《平復帖》傳世。
王羲之生於此年,有陶弘景《真誥·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記》、張懷瓘《書斷》為證。
惠帝永安元年(304 年) 王羲之二歲
匈奴人劉淵稱大單於, 建漢國,稱漢王。
李雄稱成都王。
惠帝永興二年(305 年) 王羲之三歲
王羲之父上曠,原為丹陽太守(治所在南京),在此年十二月 右將軍陳敏反晉攻秣陵時,棄官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