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王獻之的"破體",有人認為王羲之書法不乏其態,說明王羲之亦嚐用此法,隻是沒有鞏固罷了。到了王獻之手中,更加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其實,這並非問題的實質,如此說來王獻之的破體並沒有什麽大的價值和創造性。關鍵是王獻之汲取了張芝一筆書的草縱樣式,而王羲之是字字獨立的行草書,兩種書體,迥然不同。王獻之的行草書,氣勢貫通,飛揚縱肆,具有獨特風貌。王獻之在書法創新時多用郗家法,有人認為王獻之與前妻離異以後,對郗氏懷有很深的留戀之情,故寫字多用郗家法。筆者認為王獻之原來是繼承的王家法,融進郗家法是書法創作的需要,這樣做的結果,與父書"故當不同耳"。使他的書法妙極神理,博古通今,有鮮明的個性。王獻之的字,字形偏長,線條流便,其用筆稱之為"緩異"。緩異,有人認為是晉人的書風,而王獻之更加緩異。王羲之書"思慮通審,誌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這是對緩異的贊語。所謂"緩音,慢也、寬也,鬆也、婉也、和也;異者,驚奇、奇怪、不相同、另外的、新的"。緩異就是"清緩之韻"、"極力奔放"。


    王獻之的書法極富個性,有著鮮明的特色。他創造的行草夾雜的"破體",《文章誌》認為是"變右軍法為今體,字畫秀媚,妙絕時倫"。如果說王羲之在真行方麵闖出了一條新路,那末王獻之在行草上寫出了自己的麵貌,他們各具特點都是前無古人的。


    二、書法藝術


    由於王獻之在書法創作上"改變製度,別創其法",所以他的書法的藝術性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他所創造的"新體"受到人們的青睞,在晉末和劉宋時期,他與他的弟子羊欣成為書法權威。《梁武帝與陶隱居論書啟九首》雲: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在這一時期王獻之的書法影響很大,覆蓋麵極廣。人們甚至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鍾繇,對於王羲之也是一佯,他們的"舊體"已被人們遺忘了。


    不過時王獻之書法也不是始終一個聲音,在南朝梁對其書法就有不同評價,袁昂曾說: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遝拖,殊不可耐。"河洛"是指兩條河流,一是黃河,一是洛河。黃河、洛河流域,也就是中原地帶。按照秦漢時代的民俗,在一定時候,倜儻風流、驕嬌華美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率性交歡,"玩庶且富,娛樂無疆"。這種民風開放使河、洛少年享受愉悅,但他們不免有點故作聲勢,使人難以忍受。袁昂暗喻王獻之書法雖然筆勢飛動,雄武神縱,所謂"一筆書"不免有點拖拉做作。梁武帝不同意袁昂的看法,他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是:超群絕眾,無人可擬。如河洛少年,皆悉充悅,舉體遝拖而不可耐。皆悉充悅前沒有"雖",語氣上沒有轉折,"耐"與"能"古音近義通,此文的結尾成了舉體遝拖而不可"能"了。


    梁武帝認為: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觀其行草之會,則神勇蓋世,況之於父,猶擬抗衡,比之鍾、張,雖勍敵,仍有擒蓋之勢。


    據《書估》記載,對當時(公元313-741)蔡邕、皇象、韋誕、曹喜、邯鄲淳、師宜官、劉德升、衛夫人、王珣等人的書法作品的評價均在王獻之之下。


    《墨林快事》認為王獻之的字,筆畫勁利,態致蕭疏,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非勉強仿效可以夢見。到了唐代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唐太宗李世民竭力貶低王獻之,他說:"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贏而不放縱。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欽??以茲播1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


    1 馬宗霍輯:《書林藻鑒》卷第六、五六。


    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1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頂禮膜拜,高度讚賞,一褒一貶形成很大反差,難道客觀事實就是如此嗎?我們如作實事求是的分析,就會感到唐太宗以他帝王之尊將王獻之書作說得一無是處是不公道的。唐太宗在《王羲之傳論》中說鍾繇擅美一時,而不能盡善;蕭子雲雖擅名江表,然而僅得成書。這些最富盛名的書法家"皆譽過其實","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此人"那就是王羲之,很顯然,唐太宗在書法上隻敬服羲之一人。對此,宋代書法家米芾對唐太宗的心理作過這樣的分析:"唐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世南)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耳。"2米芾的意見是值得重視的,但是說服力尚不夠。人們也許會問,在此以前工獻之的書法影響很大,其地位不在王羲之之下,海內不復知有鍾(繇)王(羲之),那末唐太宗為何不貶王羲之,褒揚王獻之呢?晉末至宋齊對書法崇尚重妍而輕質的風格。虞龢說"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而王獻之的書作正好與此審美觀點相吻合,故受到歡迎。唐代儒家學說再度受到尊崇,中和含蓄的書法美學思想占了上風,孔子追求的盡善盡美成為當時重要的藝術標準,所以唐太宗褒大王貶小王除了米芾分析的原因之外,還與當時的審美時尚、唐太宗個人喜愛有關。


    唐太宗的《王羲之傳論》發表一百年左右,情況發生了變化。竇泉雲:幼子子敬,創草破正,雍容文經,踴躍武定。態遺妍而多狀,勢由己而靡罄。天假神憑,造化莫竟。象賢雖乏乎百中,偏悟何慚乎一聖。1竇氏竟鬥膽發表與唐太宗相左的意見!這裏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唐玄宗篤誌王獻之《桓山頌》,故王獻之的書法風行起來。在這種情形下,絕不會因此對竇臮興師問罪。再說竇氏對王獻之的評價相當謹慎,雖然對王獻之冠以"聖"字但前麵還有"一"字,不過是書聖之一。從這裏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書壇的影響很深,餘威還起一定的作用。王獻之的書法,唐以前一直受到尊崇,他在世時和死後一段時期很多人學習他的作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羊欣學王獻之的字可以亂真,當時流傳這樣的話:"買王得羊,不失所望"。到了唐代,由於唐太宗竭力貶低王獻之,情況急轉直下,有人將有子敬署名的作品去掉其名字,更有甚者,索性將王獻之名字改為羊欣等人,這樣便產生了一種戲劇性的結果,原來是由羊亂王,後來便由王亂羊了2。王獻之書法受貶大約在公元627-649 年,恢復名譽大約是713 年-756 年,其間,他的作品損失是慘重的。


    由於唐太宗的高度評價和推崇,確立了王羲之的一尊地位,但學術上的一家之言是很難維持多久的。唐代著名書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議》中對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作了評論:或問曰:此品之中,諸子豈能悉過於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長短。諸子於草,1 《晉書·王羲之傳論》。


    2 [宋]米芾:《書史》。


    1 [唐]竇臮:《述書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