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


    1 《世說新語·賞譽》。謝車騎即謝玄。太傅即謝安,謝玄為謝安的侄兒。


    四、思想風貌


    《晉書》說王獻之"風流為一時之冠"。王獻之曾對謝安說:"公故瀟灑",謝安回答道:"身不瀟灑。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調暢。"2在東晉,名士們都是瀟灑的,否則是稱下上名士,在上層社會更是無立足之地。


    "風流"、"瀟灑"是一種思想風貌和精神品格。追求自我價值和自我表現,這在王獻之身上充分體現出來,他蔑視禮教,率性而行,無拘無束。王獻之從會稽經過吳郡,聽說那裏有個名叫顧辟疆的1,有個私人名園(兼住宅),他們素不相識,但王獻之也不招呼一聲,便長驅直入。當時雖然沒有像今天一樣立法,有私闖民宅罪,然而總是不合情理的。王獻之遊覽結束時,指手劃腳,大加評論。這時顧辟疆正在園內會見賓友,王獻之卻旁若無人,不加理睬。顧辟疆以為他所見的陌生人仗勢無理,胡作非為,故勃然大怒,氣憤地說:"做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2"便驅其左右出門。


    王獨在輿上,迴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可見王獻之對此毫不在意,若無其事,在他看來一切禮俗都是不必要的。王獻之清高整峻,不交非類。有一次他到謝安家中,當時才華出眾的習鑿齒正巧也在坐3,按照當時的禮貌應當與習鑿齒並榻,王獻之徒倚不坐,公引之與習對榻。其原因是習鑿齒出身寒士,又有足疾,故不與習井榻。事後胡兒4曰:"子敬實自清立,但為人爾,多矜咳,殊足損其自然。"1後來劉謙之在《晉紀》中雲:"王獻之性甚整峻,不交非類。"王獻之率真任性,肆意直言。他曾對王孝伯說:"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台上妓。"2羊祜(221-278),字叔子,西晉大臣,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參與司馬昭的機密,晉武帝曾與他籌劃滅吳。他文武雙全,以清德稱,人稱羊公。臨終時"舉杜預自代"。他死後"南州人聞公喪,號哭罷市"。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眾人見碑落淚,杜預命名此碑為墮淚碑。因祜與戶是同音,荊州人唯恐對羊祜不敬,將戶稱之為門,將戶曹改為辭曹。有人認為王獻之對羊祜的不滿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因為羊祜是蔡邕的外孫,即蔡文姬的姨侄,他對王獻之的從祖王衍、王戎信口雌黃,不結合實際的空談,非常反感,嚐抑而製之。所以王衍、王戎對羊祜多詆毀,王獻之受其影響,故有放誕之言。筆者認為主要是思想觀點方麵的分歧。清談也可稱空談,是魏晉風流的主要特徵,羊祜反對空談,說明羊祜的觀點與"風流為一時之冠"的王獻之觀點相左。他們兩人雖然生活在不同2 《世說新語·賞譽》。


    1 《世說新語·簡傲》引《顧氏譜》曰"辟疆,吳郡人,歷郡功曹,平北參軍。"2 傖耳:罵人的話,猶言傖夫,鄙夫,傖俗之人。


    3 《世說新語·言語》:"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少以文稱,善尺牘,桓溫在荊州,闢為從事。歷治中、別駕,遷榮陽太守,"4 謝朗,小字胡兒,謝安的侄兒。


    1 《世說新語·忿狷》。


    2 《世說新語·言語》。


    時代,但王獻之也對羊祜不屑一顧,很輕視。


    王獻之在人際交往中,從不顧忌禮俗,情麵,沒有絲毫的虛偽和矯飾,一切唯求其真。太元二年(公元378 年)新建造的太極殿落成,謝安想請王獻之題榜,但難以直言,因為當時題榜並不像今天是一件很高雅、很榮耀的事,可能晉人將此看成是工匠之役,鄙俗的行為。所以謝安便轉彎抹角用拭探的口氣說:"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將懸凳書之。比訖,須鬢盡白,裁餘氣息。還語子弟,宜絕此法。"1王獻之已知謝安用意,便嚴肅地說:"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謝安再不勉強他了。


    謝安與王獻之父親是同輩人,私交也很深,他沒有因王獻之不題榜而發怒、記恨。不過在那種時刻會使任何人感到難堪的。謝安是一位善解人意、會靈活處理尷尬局麵的人,他把活題一轉,問:"君書何如君家尊?"王獻之答道:"故當不同。"謝安曰:"外論不爾。"答道:"人那得知。"孫過庭在《書譜》中道:安嚐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2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裏,曾參不入。


    據《晉書》記載,王獻之並沒有說:"故當勝"。退一步說王獻之就是說了他的書法勝過他父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沒有什麽可指責的。當時對王獻之書法評價很高,"故當勝"也並非徒語,夜郎自大。謝靈運曾經說過:"公(王獻之)當勝右軍。"李嗣真在《書品後》也曾同意這種說法。這都是學術上的事,問題不在於"故當不同"變成"故當勝",關鍵是"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裏,曾參不入"。是《孝經》中的一段話,孫過庭用此來說明王獻之大逆不道。這實在是"硬裝斧頭柄",牽強捏造,藝術上的高下與孝敬父母有何相幹!難怪包世臣在《藝舟雙揖》中憤慨地說:"姿意汙衊,是不可以下辨。"無論在歷史上或在現實社會裏,兒子勝過父親比比皆是,而且在宏觀整體上看是一個規律,否則就下會有社會的進步。孫過庭將王獻之說"故當勝"之類的話與《孝經》的道德倫理標準相聯繫,指責王獻之對父親的不孝,這是不公正的,理應受到批評與遣責。題榜這一事件說明了兩點:"獻之於書頗自矜重",1這是其一,其二是謝安很賞識王獻之的書法。


    然而,南朝宋泰始年間書法家虞龢在《論書表》中記述了謝安批退王獻之佳書的故事。王僧虔也曾說過,謝安"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虞、王1 《晉書·王獻之傳》:"太元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獻之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試謂曰: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將懸凳書之。比訖,須鬢盡白,裁餘氣息。還語子弟,宜絕此法。獻之知揣其旨,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簿之不長。安遂不之逼。"2 虞龢《論書表》與孫過庭《書譜》有相似文句。


    1 馬宗霍輯:《書林藻鑒·書林記事》,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


    兩人離東晉時間不長,況者王僧虔的曾祖父王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僧虔與王獻之出於一個士族,兩人所說是比較可信的。這與《晉書·王獻之傳》謝安請王獻之題榜不是有矛盾嗎?既然謝安看不上王獻之的書法,為何又要請他題榜?反過來請王獻之題榜為何又要批退王獻之佳書,有時還將王獻之的作品裂作校紙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