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姻與仕途
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總要為他們的婚姻操心。古今一樣。不過在婚姻是"父母之命"的古代,做父母尤感責任之重大。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他曾有《與郗家論婚書》,書雲:"??獻之,字子敬,少有清譽,善隸書,咄咄逼人。仰與公宿舊通家,光陰相接,承公賢女,淑質直亮,確懿純美。敢欲使子敬為門閭之賓,故具書祖宗職諱,可否之言,進退惟命。"1經過訂婚等一番過程,王獻之在他二十二歲(365 年)與表姐郗道茂正式結婚。當時王羲之已經去世,郗道茂父親郗曇也不在人間,在王獻之母親的主持之下,郗道茂過門到了王家。王獻之與郗道茂從小在一起長大,可謂青梅竹馬,婚姻算是美滿的。王獻之的這門親事不像他的父親帶有政治色彩,是親上親。然而在封建社會裏,上層人士的婚姻總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公元371 年,王獻之與郗道茂離異,詔尚簡文帝女新安公主。新安公主又稱餘姚公主、新安湣公主,名司馬道福。道茂、道福僅一字之差。新安公主很受父親簡文帝、母親徐貴人(徐淑媛)的寵愛,後來將她許配給桓溫的兒子桓濟。作為駙馬的桓濟並不安分守己,他與其兄桓熙密謀殺害叔父桓沖(桓車騎)。桓沖"累遷車騎將軍,都督七州諸軍事"2。桓沖"生性儉素、而謙虛愛士,言不及私,以國計為重,與謝安有將相之和,對謝多有謙讓,忠言嘉謀每盡心力,胸懷博大"1。桓濟謀殺叔父未遂,陰謀敗露後,朝野議論紛紛,影響很大。桓溫早有謀奪君位的野心。所以桓濟謀殺叔父,實際上是反對朝廷反對皇帝之舉。有鑑於此,桓濟被流放長沙服刑苦役。這時簡文帝決定將新安公主改嫁王獻之,並拔擢王獻之為中書令。王獻之在《別郗氏妻》寫道: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屒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邪?俯仰悲咽,實無己無已,惟當絕氣耳。
王獻之與郗氏離婚以後,心情極度內疚,離別自己的妻子永不得見麵,俯仰悲咽在情理之中。王獻之與妻離異成了簡文帝的駙馬,後人均抱譴責態2 《晉書·王獻之傳》。
1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2 《世說新語·夙惠》。
1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
度,"別妻一帖,俯仰悲咽,既篤伉儷,何不為宋大夫之卻湖陽乎?"2意思是說王獻之為何不像宋弘拒絕湖陽公主那樣呢?後漢時期,帝姐湖陽公主婚後不久,丈夫亡故。帝勸其改嫁,公主雲:"宋公(弘)威儀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公主坐在屏風後,弘被帝引見,帝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對公主說"事不諧也"。由於宋弘態度堅決,不肯與原來的妻子離婚,公主改嫁於他的事,隻好作罷。原來王、郗兩家關係十分親密,王獻之的幾位長兄見大舅郗愔十分恭敬有禮,"常躡履問訊,甚修舅甥之禮。"王獻之與郗氏離婚後,特別是郗愔之子郗超死後,情況大不一樣,見郗愔"皆著高展,儀容輕慢。命坐,皆雲有事不暇坐,既去。"甚至"命席便遷延辭避",郗愔對此很氣憤,感慨道:"使嘉賓(郗超)不死,鼠輩敢爾!"郗超有盛名而且獲寵於桓溫,桓溫掌握實權,對於郗超的父親誰也不敢怠慢,而今郗超已經過世,情況自然就不同了。1王獻之與新安公主結婚後,雙方感情並不深厚,故引出一段與侍妾的風流韻事。"復纏綿妾侍,發其謳吟。"王獻之曾為侍妾桃葉作歌詞兩首,在江南廣為流傳。歌詞是: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復桃葉,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答王獻之《團扇歌》三首雲:七寶畫團扇,粲爛明月光。
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
動搖郎玉手,因風托方便。
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障麵。
憔悴無復禮,羞與郎相見。
桃葉心中很明白,王獻之與她相善,是填補感情上的空虛,亦或看重她的美貌容顏,當她歲增憔悴時,又怎樣呢?會不會像石崇對待其愛婢翾風那樣,被退為"房老",被主人遺棄呢?所以桃葉的答歌與翾風的《怨詩》有相似之處,有顧影自憐的意味。誠然,王獻之與桃葉的感情與石崇有不同之處,但正如《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所雲:"中書風流,上掩季倫(石崇),但無顏對郗姊耳。"關於王獻之離婚的原因古籍很少涉及。《中興書》雲:"其離婚之故不2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
1 《世說新語·簡傲》、《晉書·郗超傳》。
2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我自來迎接",《藝文》為"我自迎接妝"。3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獨使我殷勤",《藝文》為"獨使我纏綿"。可知。"後人以為王獻之因"門無男子"(妻無生育能力)1,根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名教信條與郗氏離婚的。筆者認為這種意見缺乏說服力。有人說王獻之與郗氏離異不是出於他的主觀意願,這也有矛盾。《晉書》雲:"起家州主簿、秘書郎,轉丞,以選尚新安公主。"這裏用了"選尚"一詞,"尚"即娶帝王之女的意思,連起來便是選娶新安公主,這裏看不出有什麽強迫的跡象。郗超死後,王獻之就不願意見大舅郗翾了,其原因是郗惜有"終焉之誌"。王羲之曾說"吾素自無廊廟誌"、"不樂在京師",王獻之卻不同,從文獻看他從未說過這類話。他一直在京城做官,頗順當。但再娶前官位都比較低,因王導、王敦早已去世,王氏家族在朝廷的地位與權勢也不比以前"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他想進一步密切與帝室的關係,為升遷作好鋪墊,以便再現昔日的輝煌。事實也是如此,他與新安公主結婚以後就得到中書令的官職,參與國家管理,成了掌握重要機密、決定政策的人。所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說他:"烏衣貴遊,寵榮過盛","子敬通婚帝胄,豪貴自喜"。然而王獻之心理上也是有矛盾的,他總感到有負於結髮的前妻,每當他想起此事,心裏總是充滿著怨恨和後悔,"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他借書寫曹植的"洛神賦"抒發自己對郗道茂的懷念之情。
他臨終前"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有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古代文獻對於王獻之的仕途,政治生涯,記載寥寥,至於政績更沒有可靠資料。這也許是他擔任的官職多屬機要,有關消息當時不能外傳的緣故吧!王獻之二十四歲(公元367 年)為州主簿,相隔一年後任秘書郎,後轉丞。公元372 年選尚新安湣公主,做了簡文帝司馬昱的駙馬。公元376 年,王獻之被謝安請為長史。公元381 年為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公元385 年升為中書令,這可是一個擁有大權的官位,它的主要職責是掌握機要,製訂政策,發布命令。王獻之死後朝廷追贈他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以示表彰。王獻之在世時名望很高,是當時做人的楷模。孝武帝為晉陵公主選婿時,曾將他作為參照的標準。"主婿但如劉真長、王子敬便足。"謝安也曾說:"阿敬近撮王(導)、劉之標。"劉惔對自己要求很嚴,"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匠之禱久矣,勿復為煩。"劉惔對人的識別很敏銳,能知人善任。他早知桓溫有野心,曾對皇帝建言:"溫不可使居形勝地,其位號常宜抑之。"在桓溫伐蜀時,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取勝,劉惔則認為必克,結果正如他所說。他力薦張憑,很得人心。劉惔是王獻之父輩的人物,王獻之非常敬仰他,將他作為自己的榜樣。"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見耳。阿見子敬,尚使人不能已。"1《語林》曰:"羊驎因酒醉,撫謝左軍謂太傅曰:此家詎復後鎮西?太傅曰汝阿見子敬,便沐浴為論兄輩。"王獻之有很高的聲望,名重一時,連一些著名人士對他都非常敬佩,甚至要休浴後才去見王獻之,以與王獻之稱兄道弟而引為自豪。
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總要為他們的婚姻操心。古今一樣。不過在婚姻是"父母之命"的古代,做父母尤感責任之重大。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他曾有《與郗家論婚書》,書雲:"??獻之,字子敬,少有清譽,善隸書,咄咄逼人。仰與公宿舊通家,光陰相接,承公賢女,淑質直亮,確懿純美。敢欲使子敬為門閭之賓,故具書祖宗職諱,可否之言,進退惟命。"1經過訂婚等一番過程,王獻之在他二十二歲(365 年)與表姐郗道茂正式結婚。當時王羲之已經去世,郗道茂父親郗曇也不在人間,在王獻之母親的主持之下,郗道茂過門到了王家。王獻之與郗道茂從小在一起長大,可謂青梅竹馬,婚姻算是美滿的。王獻之的這門親事不像他的父親帶有政治色彩,是親上親。然而在封建社會裏,上層人士的婚姻總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公元371 年,王獻之與郗道茂離異,詔尚簡文帝女新安公主。新安公主又稱餘姚公主、新安湣公主,名司馬道福。道茂、道福僅一字之差。新安公主很受父親簡文帝、母親徐貴人(徐淑媛)的寵愛,後來將她許配給桓溫的兒子桓濟。作為駙馬的桓濟並不安分守己,他與其兄桓熙密謀殺害叔父桓沖(桓車騎)。桓沖"累遷車騎將軍,都督七州諸軍事"2。桓沖"生性儉素、而謙虛愛士,言不及私,以國計為重,與謝安有將相之和,對謝多有謙讓,忠言嘉謀每盡心力,胸懷博大"1。桓濟謀殺叔父未遂,陰謀敗露後,朝野議論紛紛,影響很大。桓溫早有謀奪君位的野心。所以桓濟謀殺叔父,實際上是反對朝廷反對皇帝之舉。有鑑於此,桓濟被流放長沙服刑苦役。這時簡文帝決定將新安公主改嫁王獻之,並拔擢王獻之為中書令。王獻之在《別郗氏妻》寫道: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屒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邪?俯仰悲咽,實無己無已,惟當絕氣耳。
王獻之與郗氏離婚以後,心情極度內疚,離別自己的妻子永不得見麵,俯仰悲咽在情理之中。王獻之與妻離異成了簡文帝的駙馬,後人均抱譴責態2 《晉書·王獻之傳》。
1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2 《世說新語·夙惠》。
1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
度,"別妻一帖,俯仰悲咽,既篤伉儷,何不為宋大夫之卻湖陽乎?"2意思是說王獻之為何不像宋弘拒絕湖陽公主那樣呢?後漢時期,帝姐湖陽公主婚後不久,丈夫亡故。帝勸其改嫁,公主雲:"宋公(弘)威儀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公主坐在屏風後,弘被帝引見,帝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對公主說"事不諧也"。由於宋弘態度堅決,不肯與原來的妻子離婚,公主改嫁於他的事,隻好作罷。原來王、郗兩家關係十分親密,王獻之的幾位長兄見大舅郗愔十分恭敬有禮,"常躡履問訊,甚修舅甥之禮。"王獻之與郗氏離婚後,特別是郗愔之子郗超死後,情況大不一樣,見郗愔"皆著高展,儀容輕慢。命坐,皆雲有事不暇坐,既去。"甚至"命席便遷延辭避",郗愔對此很氣憤,感慨道:"使嘉賓(郗超)不死,鼠輩敢爾!"郗超有盛名而且獲寵於桓溫,桓溫掌握實權,對於郗超的父親誰也不敢怠慢,而今郗超已經過世,情況自然就不同了。1王獻之與新安公主結婚後,雙方感情並不深厚,故引出一段與侍妾的風流韻事。"復纏綿妾侍,發其謳吟。"王獻之曾為侍妾桃葉作歌詞兩首,在江南廣為流傳。歌詞是: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復桃葉,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答王獻之《團扇歌》三首雲:七寶畫團扇,粲爛明月光。
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
動搖郎玉手,因風托方便。
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障麵。
憔悴無復禮,羞與郎相見。
桃葉心中很明白,王獻之與她相善,是填補感情上的空虛,亦或看重她的美貌容顏,當她歲增憔悴時,又怎樣呢?會不會像石崇對待其愛婢翾風那樣,被退為"房老",被主人遺棄呢?所以桃葉的答歌與翾風的《怨詩》有相似之處,有顧影自憐的意味。誠然,王獻之與桃葉的感情與石崇有不同之處,但正如《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所雲:"中書風流,上掩季倫(石崇),但無顏對郗姊耳。"關於王獻之離婚的原因古籍很少涉及。《中興書》雲:"其離婚之故不2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
1 《世說新語·簡傲》、《晉書·郗超傳》。
2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我自來迎接",《藝文》為"我自迎接妝"。3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獨使我殷勤",《藝文》為"獨使我纏綿"。可知。"後人以為王獻之因"門無男子"(妻無生育能力)1,根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名教信條與郗氏離婚的。筆者認為這種意見缺乏說服力。有人說王獻之與郗氏離異不是出於他的主觀意願,這也有矛盾。《晉書》雲:"起家州主簿、秘書郎,轉丞,以選尚新安公主。"這裏用了"選尚"一詞,"尚"即娶帝王之女的意思,連起來便是選娶新安公主,這裏看不出有什麽強迫的跡象。郗超死後,王獻之就不願意見大舅郗翾了,其原因是郗惜有"終焉之誌"。王羲之曾說"吾素自無廊廟誌"、"不樂在京師",王獻之卻不同,從文獻看他從未說過這類話。他一直在京城做官,頗順當。但再娶前官位都比較低,因王導、王敦早已去世,王氏家族在朝廷的地位與權勢也不比以前"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他想進一步密切與帝室的關係,為升遷作好鋪墊,以便再現昔日的輝煌。事實也是如此,他與新安公主結婚以後就得到中書令的官職,參與國家管理,成了掌握重要機密、決定政策的人。所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說他:"烏衣貴遊,寵榮過盛","子敬通婚帝胄,豪貴自喜"。然而王獻之心理上也是有矛盾的,他總感到有負於結髮的前妻,每當他想起此事,心裏總是充滿著怨恨和後悔,"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他借書寫曹植的"洛神賦"抒發自己對郗道茂的懷念之情。
他臨終前"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有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古代文獻對於王獻之的仕途,政治生涯,記載寥寥,至於政績更沒有可靠資料。這也許是他擔任的官職多屬機要,有關消息當時不能外傳的緣故吧!王獻之二十四歲(公元367 年)為州主簿,相隔一年後任秘書郎,後轉丞。公元372 年選尚新安湣公主,做了簡文帝司馬昱的駙馬。公元376 年,王獻之被謝安請為長史。公元381 年為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公元385 年升為中書令,這可是一個擁有大權的官位,它的主要職責是掌握機要,製訂政策,發布命令。王獻之死後朝廷追贈他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以示表彰。王獻之在世時名望很高,是當時做人的楷模。孝武帝為晉陵公主選婿時,曾將他作為參照的標準。"主婿但如劉真長、王子敬便足。"謝安也曾說:"阿敬近撮王(導)、劉之標。"劉惔對自己要求很嚴,"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匠之禱久矣,勿復為煩。"劉惔對人的識別很敏銳,能知人善任。他早知桓溫有野心,曾對皇帝建言:"溫不可使居形勝地,其位號常宜抑之。"在桓溫伐蜀時,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取勝,劉惔則認為必克,結果正如他所說。他力薦張憑,很得人心。劉惔是王獻之父輩的人物,王獻之非常敬仰他,將他作為自己的榜樣。"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見耳。阿見子敬,尚使人不能已。"1《語林》曰:"羊驎因酒醉,撫謝左軍謂太傅曰:此家詎復後鎮西?太傅曰汝阿見子敬,便沐浴為論兄輩。"王獻之有很高的聲望,名重一時,連一些著名人士對他都非常敬佩,甚至要休浴後才去見王獻之,以與王獻之稱兄道弟而引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