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臣偉:《王羲之末年"皆使此一人(代筆)"的質疑》,《書法研究》1991 年第1 期。附:王獻之評傳


    《王獻之評傳》 第一章 生平及其思想風貌


    王獻之生於東晉建元二年(公元344 年),卒於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享年四十三歲。一說卒於太元十三年(公元388 年),生年相同,享年四十五歲。字子敬,官至中書令,故又稱王大令,是王羲之第七子,他與其父齊名,人稱"二王",父為"大王",他為"小王",唐代有人將他們父子倆合稱為"羲獻"。


    王羲之曾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管轄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部分地區,治所設在九江市(古稱江州、潯陽),這便是王獻之的出生地,大約在他八歲左右,隨父遷居會稽。


    一、少有美譽《晉書·王獻之傳》雲:


    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王獻之在年幼之時就能鎮靜自若地處置突發事件,表現出非凡的才能1。與其兄王徽之在屋內,突然房子失火,這時王徽之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就愴惶出逃了,而年幼的王獻之卻毫不慌張,神情恬然,徐呼左右扶出。有一天夜間臥於齋中,小偷潛入室內,盜物將盡,這時王獻之不慌不忙地說:"偷兒,青氈是我家舊物,可特置之。"嚇得小偷鼠竄而逃。有一次王獻之與其兄王徽之、王操之到謝安家,二兄多言俗事,而王獻之不多言語,隻是寒暄而已。坐客問謝公王氏兄弟優劣,謝安曰:"小者佳。"客問其故,謝安說:"吉人多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2很顯然謝安把訕於言作為一種美德看待的,因為孔子曾經這樣認為:"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3。王獻之熟讀古籍,年紀很小時便能準確地運用一些典故。有一次他看到門生們摴蒱4,其中一方力量微弱,定會敗北,他引用《左傳》中的一句話說:"南風不競"5,人們感到十分驚奇,但又輕視他,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王獻之怒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1便拂衣而去。


    二、工草隸善丹青


    王獻之自幼受到良好的書法教育,有人說他五六歲開始學習書法,有的1 《晉書·王獻之傳》。


    2 《晉書·王獻之傳》。


    3 《論語·裏仁》。


    4 《資治通鑑》九三《晉記》註:"晉人多好摴蒱,以五木擲之,其采有黑 犢,有雉,有盧,得盧者勝。"5 《春秋傳》曰:"楚伐鄭"。師曠曰:"不害(不害怕,不可怕),吾驟歌 《南風》,南風不竟,多死聲,楚必無功。"杜預曰:"歌者吹律以詠入風,南風音 微,故曰不競也。"說法不一。1 《晉書·王獻之傳》。《世說新語·德行》雲:"《劉尹別傳》曰:惔字真長,沛國蕭人也,漢氏之後。真長有雅栽,雖革門陋巷,晏如也。歷司徒左長 史、侍中、丹陽尹。為政務鎮靜信誠,風塵不能移也。"認為"學書之始,大約在七歲前後"。最初的老師是衛夫人和他的父親王羲之。當時衛夫人年事已高,她寫了一篇《大雅吟》給王獻之以資鼓勵。他的這位表姑奶奶謝世後,王獻之的書法就由王羲之親授。祖上留下的枕中秘--《筆論》,這時成了教科書。王羲之還寫了正楷《樂毅論》以作書法教材。王獻之從最基本的執筆方法學起,切實做到指實掌虛。有一次,他父親從背後掣其筆而不脫,感嘆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王獻之和幾位長兄如王凝之、王徽之、王渙之、王操之同時學習書法,後來都有成就,但王獻之比他們高一籌。王羲之是一位傑出的書法教育家。他本人轉益多師,所以他知道研習書法不能隻限於某一家,某一種書體,他對兒子的教育亦是如此。王獻之在向父親學習時,特別注重學習張芝草書。


    有人認為,王獻之學習張芝書法是在王羲之死後,看來情況不是這樣,因為在王羲之還健在時,他就曾建議父親將張芝變章草為今草的經驗用於創製行草書。如果他沒有仔細研究過張芝草書,怎能向父親提出很有見地的建議呢!王獻之與他父親一樣,學書不僅限於一門,也不是專攻一體,對名家之長兼收並蓄,在向傳統、向別人學習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名師教育學生不能以自己的作品為標準,而是要超過自己,創造出新的風格。


    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轟之的教育在王獻之身上達到了理想效果,項穆曾道:"書至子敬尚奇之門開矣。"1據《晉書·王獻之傳》記載:"工草隸,善丹青??嚐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關於書壁大字,虞龢《論書表》雲:見北館新泥堊壁白淨,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裓,著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正、草諸體悉備,兩袖及褾略周。年少覺王左右有淩奪之色,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門外,鬥爭分裂,少年才得袖耳。關於王獻之的學書經過,他在《論書表》中有這樣的記述:臣年二十四,隱林下有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周,形勢仿佛。其文章不續,難以究識。後載周,以兵寇充斥,道路修阻,乞食揚州市上。一老母姓沈,名光薑,惠臣一餐,無以答其意,臣於匙麵上作一"夜"字,令便市債,近觀者三,遠觀者二,未經數日,遂獲千金。


    很顯然這是虛構的故事,是王獻之編造出來的神話。孝武帝司馬曜要求王獻之用小楷寫出他學書的經過和秘訣,當時王獻之實在不願從命,但也不敢違命,於是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他編造的故事寫出來,這樣不但可以交差,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和地位。此事迷惑了不少人,連唐代書法家虞世南也信以為真,他的《勸學篇》說:"羲之於山陰寫《黃庭經》,感三台神降;其子獻之於會稽山見一異人,披雲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以遺獻之。"1孫過庭卻根本不相信王獻之遇到神仙的事,告誡人們"以斯成學,孰愈而牆",以此求學書法,會碰壁的。


    王獻之與他的父親王羲之一樣,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很小的時候就學習繪畫,善畫畜獸一類的動物,據傳曾有《渥1 馬宗霍輯:《書林藻鑒》卷六,卷五九,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1 [宋]陳思:《書苑菁華》。


    窪馬圖》、《畫符及神》各一卷留傳後世。曾經有這麽一件事,"桓溫,賞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2中國畫的山水畫潑墨、潑彩就是將墨、顏色隨意傾倒在宣紙上,然後根據氣勢和形狀進行皴染、勾畫,表現出山巒、樹石、溝壑、飛瀑,潑墨寫意需要很高的技藝,否則一榻糊塗。王獻之將筆誤落染在扇子上的墨團畫成一頭妙趣橫生的牛,可見他的繪畫功力不同一般。繪畫講究"意在筆先","應物象形",在這裏全顛倒了,成了"意在筆後"、"應形象物"了,這是一個特例罷了,一切藝術規律都是相對的,這就是藝術辯證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