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456-536)成年時,王羲之去世僅120 年左右,所以有的專家認為陶弘景的資料可信程度很高。包世臣、麥華三、餘嘉錫、徐邦達、李長1 詳見《王羲之生平家世幾個問題的考辨》、《王羲之王獻之年表與東晉大事記》前言。兩文分別載《王羲之研究》、《王羲之王獻之年表與東晉大事記》兩書。
2 [清]魯一同:《王羲之年譜》,引文中括號內按語原文如此,沈子善:《王羲之研究》,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1948 年)版。
1 潘嶽:《王羲之與王獻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年第1 版。
路都認為,王羲之生於公元303 年,卒於361 年是正確的。
根據有關文獻,通過上述四說對比分析,筆者採用第四說,即王羲之生於公元303 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卒於公元361 年(東晉穆帝昇平五年)。王羲之生於公元303 年,無疑是迄今為止說服力較強的一說,但決不意味對王菱之的生卒年沒有討論的必要。筆者發現"303 年說"與《世說新語·排調》很可能發生矛盾,現將原文錄引如下:簡文在殿上行,右軍與孫興公在後。右軍指筒文語孫曰:"此啖名客"。簡文顧曰:"天下自有利齒兒"。
從引文推測,上述事件如果發生在司馬昱即位做了皇帝(簡文帝)以後,也就是公元371 年至372 年,這期間按"303 年說"王羲之早就不在人世了。作為"纂緝舊文,非由己造"(魯迅語)的《世說新語》,對它的記述,是不能忽視的。
二、《蘭亭序》的真偽問題
《蘭亭序》真偽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清末李文田就曾懷疑此帖的文章和字都是後人偽托的。1965 年,郭沫若又重新提出懷疑,很多人發表文章,立刻引起熱烈的爭論,有的人贊同郭沫若的意見,有些有名望的人如章士釗、高二適、商承祚等則反對郭沫若的看法。
郭沫若的文章,是以出土的東晉書跡,即1965 年1 月10 日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誌》殘卷和南京出土的王謝等墓誌為依據。郭沫若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1中說:"五種墓誌(《謝鯤墓誌》、《王興之墓誌》、《顏劉氏墓誌》、《興之婦墓誌》、《劉尅墓誌》)隻是三十五年間的東西??在這兒卻提出了一個書法上的問題,那就是在東晉初年的三十幾年問,就這些墓誌看來,基本上還是隸書的體段,和北朝的碑刻一致??這對於傳世東晉字帖,特別是王羨之所書《蘭亭序》,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王羲之和王興之是兄弟輩,他和謝尚、謝安也是親密的朋友,而《蘭亭序》寫作於永和九年,,後於王興之婦宋和之之死僅五年,後於顏劉氏之死僅八年,而文字的體段卻相隔天淵。《蘭亭序》的筆法和唐代以後的楷法是一致的,把兩漢以來的隸書筆意失掉了"。
郭沫若幹1972 年又發表文章說:"看到兩種晉人寫本《三國誌》殘卷,自然而然又聯想到相傳為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帖》的真偽問題。這個問題,七、八年前曾經熱烈地辯論過,在我看來,是已經解決了。不僅帖是偽造,連序文也是摻了假的。看到這兩種《三國誌》的晉抄本(即前寫經類所舉例),又為帖的偽造添了兩項鐵證。字體太相懸隔了,真是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兩相對比,一目了然,可以無容多話"。2當時爭論涉及到許多問題,且文章很長,這裏不能一一引錄。筆者感到此後有些學者的論點倒是很有價值的。範正紅在《略論東晉書壇與王羲之書1 載《文物》1965 年第6 期。
2 《新疆新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誌)殘本》,《文物》1972 年第8 期。法》(副標題兼論"蘭亭論辨")1中就其書法的淵源和類型發表了與郭沫若相左的意見。他說:事實上王羲之一類書法的確極少隸意,而更近唐人。從張芝、鍾繇、陸機、衛恆、王導、衛夫人、王獻之、王詢、王僧虔、智永這一脈相承就足以證明王羲之書法屬於另一體係了。其實,並非王羲之的書法象唐人,卻是唐人的書法繼承了王羲之一派。劉濤在《中國書法全集18·王羲之王獻之》前言中通過東晉《李柏文書》與《蘭亭序》作比較,舉出不少字與王羲之的行書有暗合之處,筆者也詳細觀看了《李柏文書》,感到兩者書風雖有差異,但遠不像徐森玉在《(蘭亭序)真偽的我見》一文中所說的幾乎找不到一個與《蘭亭序》中相近的捺腳,再者在《李柏文書》中也極少發現隸書筆意。由此可見在同一時期文字體段相差甚遠絕非不可能。
郭沫若認定《蘭亭序》是假的,必須否定古代的一些主要文獻。唐代何延之《蘭亭記》曾記述蕭翼賺《蘭亭》一事,宋初所輯的《太平廣記》曾收錄。何延之曾雲:"於時歲在甲寅(公元714 年)季春之月上已之日,感前代之修楔,而撰此記。"開元十年何延之回長安掃墓,皇帝聽說他知道《蘭亭序》的流傳情況,故派人去詢問。當時何延之因病由長子何永寫了奏摺,享報皇上,因此他得到皇帝的賞賜。他在興奮之餘於《蘭亭記》後麵又加上了幾行字,以宣示於後代。
這篇文章記載了王羲之如何寫《蘭亭序》,以及這一真跡如何流傳到一個叫辨才和尚的手中。唐太宗很早就聽說《蘭亭序》這一名帖,就是沒親自見過,後來得知它在辨才和尚手中,曾一連三次將辨才召到宮中查問,辨才都不肯承認。無奈,隻好將他放回原籍。後來,宰相房玄齡棋高一著,出了一個主意,派蕭翼扮成書生模樣,前去與辨才周旋,經過一番曲折,才把《蘭亭序》真跡騙取來,唐太宗立即命刻拓高手,複製了十餘本賜給高官大臣。唐大宗臨終向他的兒子(即後來繼位的高宗)耳語:"我欲將《蘭亭》去",這一真跡便入了昭陵。
郭沫若認為:唐太宗要求《蘭亭》陪葬何必向兒子乞討,耳語又是誰偷聽來的呢?
其實郭沫若抓住的是枝節問題迴避了要害,上述的駁斥是缺乏力度的。
人在臨死之前身體極度虛弱,言語不清,聲音低微,兒子將耳朵湊近父親的嘴邊聆聽病人最後的囑咐,是人之常情,談不上"乞討"。按唐太宗的要求去辦,他兒子在一定的範圍必須公布這一"耳語"內容,別人用不到"偷聽"。在這裏《蘭亭序》這篇文章是否是假的,《蘭亭序》是否在唐代就有偽造?郭沫若沒有明確說明。何延之寫這篇文章時是公元722 年,當時唐玄宗還健在,他敢把謠造到玄宗祖父唐太宗頭上嗎?
在《蘭亭記》同一時代,劉捒的《隋唐嘉話》也有一段大致相同的記載,筆者已在《成就與代表作·蘭亭序》一節裏引過,這裏不再重複。古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在《古書畫偽訛考辨》中說:"這裏也說使蕭翊(翼)就越州求得之,隻沒有講到騙取之事。想來《蘭亭》之人李世民手,確實是蕭詡1 《王羲之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
(翼)從辯才那裏弄來的。"1最早提到《蘭亭序》這個名字的是《世說新語》,該書雲:"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穀詩序》"2。《世說新語》成書較早,作者劉義慶生於403 年卒於444 年。其生年距王羲之卒年僅42 年,作者寫作條件優越,資料豐富,將一篇從文字到書法都是偽造的《蘭亭序》收錄其中是難以使人置信的。當然《世說新語》也有訛錯,但發生這樣的大問題看來是不可能的。據《溫韜傳》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拙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蜒直下,見宮室製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林,林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幹陵風雨不可發。對《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有人寄希望於真跡從昭陵出土,以作出一槐定音的結論。看來這種想法不一定能實現,由此可見現存的各種版本的《蘭亭序》是非常珍貴的。
2 [清]魯一同:《王羲之年譜》,引文中括號內按語原文如此,沈子善:《王羲之研究》,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1948 年)版。
1 潘嶽:《王羲之與王獻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年第1 版。
路都認為,王羲之生於公元303 年,卒於361 年是正確的。
根據有關文獻,通過上述四說對比分析,筆者採用第四說,即王羲之生於公元303 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卒於公元361 年(東晉穆帝昇平五年)。王羲之生於公元303 年,無疑是迄今為止說服力較強的一說,但決不意味對王菱之的生卒年沒有討論的必要。筆者發現"303 年說"與《世說新語·排調》很可能發生矛盾,現將原文錄引如下:簡文在殿上行,右軍與孫興公在後。右軍指筒文語孫曰:"此啖名客"。簡文顧曰:"天下自有利齒兒"。
從引文推測,上述事件如果發生在司馬昱即位做了皇帝(簡文帝)以後,也就是公元371 年至372 年,這期間按"303 年說"王羲之早就不在人世了。作為"纂緝舊文,非由己造"(魯迅語)的《世說新語》,對它的記述,是不能忽視的。
二、《蘭亭序》的真偽問題
《蘭亭序》真偽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清末李文田就曾懷疑此帖的文章和字都是後人偽托的。1965 年,郭沫若又重新提出懷疑,很多人發表文章,立刻引起熱烈的爭論,有的人贊同郭沫若的意見,有些有名望的人如章士釗、高二適、商承祚等則反對郭沫若的看法。
郭沫若的文章,是以出土的東晉書跡,即1965 年1 月10 日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誌》殘卷和南京出土的王謝等墓誌為依據。郭沫若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1中說:"五種墓誌(《謝鯤墓誌》、《王興之墓誌》、《顏劉氏墓誌》、《興之婦墓誌》、《劉尅墓誌》)隻是三十五年間的東西??在這兒卻提出了一個書法上的問題,那就是在東晉初年的三十幾年問,就這些墓誌看來,基本上還是隸書的體段,和北朝的碑刻一致??這對於傳世東晉字帖,特別是王羨之所書《蘭亭序》,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王羲之和王興之是兄弟輩,他和謝尚、謝安也是親密的朋友,而《蘭亭序》寫作於永和九年,,後於王興之婦宋和之之死僅五年,後於顏劉氏之死僅八年,而文字的體段卻相隔天淵。《蘭亭序》的筆法和唐代以後的楷法是一致的,把兩漢以來的隸書筆意失掉了"。
郭沫若幹1972 年又發表文章說:"看到兩種晉人寫本《三國誌》殘卷,自然而然又聯想到相傳為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帖》的真偽問題。這個問題,七、八年前曾經熱烈地辯論過,在我看來,是已經解決了。不僅帖是偽造,連序文也是摻了假的。看到這兩種《三國誌》的晉抄本(即前寫經類所舉例),又為帖的偽造添了兩項鐵證。字體太相懸隔了,真是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兩相對比,一目了然,可以無容多話"。2當時爭論涉及到許多問題,且文章很長,這裏不能一一引錄。筆者感到此後有些學者的論點倒是很有價值的。範正紅在《略論東晉書壇與王羲之書1 載《文物》1965 年第6 期。
2 《新疆新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誌)殘本》,《文物》1972 年第8 期。法》(副標題兼論"蘭亭論辨")1中就其書法的淵源和類型發表了與郭沫若相左的意見。他說:事實上王羲之一類書法的確極少隸意,而更近唐人。從張芝、鍾繇、陸機、衛恆、王導、衛夫人、王獻之、王詢、王僧虔、智永這一脈相承就足以證明王羲之書法屬於另一體係了。其實,並非王羲之的書法象唐人,卻是唐人的書法繼承了王羲之一派。劉濤在《中國書法全集18·王羲之王獻之》前言中通過東晉《李柏文書》與《蘭亭序》作比較,舉出不少字與王羲之的行書有暗合之處,筆者也詳細觀看了《李柏文書》,感到兩者書風雖有差異,但遠不像徐森玉在《(蘭亭序)真偽的我見》一文中所說的幾乎找不到一個與《蘭亭序》中相近的捺腳,再者在《李柏文書》中也極少發現隸書筆意。由此可見在同一時期文字體段相差甚遠絕非不可能。
郭沫若認定《蘭亭序》是假的,必須否定古代的一些主要文獻。唐代何延之《蘭亭記》曾記述蕭翼賺《蘭亭》一事,宋初所輯的《太平廣記》曾收錄。何延之曾雲:"於時歲在甲寅(公元714 年)季春之月上已之日,感前代之修楔,而撰此記。"開元十年何延之回長安掃墓,皇帝聽說他知道《蘭亭序》的流傳情況,故派人去詢問。當時何延之因病由長子何永寫了奏摺,享報皇上,因此他得到皇帝的賞賜。他在興奮之餘於《蘭亭記》後麵又加上了幾行字,以宣示於後代。
這篇文章記載了王羲之如何寫《蘭亭序》,以及這一真跡如何流傳到一個叫辨才和尚的手中。唐太宗很早就聽說《蘭亭序》這一名帖,就是沒親自見過,後來得知它在辨才和尚手中,曾一連三次將辨才召到宮中查問,辨才都不肯承認。無奈,隻好將他放回原籍。後來,宰相房玄齡棋高一著,出了一個主意,派蕭翼扮成書生模樣,前去與辨才周旋,經過一番曲折,才把《蘭亭序》真跡騙取來,唐太宗立即命刻拓高手,複製了十餘本賜給高官大臣。唐大宗臨終向他的兒子(即後來繼位的高宗)耳語:"我欲將《蘭亭》去",這一真跡便入了昭陵。
郭沫若認為:唐太宗要求《蘭亭》陪葬何必向兒子乞討,耳語又是誰偷聽來的呢?
其實郭沫若抓住的是枝節問題迴避了要害,上述的駁斥是缺乏力度的。
人在臨死之前身體極度虛弱,言語不清,聲音低微,兒子將耳朵湊近父親的嘴邊聆聽病人最後的囑咐,是人之常情,談不上"乞討"。按唐太宗的要求去辦,他兒子在一定的範圍必須公布這一"耳語"內容,別人用不到"偷聽"。在這裏《蘭亭序》這篇文章是否是假的,《蘭亭序》是否在唐代就有偽造?郭沫若沒有明確說明。何延之寫這篇文章時是公元722 年,當時唐玄宗還健在,他敢把謠造到玄宗祖父唐太宗頭上嗎?
在《蘭亭記》同一時代,劉捒的《隋唐嘉話》也有一段大致相同的記載,筆者已在《成就與代表作·蘭亭序》一節裏引過,這裏不再重複。古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在《古書畫偽訛考辨》中說:"這裏也說使蕭翊(翼)就越州求得之,隻沒有講到騙取之事。想來《蘭亭》之人李世民手,確實是蕭詡1 《王羲之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
(翼)從辯才那裏弄來的。"1最早提到《蘭亭序》這個名字的是《世說新語》,該書雲:"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穀詩序》"2。《世說新語》成書較早,作者劉義慶生於403 年卒於444 年。其生年距王羲之卒年僅42 年,作者寫作條件優越,資料豐富,將一篇從文字到書法都是偽造的《蘭亭序》收錄其中是難以使人置信的。當然《世說新語》也有訛錯,但發生這樣的大問題看來是不可能的。據《溫韜傳》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拙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蜒直下,見宮室製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林,林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幹陵風雨不可發。對《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有人寄希望於真跡從昭陵出土,以作出一槐定音的結論。看來這種想法不一定能實現,由此可見現存的各種版本的《蘭亭序》是非常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