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介紹聚會地點--蘭亭周圍的宜人自然風光。這兒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森林、修長的翠竹。清沏的小溪奔流向前,它像透明的帶子一樣,環繞左右。將酒杯放人曲曲彎彎的水道1,人們在曲水旁"列坐其次",酒杯停在誰的麵前誰就飲酒賦詩。當時雖然沒有樂器演奏助興,也足以使人有暢敘幽遠的情懷,其樂無窮。


    這一天"天朗氣清",春風徐徐,令人心情舒暢。這時由天氣聯繫到廣袤的宇宙,俯察世間萬物,就顯得非常渺小了。放眼世界,暢懷遇想,耳目舒暢,實在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和大家在一塊兒,俯仰之間就度過一生。有的人與朋友在室內,麵對麵的交談,傾吐胸中的抱負,也有人寄情大自然的山水,曠達不拘,超越自我。人的態度千差萬別,性格也不一樣,當人們獲得喜歡的東西,感到愉快滿足時,還不知道老死之期即將到來。對嚮往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感慨也隨之而來,過去喜歡的東西很快變為陳跡,而不能不引起感觸。生命長短由造化而定。這裏引了一句孔子的話"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件大事。"豈不痛哉",言外之意是說人生要有所作為。


    最後一段,發表自己的觀點:每當我們看到古人對人生的感嘆,原因幾乎與自己完全契合,沒有一次不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莊於把死與生看成一樣,是虛無荒誕的。將八百歲壽終的彭祖和夭折的孩子等量齊觀也是謬妄之論。後代人看待我們今天,猶如我們看待古人,如果下匡正古人的荒謬重蹈覆轍,豈不可悲!所以將參加蘭亭聚會的入的詩作、記錄、匯集起來有著積極的意義。雖然以後時代不同,事情也有變化,但藉此可以讓後世的讀者對這些詩文抒發自己的感想。


    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王羲之的思想觀點、誌向和對人生的基本態度。《晉書·王羲之傳》認為"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誌"。本文從蘭亭聚會的時間、地點寫到周圍的秀麗風光,很自然地聯繫到氣象天體。與宇宙相比,生命短暫,在舉出對人生的幾種態度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貢獻,"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表現出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接下去作者批判了莊子的生死觀,指出照搬他的觀點是可悲的。文章的最後又回到序言上,錄其所述。"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人們自己可以領悟到寫作、著文必須為後代負責。


    本文脈絡清晰,順理成章,邏輯性強,沒有虛浮雕琢的痕跡。這篇散文敘事、寫景和說明,一切都圍繞著蘭亭聚會進行。由蘭亭聚會的目的引發出議論,發表了作者自己的觀點。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虛妄空談,所表述1 "流觴曲水"所用的"杯",根據沙孟海先生考證,實際上是橢圓形雙耳的飲器--觴。詳見《書法研究》1992 年第。期《曲水流觴雜考》一文。


    的是切近的宇宙觀念和東晉人所產生的時空觀念意識。《蘭亭集序》這種由某一事物引發議論構成了後來的遊記範例,開拓了遊記文體的先河,提供了序言文體的楷模。


    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論《蘭亭集序》時說: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隻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效實,一生死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蒼涼悲慨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作者在放情山水的同時,"感慨係之",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餘嘉錫曾說:"右軍亦深於情者。讀《蘭亭集序》足以知其懷抱。"《蘭亭序》有虛有實,虛實結合,使文章既有空靈的氛圍又實在可信,它創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寫和敘述性語言都十分質樸,平和。它情理並茂,在申理時伴有感傷情緒和傷逝之感,擺脫了純粹的玄言體。這種前為寫景、後為言理的形式對後來的理趣散文產生較大的影響。


    《與吏部郎謝萬書》,以前總是僅僅將它作為研究東晉衰敗的重要文獻。其實它也是一篇篇製簡約、語言質樸,很有特色的文學作品。有人認為它是由晉初潘嶽《閑居賦》的繁,到晉未陶淵明《歸去來賦》的恬淡自然,帶有關鍵性轉折的一環,在田園詩文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


    二、關於《蘭亭詩》


    "流觴曲水"的具體方式是筋隨曲水流到誰的跟前,誰就取飲並賦詩一首,不賦者罰酒三鬥。其中有26 人即席賦詩。


    當時王羲之賦詩兩首。他的《蘭亭詩》第一首是:代謝鱗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零,異世同流。


    乃攜齊契,散懷一丘。


    這首詩首先描寫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天氣,流露出興奮的心情,他將參加蘭亭修楔的人與孔子相提並論,歸為誌趣相同的一類人物。"詠彼舞雩,異世同流",抒發了詩人及與會者怕情山水的感慨與情懷。在聚會人中,作為年長官高的盟主王羲之為了提高人們的興致,首先賦詩,所以情調比較高昂。《蘭亭詩》兩首都是即席而作,隨後便開始構思自己的詩作,所以第二首作者在寫作上時間也就比較充裕了。他主要寫自己,直抒胸懷,側重於天道與現實的思考,調子比較低沉。第二首詩比較長,可分為五章。1一悠悠大象運,輪轉無停際。


    陶化非吾因,去來非吾製。


    宗統竟安在?即順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適足纏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遙良辰會。


    二


    三去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1 《古文觀止》。


    仰望碧天際,俯瞰綠水濱。


    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三


    猗與二三子,莫匪齊所託。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過客。


    前識非所期,虛室是我宅。


    遠想千載外,何必謝曩昔。


    相與無相與,形骸自脫落。


    四


    鑒明去塵垢,止則鄙吝生。


    體之固未易,三觴解天刑。


    方寸無停主,矜伐將自平。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


    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


    取樂在一朝,寄之齊千齡。


    五


    合散固所常,修短定無始。


    造新不暫停,一往不再起。


    於今為神奇,信宿同塵滓。


    誰能無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悠悠宇宙永不休止地循回輪轉,自然界的陶冶育化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是什麽力量能使宇宙萬物永恆運動呢?作者不能回答這個玄妙難側的問題,表現一種困惑和無可奈何的思想情緒。作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隻有順乎自然,對於富貴榮辱全然不加考慮,泰然處置,無欲無求。有些人領悟不了上麵的道理,結果是陷入利害得失糾纏之中而不能解脫。要隨遇而安,與世無爭。這次的良辰會聚,應該縱情歡樂,逍遙自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