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文學方麵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他的文學作品大多見於書帖,但他的文學創作同書法創作不一樣:"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愜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先筆前"。他沒有長篇巨著,也不像某些文學家專注於某一文體的創作,刻意求索。他與陶淵明有相似之處,"陶淵明為文不多,且若未嚐經意。然其文不可以學而能,非文之難,有其胸次為難也。"1那些文章好象是不經心寫出來的,但這種文章不是靠死功夫就能學會的,不是文章難,而是沒有那種情懷。在王羲之文學作品中,感情自然流露,題材也是根據需要信手拈來,不枝不蔓,或整或散,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他的作品與東晉時代的玄風相比更顯得清新自然,特別是山水抒情散文,在當時是很負盛名的。


    山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包括人類自己。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由於科學不發達,自然是神秘莫惻的,自然並不是審美對象,而是膜拜的對象。對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流懷有敬畏心理。恩格斯曾經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製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畜牲一樣服從它的權力。"1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程度也逐步提高,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詩經》中有不少對自然風景的描寫,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靠靠。"(《小雅·采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並不是表現其本身的美,而是為了"比"或"興"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一種手段。


    因此,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在自然物形式屬性及其象徵意義上,而忽視了它的自然屬性。孔子曾以山、水、鬆、柏等比喻人的品德。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2漢代末期,自然界的山水才開始作為審美對象。《全後漢文》卷六七荀爽《貽李膺書》:"知以直道不容於時,悅山樂水,家於陽城。"就是證明。


    魏晉時由於地主階級的壯大,大莊園的興起和老莊學術思想的盛行,以山水為內容題材的詩、畫發展起來,我國的山水畫都是以魏晉為源頭的。這一時期的名人雅士們不僅遊山玩水,而且吟詠山水之美。


    "(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戈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1王獻之有帖雲: "鏡湖澄澈,清流瀉1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


    1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第1 版,第35 頁。


    2 《論語·雍也》。


    1 《晉書·謝安傳》。


    注,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2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作了這樣的闡述:晉宋人欣賞山水,由實入虛,超入玄境。當時畫家宗炳雲:"山水質而有靈趣。"詩人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謝靈運的"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以及袁彥伯的"江山遼落,居然有萬裏之勢"。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誌。荀中郎登北固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便自然使人有淩雲意"。晉宋人欣賞自然,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超然玄遠的意趣。這使中國山水畫自始即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畫所遊山水懸於室中,對之雲:"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郭景純有詩句曰:"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享評之雲:"泓靜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這玄遠幽深的哲學意味滲透在當時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賞中。


    晉未宋初的謝靈運以山水為對象集中描寫,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準確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種形象,形成了鮮麗清新的藝術風格,山水詩文從晉開始發展到唐代,成為中國文苑的一大宗派。"謝靈運師承先輩謝安遺風,登山臨水,並訴諸於詩篇??"謝安與王菱之是同時代的人,可謂莫逆之交,情誼深厚。謝靈運的山水詩受到王羲之《蘭亭序》的啟迪和影響是必然的。


    在論析山水詩的發展時,瞿蛻園認為:孫綽的《天台山賦》是替"謝氏山水詩開了門徑的啟迪之作"1。《天台山賦》是孫綽的力作,他自詡"擲地要作金石聲"。《天台山賦》有許多特色,確實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意境深邃,詞句精當,不愧為名篇佳作。孫綽被稱為一代"文宗"也不過分。然而開謝靈運山水詩門徑的應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和孫綽是摯友,曾應邀參加蘭亭聚會,但《蘭亭集》一致推舉王羲之作序,而沒有請孫綽撰寫,可想而知王羲之在當時就其文采方麵要比孫綽聲名大得多。王羲之的文學地位在當時超過孫綽,就其作品而言,《蘭亭序》要比《天台山賦》影響大得多。《晉書·王羲之傳》雲:"或以潘嶽《金穀詩序》方其文,羲之比於石崇,聞而甚喜。"《蘭亭序》和《與吏部郎謝萬書》是王羲之文學方麵的代表作。永和九年即公元353 年,王羲之邀請"築室東土"、"文義冠世"的名人雅士謝安,郗曇、孫綽、孫統、李充、支循、許詢以及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四十二人,在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蘭渚山麓的蘭溪江畔聚會飲酒賦詩,現存的蘭亭詩三十六首為二十一人所作。《蘭亭序》係王羲之為詩集所寫的序言。《蘭亭序》全文如下: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侈楔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元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重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乃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2 《全晉文》卷二七。


    1 瞿蛻園:《漢魏六朝賦選》,中華書局1964 年第1 版。


    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涎,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篇文章首先交持了時間地點,接著寫集會的原委,即修禊事。古代每年的農曆的三月上旬已日為修禊日,魏以後改在3 月3 日為修禊日。修禊是古代一種風俗,人們聚集在河邊溪旁借水消除災禍,以求得吉祥。所有參加聚會的人都是當時的名流雅士,"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畢至"和"鹹集"意思相近,一義重複,加強了聚會的人的隆重感,增強了可讀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