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成章第十二
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若擬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難成。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大字難,而慢展毫頭。如是則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予《樂毅論》一本,書為家寶,學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難學而自情焉。
《譬成章》為《筆勢論十二章》的最後一部分,是說明書法成功之道的。要求書法家在書寫時要從容不迫,"緩筆定其形勢",所謂形勢即包括每一個字的動感和整篇構成的氣勢。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時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藝,便難以得到書法的真諦,更談不上成功。字的形體要爽快明朗,質地剛健有力。用筆的方圓,字的大小不能對立,要相互協調,不能以為小字容易,就忙於追求其姿態,不要以為大字難,就遲疑不決,筆勢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當,敗筆混雜其中,缺少生氣,就像一個人病屙纏身。最後指出要勤學苦練,"勿以難而自情焉"。
四、《記白雲先生書訣》
天台紫真謂予日:"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言訖,真隱子遂鐫石以為陳跡。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王羲之記。
這篇以假設白雲先生口吻陳述的書論歷來多有爭論,有人認為此文決非王羲之所撰,其理由是這篇書論南宋以前的古籍從未載入,隻是在《書苑青華》中才見於此篇。此文最後署有"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工羲之記",有明顯的破綻,因為王羲之視右軍官職如芥子,據《法書要錄》記載,王羲之有四百六十五帖,無一自己用右軍署名的。不過傳王獻之《進書訣疏》雲:"臣念父羲之字法為時第一,嚐有《白雲先生書訣》進於先帝之府",因此,輕意否定此篇是王羲之所撰值得研究。有人推測此篇可能是王羲之所撰,隻是最後一句是別人後來加上去的。陰陽的理論雖然在六朝以前就已出現,但將書法稱為"書道"是從六朝開始的,純以"道"論書是較早的書論,此論言簡意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雖不能武斷他說非王羲之莫屬,但不是一般人所為,這是無庸置疑的,也許此文意旨深邃,人們以仙人對右軍所雲的形式出現。王獻之的《論書表》中也曾編造過故事,遇見仙人,人們很容易推測這是兩位信奉道學的父子玩的共同手腕。天台,是指浙江東部的天台山,隋代,敕建佛教寺廟國清寺,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天台在隋代後不以道名世,在隋代前不以佛名世。從道士與天台相聯繫一事分析,本篇出自六朝可能性較大。王羲之在六朝名望已很高,距他死後時間不長,隨便編造的他的文論,恐難以取信於人。綜上所述,《記白雲先生書訣》不能完全排除是王菱之所撰,或其精神實質可能是王羲之的思想。
首先,開頭虛擬紫真道士說的話:"你書法雖然很好,已達到極佳的境界,但還不能稱為大善,因未曾涉及書道的根本、書法的氣韻。""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從字麵上看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混元之理是天地萬物生成之理,這就是所謂的"道"。古人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親和為一的關係。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分子,人隻有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自己才有存在的意義,才能真正地獲得生命。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表現在書法作品中,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才能體驗"人"與"自然"的意蘊,可以由小見大,由一觀全,包容更加豐富和深刻的意象。正如席勒所說:"美是形式,因為我們觀照它,同時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感知它。"1混元之理是書法必達之道,隻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能真正的成為一門藝術。王羲之將一橫畫比做千裏陣雲,一戈如百鈞彎發,點畫如高峰墜石,等等。就是將書法,甚至字體的每一構件與自然萬物的生命聯繫起來,1 [德]席勒,《美育書簡》,徐恆醇譯,中國丈聯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 130 頁。混元為一。
書法要達到至善境地,有多種因素構成,缺一不行,就像多種寶物聚在一起才能稱貴一樣。書淪接下去論述了書法的陰陽之道,陰陽學說由來已久,思想家用這一概念來解釋自然界中相互對立彼此消長的物質及其屬性。陰陽對於萬事萬物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書法中處理好陰陽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蔡邕就曾經說"陰陽生,形勢出矣",古代以陽氣主剛,陰氣主柔,高山絕壁,有陽剛之美,然而還應有陰柔之美,陰柔產生風神,有神韻的內在美,字體骨架挺立具有陽剛之氣,即壯美。陰柔之氣則產生風華神韻謂之秀美。風神在宋代以後則詞意轉為剛柔結合,成為書法的最高境界。薑夔在《續書譜》中雲:"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出新意。"書法的握筆用鋒始起於造字之理和藝術家的性格、氣質、修養,即人與自然的本性,書法作為藝術,它的內在的生命存在著陰陽二氣的運動,可謂"人化的自然",在它"達於道"時顯示出"混元之理",然而藝術家的創作亦是其"本性"的表現。
這是玄學思想在藝術理論上的典型表露。何為"潤"?竇蒙《述書賦詞例字格》解釋說:"旨趣調暢曰潤"。這篇書論認為,書法的要妙具體他說有以下幾點:"力圓則潤",用力飽滿則墨色酣暢淋漓,顯得豐潤。"勢疾則澀",因為運筆速度快,墨象則凝澀。《續書譜》雲:"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徐疇《筆法》說:"輕則須沉,便則須澀";"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緊則勁",用筆緊密有力;"險則峻"結體險則峻拔。《述書賦詞例字格》雲:"不期而然曰險","頓挫穎達曰峻"。字內貴盈滿,字外貴空靈,古代書論中用筆、結字、布局黑為內、白為外,也就是說黑處要實在,而白處要求虛和。"起不孤,伏不寡"歷來解釋不一,一般認為提筆處不是單純的提筆,做到提中有按,而按筆不隻是一味地"按",要按中有提。書法筆畫結構,回仰處應不接近,背接處不遠離;看上去飛動,但書寫時心態虛靜,不是以動製動,而應該是以靜製動,這樣整篇書法作品就能一氣相貫,恭敬地採用這種方法,就能悟出書法的要妙。
第七章 文學方麵的成就 一、《蘭亭序》的文學價值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早被人們所公認,關於他在文學方麵的成就,卻很少有人涉及,這也許是被他書法名聲掩蓋的關係。
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若擬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難成。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大字難,而慢展毫頭。如是則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予《樂毅論》一本,書為家寶,學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難學而自情焉。
《譬成章》為《筆勢論十二章》的最後一部分,是說明書法成功之道的。要求書法家在書寫時要從容不迫,"緩筆定其形勢",所謂形勢即包括每一個字的動感和整篇構成的氣勢。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時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藝,便難以得到書法的真諦,更談不上成功。字的形體要爽快明朗,質地剛健有力。用筆的方圓,字的大小不能對立,要相互協調,不能以為小字容易,就忙於追求其姿態,不要以為大字難,就遲疑不決,筆勢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當,敗筆混雜其中,缺少生氣,就像一個人病屙纏身。最後指出要勤學苦練,"勿以難而自情焉"。
四、《記白雲先生書訣》
天台紫真謂予日:"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言訖,真隱子遂鐫石以為陳跡。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王羲之記。
這篇以假設白雲先生口吻陳述的書論歷來多有爭論,有人認為此文決非王羲之所撰,其理由是這篇書論南宋以前的古籍從未載入,隻是在《書苑青華》中才見於此篇。此文最後署有"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工羲之記",有明顯的破綻,因為王羲之視右軍官職如芥子,據《法書要錄》記載,王羲之有四百六十五帖,無一自己用右軍署名的。不過傳王獻之《進書訣疏》雲:"臣念父羲之字法為時第一,嚐有《白雲先生書訣》進於先帝之府",因此,輕意否定此篇是王羲之所撰值得研究。有人推測此篇可能是王羲之所撰,隻是最後一句是別人後來加上去的。陰陽的理論雖然在六朝以前就已出現,但將書法稱為"書道"是從六朝開始的,純以"道"論書是較早的書論,此論言簡意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雖不能武斷他說非王羲之莫屬,但不是一般人所為,這是無庸置疑的,也許此文意旨深邃,人們以仙人對右軍所雲的形式出現。王獻之的《論書表》中也曾編造過故事,遇見仙人,人們很容易推測這是兩位信奉道學的父子玩的共同手腕。天台,是指浙江東部的天台山,隋代,敕建佛教寺廟國清寺,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天台在隋代後不以道名世,在隋代前不以佛名世。從道士與天台相聯繫一事分析,本篇出自六朝可能性較大。王羲之在六朝名望已很高,距他死後時間不長,隨便編造的他的文論,恐難以取信於人。綜上所述,《記白雲先生書訣》不能完全排除是王菱之所撰,或其精神實質可能是王羲之的思想。
首先,開頭虛擬紫真道士說的話:"你書法雖然很好,已達到極佳的境界,但還不能稱為大善,因未曾涉及書道的根本、書法的氣韻。""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從字麵上看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混元之理是天地萬物生成之理,這就是所謂的"道"。古人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親和為一的關係。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分子,人隻有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自己才有存在的意義,才能真正地獲得生命。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表現在書法作品中,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才能體驗"人"與"自然"的意蘊,可以由小見大,由一觀全,包容更加豐富和深刻的意象。正如席勒所說:"美是形式,因為我們觀照它,同時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感知它。"1混元之理是書法必達之道,隻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能真正的成為一門藝術。王羲之將一橫畫比做千裏陣雲,一戈如百鈞彎發,點畫如高峰墜石,等等。就是將書法,甚至字體的每一構件與自然萬物的生命聯繫起來,1 [德]席勒,《美育書簡》,徐恆醇譯,中國丈聯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 130 頁。混元為一。
書法要達到至善境地,有多種因素構成,缺一不行,就像多種寶物聚在一起才能稱貴一樣。書淪接下去論述了書法的陰陽之道,陰陽學說由來已久,思想家用這一概念來解釋自然界中相互對立彼此消長的物質及其屬性。陰陽對於萬事萬物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書法中處理好陰陽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蔡邕就曾經說"陰陽生,形勢出矣",古代以陽氣主剛,陰氣主柔,高山絕壁,有陽剛之美,然而還應有陰柔之美,陰柔產生風神,有神韻的內在美,字體骨架挺立具有陽剛之氣,即壯美。陰柔之氣則產生風華神韻謂之秀美。風神在宋代以後則詞意轉為剛柔結合,成為書法的最高境界。薑夔在《續書譜》中雲:"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出新意。"書法的握筆用鋒始起於造字之理和藝術家的性格、氣質、修養,即人與自然的本性,書法作為藝術,它的內在的生命存在著陰陽二氣的運動,可謂"人化的自然",在它"達於道"時顯示出"混元之理",然而藝術家的創作亦是其"本性"的表現。
這是玄學思想在藝術理論上的典型表露。何為"潤"?竇蒙《述書賦詞例字格》解釋說:"旨趣調暢曰潤"。這篇書論認為,書法的要妙具體他說有以下幾點:"力圓則潤",用力飽滿則墨色酣暢淋漓,顯得豐潤。"勢疾則澀",因為運筆速度快,墨象則凝澀。《續書譜》雲:"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徐疇《筆法》說:"輕則須沉,便則須澀";"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緊則勁",用筆緊密有力;"險則峻"結體險則峻拔。《述書賦詞例字格》雲:"不期而然曰險","頓挫穎達曰峻"。字內貴盈滿,字外貴空靈,古代書論中用筆、結字、布局黑為內、白為外,也就是說黑處要實在,而白處要求虛和。"起不孤,伏不寡"歷來解釋不一,一般認為提筆處不是單純的提筆,做到提中有按,而按筆不隻是一味地"按",要按中有提。書法筆畫結構,回仰處應不接近,背接處不遠離;看上去飛動,但書寫時心態虛靜,不是以動製動,而應該是以靜製動,這樣整篇書法作品就能一氣相貫,恭敬地採用這種方法,就能悟出書法的要妙。
第七章 文學方麵的成就 一、《蘭亭序》的文學價值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早被人們所公認,關於他在文學方麵的成就,卻很少有人涉及,這也許是被他書法名聲掩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