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他教導王羲之說:"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吾餘事雖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己之道。"2王羲之遵循伯父的教導,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別人的長處,不斷地進行創造。
王羲之不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文學造詣很高,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蘭亭序》文采飛揚,是文學的經典之作,他的文學修養無疑是他成為書聖的重要條件。
王羲之很晚進入仕途,後來又早早地辭官退隱,看似壞事,但正如老子2 [唐]張懷瓘:《書斷》。
1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第76 頁,"書畫同源"條。台灣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第1版。
1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2 《中國美術辭典》王廙條。
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便因禍得福,有更多的時間放浪山水,傾心鑽研書法。郝經對王羲之作過這樣的評論:"自放山水間,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遒媚,出奇人勝,不失其正,高風逸跡,邈不可及,為古今第一。"3明代解縉書評:"大王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王羲之閑居後如孔子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王羲之辭官後神逸心曠,從容不迫,縱情山水,刻苦學習,效法張芝池水盡墨。他熱愛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王羲之毅然變法,銳意創新,使他的書法藝術發生了飛躍,如果沒有充裕的時間作保證,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王羲之天資聰穎,自小酷愛書法藝術,四、五歲未曾讀書前就能寫一手好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加癡迷書法,他的進步使他的老師都感到驚奇和激動。"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十九歲時就很受當時周顗、王導、王敦等名人高官的器重,他三十歲時社會上就出現了"王書熱",足見他書法才智過人。歷史常有這樣的天才人物,青少年時代脫穎而出,才華橫溢,以後便沾沾自喜、懈怠滿足起來,故而曇花一現,以後便無聲無息了。王羲之一生對藝術執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斷地創新改體,立誌超越前人、超越同輩、超越自我。經過幾十年奮鬥與努力,他的書法藝術終於在東晉一枝獨秀,在書法史上獨領風騷。
第六章 關於王羲之的書論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理論都是來自實踐,當然對於書法理論也不例外,書法理論和其他文藝理論等理論一樣,它能指導創作,甚至能開一代書風。一種書法理論的產生和當時社會的客觀現實、政治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很大關係,甚至與創造某種理論的人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質也不能截然分開。不同的理論它的審美標準、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書論中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是"盡善盡美",而韓愈卻不以為然,認為"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猶能換白鵝"德國美學家姚斯曾經這樣說過:"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註定是為這種接受者而創作的"1。人們在接受某種文藝作品時憑自己的直覺產生共鳴與否,但更重要的是作出理論評價時必須尋求某一種理論依據,書法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往往隻存在理論家創造性的闡述後產生存在意義,獲得藝術的生命。這一現象猛一聽似乎有點言過其實,但隻要仔細研究一下世界藝術史,就會感到這是事實。荷蘭畫家梵穀,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他的畫無人間津,他開個人畫展時隻有他一位朋友為照顧他的臉麵和情緒,買了一幅畫。然而經過理論家的評論,而使他的繪畫作品價值連城。中國畫家石壺在世時默默無聞,理論家發現了他而使他名聲大振。書法理論同樣也起到指導性作用,書法史上書風之所以不斷地演變,顯然與客觀要求分不開,但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書法理論的導向。這裏必須強調的是創造者的作品隻有進入讀者批評階段才能完成,評論家的褒貶使作品升降,這並不意味著評論可以隨心所欲,信口雌黃,而是要根據一定的理論和審美標準,這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早在秦漢時代的書法家就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提高到理論的高度,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著作,例如秦朝李斯的《論用筆》、西漢蕭何的《論書勢》、東漢蔡邕的《筆論》、《九勢》等。這些理論一般都比較零散簡略,到了東晉王羲之將書法理論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使之更加係統,更加深刻。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著作有《自論書》、《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筆勢論十二章》、《記白雲先生書訣》等。
對於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著作除《自論書》以外,有些人認為是"依託",即偽造的,所以對王羲之的書法作係統深入地研究非常困難。研究者需要真實可靠的典籍依據,王羲之的理論著作被貼上"假冒"的標籤,故而許多研究者也隻好袖手作罷了。有的人舉出上述著作的疏漏、矛盾或語言文字上存在的與王羲之名位、修養不相符之處,來證明其著作不是出於王羲之之手。誠然,人們列舉的某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以此來全麵否認其著作及其真實性,說服力也是不足的,土羲之的書法著作當時在傳抄翻刻過程中與原意發生偏差,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我們不拘泥於個別字句從總體把握,就會發現有一個體係貫徹始終,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如果沒有深入的藝術實踐和渾厚的書法功底,是絕然不能寫出來的。倘若將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對照上述的理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一致的關係,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1 恩格斯,《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2 [唐]韓愈:《石鼓歌》。
1 [德]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 版。一。王羲之:"文義冠世"、"備精諸體"是彪炳晉代的名流,上述著作主旨大要的提出似乎是非王羲之莫屬的。清代馮武在《書法正傳》中評《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此篇非右軍不能道"。對王羲之的《論書》評論說:"非自道,必不能如此確而妥。"周紹良先生說:"這兩篇文章至晚當是六朝時代的人總結王羲之書法而寫成的。因之它是可以作為討論王羲之書作參證的重要依據。"1對於時代久遠的文論、著作,如有人從分析的角度加以否定,有時會得到有些人的認可,因為一時拿不出真憑實據,難以推翻那些"否定",弄個水落石出。有的隻好存疑於世,必須等待地下文物的出土。如《老子》、《孫臏兵法》就是一例,這兩部著作被懷疑達一千多年,直到考古工作者從長沙馬王堆和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古墓中拿出了證據,這兩部著作才被確定無疑。
一、《自論書》
王羲之不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文學造詣很高,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蘭亭序》文采飛揚,是文學的經典之作,他的文學修養無疑是他成為書聖的重要條件。
王羲之很晚進入仕途,後來又早早地辭官退隱,看似壞事,但正如老子2 [唐]張懷瓘:《書斷》。
1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第76 頁,"書畫同源"條。台灣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第1版。
1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2 《中國美術辭典》王廙條。
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便因禍得福,有更多的時間放浪山水,傾心鑽研書法。郝經對王羲之作過這樣的評論:"自放山水間,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遒媚,出奇人勝,不失其正,高風逸跡,邈不可及,為古今第一。"3明代解縉書評:"大王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王羲之閑居後如孔子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王羲之辭官後神逸心曠,從容不迫,縱情山水,刻苦學習,效法張芝池水盡墨。他熱愛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王羲之毅然變法,銳意創新,使他的書法藝術發生了飛躍,如果沒有充裕的時間作保證,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王羲之天資聰穎,自小酷愛書法藝術,四、五歲未曾讀書前就能寫一手好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加癡迷書法,他的進步使他的老師都感到驚奇和激動。"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十九歲時就很受當時周顗、王導、王敦等名人高官的器重,他三十歲時社會上就出現了"王書熱",足見他書法才智過人。歷史常有這樣的天才人物,青少年時代脫穎而出,才華橫溢,以後便沾沾自喜、懈怠滿足起來,故而曇花一現,以後便無聲無息了。王羲之一生對藝術執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斷地創新改體,立誌超越前人、超越同輩、超越自我。經過幾十年奮鬥與努力,他的書法藝術終於在東晉一枝獨秀,在書法史上獨領風騷。
第六章 關於王羲之的書論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理論都是來自實踐,當然對於書法理論也不例外,書法理論和其他文藝理論等理論一樣,它能指導創作,甚至能開一代書風。一種書法理論的產生和當時社會的客觀現實、政治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很大關係,甚至與創造某種理論的人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質也不能截然分開。不同的理論它的審美標準、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書論中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是"盡善盡美",而韓愈卻不以為然,認為"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猶能換白鵝"德國美學家姚斯曾經這樣說過:"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註定是為這種接受者而創作的"1。人們在接受某種文藝作品時憑自己的直覺產生共鳴與否,但更重要的是作出理論評價時必須尋求某一種理論依據,書法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往往隻存在理論家創造性的闡述後產生存在意義,獲得藝術的生命。這一現象猛一聽似乎有點言過其實,但隻要仔細研究一下世界藝術史,就會感到這是事實。荷蘭畫家梵穀,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他的畫無人間津,他開個人畫展時隻有他一位朋友為照顧他的臉麵和情緒,買了一幅畫。然而經過理論家的評論,而使他的繪畫作品價值連城。中國畫家石壺在世時默默無聞,理論家發現了他而使他名聲大振。書法理論同樣也起到指導性作用,書法史上書風之所以不斷地演變,顯然與客觀要求分不開,但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書法理論的導向。這裏必須強調的是創造者的作品隻有進入讀者批評階段才能完成,評論家的褒貶使作品升降,這並不意味著評論可以隨心所欲,信口雌黃,而是要根據一定的理論和審美標準,這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早在秦漢時代的書法家就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提高到理論的高度,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著作,例如秦朝李斯的《論用筆》、西漢蕭何的《論書勢》、東漢蔡邕的《筆論》、《九勢》等。這些理論一般都比較零散簡略,到了東晉王羲之將書法理論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使之更加係統,更加深刻。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著作有《自論書》、《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筆勢論十二章》、《記白雲先生書訣》等。
對於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著作除《自論書》以外,有些人認為是"依託",即偽造的,所以對王羲之的書法作係統深入地研究非常困難。研究者需要真實可靠的典籍依據,王羲之的理論著作被貼上"假冒"的標籤,故而許多研究者也隻好袖手作罷了。有的人舉出上述著作的疏漏、矛盾或語言文字上存在的與王羲之名位、修養不相符之處,來證明其著作不是出於王羲之之手。誠然,人們列舉的某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以此來全麵否認其著作及其真實性,說服力也是不足的,土羲之的書法著作當時在傳抄翻刻過程中與原意發生偏差,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我們不拘泥於個別字句從總體把握,就會發現有一個體係貫徹始終,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如果沒有深入的藝術實踐和渾厚的書法功底,是絕然不能寫出來的。倘若將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對照上述的理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一致的關係,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1 恩格斯,《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2 [唐]韓愈:《石鼓歌》。
1 [德]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 版。一。王羲之:"文義冠世"、"備精諸體"是彪炳晉代的名流,上述著作主旨大要的提出似乎是非王羲之莫屬的。清代馮武在《書法正傳》中評《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此篇非右軍不能道"。對王羲之的《論書》評論說:"非自道,必不能如此確而妥。"周紹良先生說:"這兩篇文章至晚當是六朝時代的人總結王羲之書法而寫成的。因之它是可以作為討論王羲之書作參證的重要依據。"1對於時代久遠的文論、著作,如有人從分析的角度加以否定,有時會得到有些人的認可,因為一時拿不出真憑實據,難以推翻那些"否定",弄個水落石出。有的隻好存疑於世,必須等待地下文物的出土。如《老子》、《孫臏兵法》就是一例,這兩部著作被懷疑達一千多年,直到考古工作者從長沙馬王堆和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古墓中拿出了證據,這兩部著作才被確定無疑。
一、《自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