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有人說它是楷書的連筆字。不真不草,沒有特殊的規定,書寫時隨意運筆,從容不迫,是一種最自由、最流便的書體,直到現在人們都在廣泛使用。


    行書,鍾繇稱"行押書",有口訣認為:"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若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相傳為後漢劉德升所創。其實,任何一種書體歸於某一人所創,往往是不大可能的,行書早在漢代就在民間流傳,早期的行書如今在簡犢文書中還可以見到,行書是隸書實用書寫逐漸發展而成的。劉德升在整理發展行書方麵功不可沒,劉德升"字君嗣,穎川人(今河南禹縣),恆靈之時以造行書著名,雖已早創,亦豐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1根據西晉衛恆《四體書勢》記載:"(三國)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今大行於世。"劉德升的學生鍾繇、胡昭後來都有很高的名望,他們為行書立法是很有權威性的,理所當然地受到當時士大夫的重視,原先僅在民間流行的行書經過專家們的加工整理和提倡,正式與篆、隸、楷三種書體並列,登上了大雅之堂。


    王羲之的行書是學王廙的,王廙宗鍾繇,所以王羲之的行書風格是變製鍾繇行書而來的,其代表作有《蘭亭序》、《姨母帖》、《孔侍中帖》、《喪亂帖》。關於鍾繇的書法,王僧虔《論書》雲"鍾公之書,謂之盡妙,鍾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世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行書是也。"當時銘石書皆用八分,由於鍾繇最精於隸書筆法,所以銘石書為最妙。在西晉衛恆的《四體書勢》中,鍾繇被列為隸書門,這充分說明鍾繇精熟於隸書。鍾繇雖然對行書的創造傾注很大的熱情,為其筆畫規範盡力很大。但這種新型的書體畢竟處於初創階段,尚不完善,鍾繇為行書立法很大程度上停留於"破","立"的成分相比之下較少。鍾繇作行書帶有較重的隸書筆法,即所謂"隸味"。


    王羲之對於行書體態筆畫加以全麵改造,摒棄了某些隸書特徵,使之麵貌一新,顯得清新華美。這種書體受到了朝野的青睞,人們爭相仿效。


    王羲之行書的筆畫體態有一種生動的欹側之勢,"縱不復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1字與字之間有如唐大宗所形容的"煙霏露結"2的映帶關係,即所謂"狀若斷而還連"。將草書引入行書,行書。草書相間是王羲之行書的新特點,字的形體富有變幻,側鋒用得較多,運筆迅速,筆勢連貫流利,形體簡略。


    蘭亭序


    膾炙人口的《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名詞和象徵。它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顯赫的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歷來被認為是最為純正典雅的行書範例,被歷代文人書家所效法。《蘭亭序》是王羲之與朋友在悠遊之餘乘著酒興用繭紙(麻紙的一種)、鼠須筆信手寫成。日後王羲之想再寫得好一點,然而"書百數十本無如祓禊所書之者"。自己也嘆為不可企及。書法創作和其他文藝創作一樣,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圍、條件下產生的特殊的藝術效果,有時再重複一遍很難再現原來的麵貌。《蘭亭序》是在蘭亭聚會後即興創作而成的,那時可謂是1 [唐]張懷瓘:《書斷》。


    1 [南朝]袁昂:《古今書評》。


    2 《晉書·王羲之傳論》。


    "四美具"(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並"(即佳賓、賢主),是最佳創作環境和心態,千載難逢,日後王羲之再重寫所以達不到原來的藝術水準。


    《蘭亭序》的別稱很多:晉人稱《臨河序》、唐人稱《蘭亭記》、宋代歐陽修稱《修禊序》、蔡襄稱《曲水序》、蘇軾稱《蘭亭文》、黃庭堅稱《禊飲序》、宋高宗趙構稱《禊帖》。還有稱《蘭亭》、《蘭亭集序》。


    《蘭亭序》是王羲之自撰自書的作品,它是一篇傑出的散文,又是一篇著名的書法作品,王羲之對此書此文頗為得意。


    唐太宗曾以他的帝王之尊收集王羲之的字畫,唯獨沒有《蘭亭序》,根據線索,此作藏於浙江永興寺辨才和尚處,傳說派蕭翼前往賺而得之,成了唐大宗的收藏。後來隨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


    關於《蘭亭序》的流傳情況,唐代劉飩《隋唐嘉話》有這樣的記述: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獻之(陳)宣帝。隋平陳日,或以獻晉王(隋煬帝),王不之寶,後僧果從帝借拓。及登極,竟未從索。果師死後,弟子僧辯得之。大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翊(翼)就越州求得之(一作"乃遣問辯才大師,歐陽詢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今諸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蘭亭序》,我們現在見到最好的是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的臨本,以及定武刻本,當然還有些其他的好本子,正如古人所說"蘭亭無下拓",這是比較而言的。《蘭亭序》對後世影響很大,研究者很多,評價極高。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蘭亭序》章法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縱成行,橫不成行,這是考慮縱向閱讀的方便,更重要的是為整體嚴密,避免呆板。如果縱不成行橫成行,不但閱讀困難,而且顯得雜亂,字體也不是依框格而寫的,一般上下結構的字偏長,左右結構的字偏寬,筆畫少的字偏小,筆畫多的字偏大。字的長短扁方書寫時比較隨意。梁武帝說《蘭亭序》為:"龍跳虎臥"是恰如其分的評價。《蘭亭序》字字精妙,運筆跌宕起伏,一氣嗬成。包世臣說:"《蘭亭》神理,在似敬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有七個"不"字,二十個"之"字形態各異,無一雷同。誠然,將同一個字寫成許多形態這並不是一件難事,但王羲之為避免"狀如算子"、"一字萬同"的藝術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蘭亭序》中的字左右顧盼,互相呼應,映帶左右,長與短,粗與細,收與放,藏與露、疏與密,虛與實,??變幻迷離,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形式美的法則,一幅書法作品過於統一,整齊劃一,那必然刻板單調,如果是過於變化,使人服花繚亂,也沒有什麽美感可言。隻有既有變化又很和諧統一才能得到良好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感。書法作品要做到既和諧統一又富有變化,其分寸的把握極為重要,有人說:"大王之《蘭亭序》字既精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大長,虧一分太短,極有分寸,直無遺憾,變化多端,盡如人意。"草 書


    秦代因時常有戰爭,原來的篆書寫起來很麻煩,故出現流便的草書,趙壹認為草書"起秦之未",許慎認為"漢興有草書"1,從我國西北地區出土的大量草書真跡可以證明。在漢代,草書的使用範圍已經相當廣泛,東漢未年草書已經興盛,其代表人物要數張芝了,他有"草聖"之稱。漢代草書有兩種,一種是具有濃厚的隸書筆意的章草,即所謂"隸書之捷"。這種草書以獨字出現,字與字之間不連貫,有嚴格的法則,這種草書為舊體;另一種為新體,即所謂今草,這種草書,書寫比較自由,筆勢連貫,很少保留隸書的筆意。張芝章草、今草兼能,三國兩晉的書家皆以張芝為宗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