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不少人認為是出於後人手筆。沈尹默認為"這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軍親筆寫出來的,但流傳已久,亦不能說它無所依據,就不能認為他沒有見過這些碑字,顯然其問有後人妄加的字樣,如蔡邕《石經》句中原有的"三體"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時應該把它刪去。盡人皆知,《三體石經》是《魏石經》,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說的事實。文中敘述,雖猶未能詳悉,卻有可以取信之處。"1王羲之書法師從衛夫人是可信的。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雲:晉中書院(侍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收錄了一篇《傳授筆法人名》這樣寫道:1 沈尹默:《書法論叢·二王書法管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衛夫人對王羲之的學習態度和成績有高度評價,她在一封信中說:"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即今楷),咄咄逼人,筆勢洞精,字體遒媚。"1《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雲:王羲之渡江北遊見到以前名家的書法碑版後,發出感慨,從而改弦更張,即所謂"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王羲之學書期間未曾北遊,向衛夫人學習書法是"徒費年月",有人認為是虛構的,但先學衛夫人後改師伯父王廙倒是事實。
王廙在司馬睿出鎮建康時,"扶持老母,攜將細弱",由濮陽過江南下,除了任過短期的廬江、鄱陽二郡郡守,荊州刺史外,其餘時間都在建康任職,他在江南生活了十六年。王羲之二十歲時王廙才去世,在這段時間內,王羲之受到了伯父的關懷,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王廙書畫方麵修養極高。王僧虔《論書》:"王平南厚是右軍叔(實為伯),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廖為最。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廙擅長行書、草書、飛白書,而衛夫人隻是"正體尤絕"。如果說王羲之"少學衛夫人"是基礎訓練,那麽改師王廙則是書法高層次的各種書體的學習。王羲之在多種書體上取得卓越的成就,這與王廙的言傳身教和藝術上的薰陶是分不開的。王廙曾將索靖的草書妙品《七月二十六日帖》贈送給王羲之,使他從中原書風中吸取營養。王廙逝世後王羲之已二十歲出頭了,以後他師法何人,歷史上沒有更多的記載,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尋諸舊書,惟鍾張故(固)為絕倫,其餘為(惟)是小佳,不足在意。
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尤當雁行。
鍾繇、張芝不僅是衛夫人、王廙的楷模,也是王羲之追慕的對象。鍾、張的書藝在當時公認為最高水平,王羲之在研習書藝上不僅僅停留在頂禮膜拜上,而是想超越他們,建構新的書法高峰。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他自己認為,事實上也大致如此:有些方麵超過了他們,有些方麵與他們不相上下。庾肩吾認為就功夫而言,王羲之不及張芝,但其天然之姿勝過張芝。王羲之卻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意思是說,他的功夫不及張芝,不是沒有這方麵的能力,而是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三、成就與代表作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史上"古今莫二"的"書聖"1,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冠絕古今"、"登峰造極"的水平。
王羲之不僅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書體,而且是一位多產的書法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其中最被尊崇的有自撰自書的《蘭亭序》和抄寫的古代文論、經文,如《東方朔畫贊》、《樂毅論》、《黃庭經》等。此外,他的尺牘書占了很大比例。根據褚遂良撰《右軍書目》統計,正書五卷四十1 《淳化閣法帖》卷五。
1 [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帖,草(行)書有五十八卷二百六十餘帖,據《右軍書記》著錄有四百餘帖,就編輯入卷的作品數量而言,在歷代書家中是不多見的。由於戰爭、災禍被毀和崇拜者帶人墳墓殉葬的作品還不在其內,其作品的總數遠遠超過上述的統計數字。
我們現在所見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幾乎全非真跡,都是響拓勾摹本和別人的臨本。這給我們研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帶來很大的困難。不過古人留下的勾摹本、臨本、不少是出於高手和著名書家,很多書作保留了王羲之原作的基本麵貌,結合前人考證和文獻,進行除偽存真的綜合研究,以求得實事求是的結論,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歷來評價很高。梁武帝蕭衍曾說:"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1李嗣真《書後品》說他:"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人書評》說:"羲之書如壯士拔劍,壅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峰墜石;作一橫畫,如千裏陣雲;捺一僵波,若風雷震駭;作一豎畫,如萬歲枯藤;立一倚竿,若虎臥鳳閣;自上揭竿,如龍躍天門。"王羲之的書法:"收斂而不失於拘束;脫易而不失規矩:溫柔而不傷於軟緩;躁勇而不過於剽迫;孤疑而不溺於滯澀;遲重而不使之蹇鈍;輕瑣而不染於俗吏",表現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和個人的喜愛。在唐太宗的皇宮收藏中王羲之真跡有三千六百紙。唐太宗還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他得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後,曾命弘文館馮承素、湯普徹等人響拓了數本,分賜給皇太子、諸王近臣。唐大宗稱讚王羲之的書法說:"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靠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1元代趙子昂說:"大王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書法能達到雄秀極難,從美學角度來看,雄力壯美,秀為柔美,同時兼有兩者之美幾乎是不可能的,"秀"必須有很高的修養,"雄"必須有膽量和骨氣,既要有靈氣又要有朝氣,力和美才能在書法作品中同時顯現,隻有王羲之才能做到。羲之書法又有人用"雄強"二字概括評論,雄則生氣勃發,強則神理定足,故能茂能密。書法的"雄秀","雄強"都是極高的水準與要求,一般人是望塵莫及的。歐陽詢曾下過這樣結論:"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唯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2王羲之的書怯博涉多優,精於多種書體。《晉書·王羲之傳》說他"尤善隸書"。這裏所說的隸書實際上是指正書和楷書。南朝宋羊欣認為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3唐張懷瓘《書議》分"真書"、"行書"、"章書"、"草書"四門,然後將歷代書法家視其擅長列入其中。在上述四門中都列有王羲之。歷代評論家總是根據他本人的見識和審美觀點來鑑定書家作品,眾說不盡相同。綜合上說,再根據傳世書作,認為王羲之精熟楷、行、草書體並將這三種書體提高到嶄新的水平,為學術界所公認。
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收錄了一篇《傳授筆法人名》這樣寫道:1 沈尹默:《書法論叢·二王書法管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衛夫人對王羲之的學習態度和成績有高度評價,她在一封信中說:"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即今楷),咄咄逼人,筆勢洞精,字體遒媚。"1《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雲:王羲之渡江北遊見到以前名家的書法碑版後,發出感慨,從而改弦更張,即所謂"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王羲之學書期間未曾北遊,向衛夫人學習書法是"徒費年月",有人認為是虛構的,但先學衛夫人後改師伯父王廙倒是事實。
王廙在司馬睿出鎮建康時,"扶持老母,攜將細弱",由濮陽過江南下,除了任過短期的廬江、鄱陽二郡郡守,荊州刺史外,其餘時間都在建康任職,他在江南生活了十六年。王羲之二十歲時王廙才去世,在這段時間內,王羲之受到了伯父的關懷,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王廙書畫方麵修養極高。王僧虔《論書》:"王平南厚是右軍叔(實為伯),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廖為最。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廙擅長行書、草書、飛白書,而衛夫人隻是"正體尤絕"。如果說王羲之"少學衛夫人"是基礎訓練,那麽改師王廙則是書法高層次的各種書體的學習。王羲之在多種書體上取得卓越的成就,這與王廙的言傳身教和藝術上的薰陶是分不開的。王廙曾將索靖的草書妙品《七月二十六日帖》贈送給王羲之,使他從中原書風中吸取營養。王廙逝世後王羲之已二十歲出頭了,以後他師法何人,歷史上沒有更多的記載,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尋諸舊書,惟鍾張故(固)為絕倫,其餘為(惟)是小佳,不足在意。
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尤當雁行。
鍾繇、張芝不僅是衛夫人、王廙的楷模,也是王羲之追慕的對象。鍾、張的書藝在當時公認為最高水平,王羲之在研習書藝上不僅僅停留在頂禮膜拜上,而是想超越他們,建構新的書法高峰。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他自己認為,事實上也大致如此:有些方麵超過了他們,有些方麵與他們不相上下。庾肩吾認為就功夫而言,王羲之不及張芝,但其天然之姿勝過張芝。王羲之卻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意思是說,他的功夫不及張芝,不是沒有這方麵的能力,而是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三、成就與代表作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史上"古今莫二"的"書聖"1,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冠絕古今"、"登峰造極"的水平。
王羲之不僅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書體,而且是一位多產的書法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其中最被尊崇的有自撰自書的《蘭亭序》和抄寫的古代文論、經文,如《東方朔畫贊》、《樂毅論》、《黃庭經》等。此外,他的尺牘書占了很大比例。根據褚遂良撰《右軍書目》統計,正書五卷四十1 《淳化閣法帖》卷五。
1 [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帖,草(行)書有五十八卷二百六十餘帖,據《右軍書記》著錄有四百餘帖,就編輯入卷的作品數量而言,在歷代書家中是不多見的。由於戰爭、災禍被毀和崇拜者帶人墳墓殉葬的作品還不在其內,其作品的總數遠遠超過上述的統計數字。
我們現在所見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幾乎全非真跡,都是響拓勾摹本和別人的臨本。這給我們研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帶來很大的困難。不過古人留下的勾摹本、臨本、不少是出於高手和著名書家,很多書作保留了王羲之原作的基本麵貌,結合前人考證和文獻,進行除偽存真的綜合研究,以求得實事求是的結論,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歷來評價很高。梁武帝蕭衍曾說:"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1李嗣真《書後品》說他:"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人書評》說:"羲之書如壯士拔劍,壅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峰墜石;作一橫畫,如千裏陣雲;捺一僵波,若風雷震駭;作一豎畫,如萬歲枯藤;立一倚竿,若虎臥鳳閣;自上揭竿,如龍躍天門。"王羲之的書法:"收斂而不失於拘束;脫易而不失規矩:溫柔而不傷於軟緩;躁勇而不過於剽迫;孤疑而不溺於滯澀;遲重而不使之蹇鈍;輕瑣而不染於俗吏",表現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和個人的喜愛。在唐太宗的皇宮收藏中王羲之真跡有三千六百紙。唐太宗還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他得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後,曾命弘文館馮承素、湯普徹等人響拓了數本,分賜給皇太子、諸王近臣。唐大宗稱讚王羲之的書法說:"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靠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1元代趙子昂說:"大王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書法能達到雄秀極難,從美學角度來看,雄力壯美,秀為柔美,同時兼有兩者之美幾乎是不可能的,"秀"必須有很高的修養,"雄"必須有膽量和骨氣,既要有靈氣又要有朝氣,力和美才能在書法作品中同時顯現,隻有王羲之才能做到。羲之書法又有人用"雄強"二字概括評論,雄則生氣勃發,強則神理定足,故能茂能密。書法的"雄秀","雄強"都是極高的水準與要求,一般人是望塵莫及的。歐陽詢曾下過這樣結論:"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唯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2王羲之的書怯博涉多優,精於多種書體。《晉書·王羲之傳》說他"尤善隸書"。這裏所說的隸書實際上是指正書和楷書。南朝宋羊欣認為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3唐張懷瓘《書議》分"真書"、"行書"、"章書"、"草書"四門,然後將歷代書法家視其擅長列入其中。在上述四門中都列有王羲之。歷代評論家總是根據他本人的見識和審美觀點來鑑定書家作品,眾說不盡相同。綜合上說,再根據傳世書作,認為王羲之精熟楷、行、草書體並將這三種書體提高到嶄新的水平,為學術界所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