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說漢篆是整齊劃一的美,那麽草書行書即是多樣統一的美:同一個字出現在一幅書法中寫成不同的形態,避免了一個字的絕對對稱,字體左右的高低,輕重富有變化,字體倚側不失重心,通篇章法布局有疏有密,錯落有致。王羲之曾經指出各種筆法應當使點畫和諧,即所謂"悉令和韻",1 《世說新語·言語》。


    2 《羅丹論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年第1 版。


    1 [唐]孫過庭:《書譜》。


    2 [宋]黃庭堅:《山穀題跋》。


    多樣統一如韻律一樣。1在他的《筆勢論十二章·啟心第二》中說:"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每作一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當然這是就筆勢而言的,不是照抄事物的原形,其出發點是反對人工雕鑿,強調書法的天趣盎然,生機活潑。把書法中的筆畫與自然物象聯繫起來,以自然美來要求書法,充分體現了王羲之師法造化、重視書法的多樣統一的形式美的規律的運用,這一審美觀點和情趣,與當時的"道法自然"的觀點相契合。他還將敗筆與自然之物相類比,如"勿使蜂腰、鶴膝",2"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3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反映出自然灑脫的道家美學思想,有一種"自然之美"、"虛靜之美","晉人把崇尚自然的胸襟,虛靈的玄學意境,表裏澄澈的人格,自由奔放的個性,一寓於書。"方石、矗或從十個方麵對工菱之代表作《蘭亭序》的美學思想作了評論。


    一、王羲之的書法蘊涵著神韻之美。


    二、在篇幅、布局上呈現出獨到的勻稱之美。


    三、風格如清水芙蓉婷婷玉立。


    四、清秀俊美之中又不乏險拙之美。


    五、藏露相應,虛實相生,柔潤中有枯勁,妍媚中藏筋骨,艷寓於清,嬌寓於秀,具有含蓄的美。


    六、開始筆勢有抑製,至"群賢畢至"則自然如行雲流水,漸漸婉轉悠揚;至"夫人之相與"則疾風走石,波濤滾滾。一字之間,一畫之中,也有波瀾,富有節奏美。


    七、從《蘭亭序》中可欣賞到王羲之那"飄如遊雲,矯若驚龍"的身影,仿佛可看到他那悠閑自得、隨意揮灑的神情。


    八、二十個"之"字神態各異,有巧、拙、穩、險、偃、仰、輕、重之別。各具風姿,相呼相應。


    九、書文並茂,渾然一體。


    十、不偏不倚,在各種風格的美的範疇中,優選了最佳的比例,使它顯出自由而不荒誕,精熟而不急躁,道潤而不傷骨,端莊流利,剛健婀娜的風貌1。


    王羲之《蘭亭詩》雲: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瞰綠水濱。寥朗無涯觀,寓日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無比美妙的神奇的景物,都是造化的功績和對人們的恩賜。培根說:"人加自然就是藝術",王羲之對大自然無比崇敬與眷戀,大自然的胸懷袒露毫不吝嗇地向人們展現一切,但]真正能領悟其真諦者並不多,大都熟視無睹,感觸不深。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1而王羲之對大自然充滿激情,他感到造化的一切都是新鮮活潑的,它所含至深的"理",給人以深刻啟示和無比的興味。盡管群籟參差,他所感受到的是新的生命,新的靈魂。王羲之以博大而純淨的胸襟去體察自然發現美,然而發現美要升華成藝術,還必須不斷地進行藝1 傳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健壯第六》。


    2 《筆勢論十二章·健壯第六》。


    3 《筆勢論十二章·節製章第十》。


    1 《〈蘭亭集序〉美學思想初探》,《蘭亭書會論文集》。


    2 仰望,又作仰視,俯盤,又作俯瞰。綠水,又作淥水。寥朗,一作寥閬。新,又作親。1 《羅丹藝術論》,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年版。


    術實踐。"侔造化,得妙悟於神會。"2侔造化並不難,但能達到"神會"境界要求,就不是每個藝術家所能做得到的。這就要靠藝術家自身的知識結構、悟性和天才了,而王羲之卻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他的書法藝術可以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高度,不是偶然的。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分析王羲之書法的情感抒發。他說:寫《樂毅》則情多佛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恰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伸超;私門誡誓,情拘誌慘。


    王羲之在寫《喪亂帖》時,起初的"羲之頓首"寫得比較工整,接近於行楷,隨著行文中的內容變化,情感逐漸激動起來,寫到"痛貫心肝"幾個字時,字體變成了行草,痛貫兩個字連寫,寫到"痛當奈何,奈何",作者痛心疾首,情緒極度不安,文中草書二字一筆而成。


    順應自然,師法造化的審美意識,使王羲之的書法"自然可觀",形成了飄逸的藝術風格。他的書法作品技法純熟,以韻相勝,落筆散藻,瀟灑俊逸,既有理性法度又有感性的生動,就連字體、行距、每行字的排列都做到既嚴謹又不囿於常規。唐太宗說:"勢如斜而反正",是實事求是的評述。唐代張懷瓘說:"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風神盍代。"1道出了王羲之書法美學的鮮明特點。


    2 [唐]李嗣真:《續畫品錄》。


    1 [唐]張懷瓘:《書議》。


    第五章 書法藝術  一、書法的鼎盛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學藝術得到很大發展的時代,無論是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都是大家輩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這些作品"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奠定了後代文學藝術的根基與趨向。"1特別是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隻有在這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才能造就王羲之這位書法藝術的巨匠。那末,為什麽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書法藝術如此興盛呢?


    文學藝術不可否認要受到經濟基礎的製約與影響,但它更直接地受到當時精神氣氛的影響。在漢代,對人們思想精神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孔子的學說了。孔子是禮法社會的建設者,他創立的道德體係、儒家學說是人們所遵循的唯一標準。孔子提倡"臣事君以忠",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盡力事君,"臣事君以忠"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君使臣以禮",如果君行無道,那就無所謂忠了。自從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後,儒學被定為一尊,君權被極大的強調,提出天-君-臣-民,天子法天而行道,有絕對的權威,對於君,對於政權要求不加任何前提地"忠",自己要承受屈辱以至犧牲生命,為天、君而存在。孔子的道法精神是"仁",愛人是仁的出發點,這必須建立在誠的基礎上,在於真性情,真血性。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何禮?"假借名義為其私,那就是孔子所說的"鄉原",孔子是深惡痛絕的,他說:"鄉原,德之賊也"。當時推行的"九品中正製"帶來豪門橫行,政治腐敗,俗儒鑽進利祿之途。鄉原滿天下,儒學成了一部分人謀取利祿的手段,成了一切寡廉鮮恥的遮羞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