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離不開那個時代,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在他身上有著風流名士的特徵。但王羲之是一位藝術家,有他特有的思想、見解、人格、個性,與1 《世說新語·言語》。


    其他士人卓然不同。這一點,對一個藝術家說來尤為重要,如果人雲亦雲,事事效仿別人,他在藝術上也無創造可言。而"羲之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這是王羲之人格的基本特徵之一。


    王羲之在服藥、"盡山水之遊"這些方麵與其他名士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一麵。比如,他雖然酒量不小,但為了節約糧食,下令禁酒並身體力行,率先做到。可見,,王羲之是風流名士,但不同於當時的一般風流名士。


    (三)人格美的追求


    晉人卓犖不羈,任情放達,追求自由精神和個性的解放,隊積極方麵看,表現重視人格的獨立。當時的風流名士把人生看成藝術的人生。他們還把別人的評鑑看成自己存在的意義。人物的品評非常興盛,成為晉代美學的一大特徵。將人物的容貌、舉止風度主體精神作為審美對象,將審美主體作為審美的對象,早就有之,孔子的學生子夏就曾提出過君子的審美標準,即所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東漢有人提出"清議",人物品評的側重點,在於人的學識德行;而魏晉的人物品評,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氣質,儀容風貌,崇尚清遠,以神韻飄逸為品藻人物的標準。


    王羲之見杜弘治嘆曰:麵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也。


    當時對王羲之的品評是: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遊雲"表示飄逸的風貌,品格高潔,而"驚龍"則象徵生氣勃勃,獨具神韻,"神仙中人"是神韻、飄逸另一種比喻的表達。


    絕俗、簡約、玄談、神韻是晉人最看重的,"有人嘆王恭形茂者雲:濯濯如春月柳"3顯然這與莊子"藐姑射仙,綽約如處子,肌膚若冰雪"的審美理想相一致。


    在晉人看來,自然界中的萬物生機勃勃,靈趣動人,它們的美應當與人物的品格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人物品評,很多方麵用自然美來形容,而對書法作品的美,要求卻以人的肢體的筋、肉、骨等來類比書法的筆畫,這就是所謂的文藝作品審美的生命化、人化品評,錢鍾書將此歸納為兩種結習:


    一、以無生者作有生看;


    二、以非人作人看。


    1一個時期的藝術作品的風格麵貌與當時的審美理想密切相關,也可以說是某一時代的藝術作品是當時美學觀點的具體體現。王羲之書法上的追求不是老辣、粗獷,而是灑脫自如,線條光潔,很少用顫筆,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純淨玄遠之美,猶如玉人"在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晉人認為,不被權勢、世俗左右,獨立於天地,德被於天下的人格才是最美的。例如工弼當時和何晏辯難,王弼年紀很輕,初出茅廬,而何晏是官高年長之輩,但他們仍平等論辯,何晏並不卑視他,王弼也毫不膽怯。嵇康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同樣,王羲之也曾毫1 《世說新語·容止》。


    2 《世說新語·容止》。


    3 《世說新語·容止》。


    1 錢鍾書:《管錐編》第四冊中華書局1979 年版第1357 頁。


    不留情地批評當時的統治者,"遺黎殲盡,萬不餘一","雖秦政之弊未至如此"。


    王羲之不人雲亦雲,堅持獨立的個人見解,有"鑒裁",不輕意改變自己的主張,堅持什麽?反對什麽?態度鮮明,剛腸嫉惡,"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故而有"骨鯁"之稱。


    王羲之個性孤傲,他不願意做皇帝身邊的侍中,也不願意擔任吏部尚書。殷浩很賞識王羲之的才華和能力,曾經好言相勸:"悠悠者以足下出處足觀政之隆替,??至如足下出處,正與隆替對,豈可以一世之存亡,必從足下從容之適???"殷浩把羲之的出任新職與東晉政治聯繫起來,他對羲之的信任程度可以想見。後來王羲之作了殷浩的護軍。說明他們的情感很深,但他在殷浩和桓溫矛盾不協這個問題上,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為人情左右偏袒於殷浩一方麵,而是多次致書殷浩勸其不宜內構嫌隙,應與桓溫和好。桓溫主張"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而殷浩剛愎自用,他們自然不會聽從。勸解雖然失敗了,但從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高尚品格。


    公元358 年,王羲之雖然離職退隱,然而他仍關心時局,不改"骨鯁"秉性,對於危及國家的大事,直率地捧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會稽王司馬昱委任謝萬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都督司、豫、冀、並等諸州軍事,王羲之認為謝萬缺乏軍事才能,不堪擔負如此重任。《與桓溫箋》雲:謝萬才流經通,處廊廟,參諷議,故是後來一器。而今屈其邁往之氣,以俯順荒餘,近是違才易務矣。


    桓溫沒有反應,王羲之猶為骨鯁於喉,恐謝萬自滿躁進,便直接致函謝萬,他知道免其軍事職務已不可能,故勸其與士卒同甘共苦,竭盡其善。說這樣做並非不光彩,相反,古人認為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美德。《誡謝萬書》雲:以君邁往不屑之韻,而俯同群辟,誠難為意也。然所謂通識,正自當隨事行藏,乃為遠耳。願君每與士之下者同,則盡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復何有,而古人以為美談。濟否所由,實在積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謝萬沒有以聽取上述的勸告,北征時依然矜持傲物,嚐以嘯詠自高,激起軍士憤恨。他於壽春慘敗,2"臣之進退,實為狼狽"。謝萬兵潰逃歸,被廢為庶人。後來謝曾致書王羲之雲"慚負宿顧"。右軍推書曰:"此禹湯之戒"。3《春秋傳》:"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意思是說:"禹湯以聖法自罪所以能興",王羲之還是著眼於未來。"雖復自咎,其何濟焉",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禹湯之戒",則有譏諷之意。


    忠弼之漠無人理睬,造成如此後果,王羲之是何等心情是不難理解的。


    王羲之曾與許詢同去拜訪丹陽太守劉惔,當許詢見到劉惔家床帷新麗,飲食豐甘,很是羨慕,感慨地說:"若此保全,殊勝東山。"劉惔說"卿若1 《漢魏六朝百三名字集·王右軍集》。


    1 《晉書·王羲之傳》。


    2 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西南,魏晉南北朝時,為揚州、豫州、南豫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3 《世說新語·輕詆》。


    知凶吉由人,吾安得保此。"4這時王羲之十分尖銳的指出:"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說得他們滿麵愧色。王羲之對那些虛偽的暗主昏臣是從不顧情麵的,我們從他"骨鯁"的秉性中,可看出他的真情實感、坦蕩的胸懷和真善美的閃光。


    王羲之講究天性率真,反對矯揉造作,不願飾容獻媚以求妻,這些無不表現出王羲之對獨立的人格美的追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