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麽是名士風流
"風流"一詞早在漢代已廣泛使用,原指風俗教化如風之行、如水奔流。
《後漢書·刑法誌》雲:"吏安其官,民樂其業??風流篤厚,禁罔疏闊。"後詞意變遷作英俊、傑出之意以形容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風流也指文學作品的超逸美妙的風格,嵇康《琴賦·序》:"體製風流,莫不相襲。"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也指女子風韻和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花蕊夫人《宮詞》雲:"年初十五最風流。"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雲:"長安有平康坊,妓女居之地??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我們所闡述的晉人風流是指這一時期士人的風度,標格。冠以風流者有一種自由精神,脫俗的言行,超逸的風度,為士人所崇尚,作為追求的目標。近代、現代美學家將"風流"視為魏晉名士"人格美"的一種表現。《晉書·殷浩傳》"(浩)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有所宗。"《南史·王儉傳》:"儉嚐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風流往往與恃才而不拘禮法的名士連在一起,稱之為"名士風流"。名士多風流早在漢代就已這樣了,《後漢書·方術傳論》曰:"漢世所謂名士者,其風流所知矣。"《顏氏家訓·雜藝》雲:"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唯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晉書·王獻之傳》雲:"(獻之)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既然王羲之是"風流才士"、王獻之是"風流一時之冠",何為風流?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風流是一種美"1,是魏晉士人的一個鮮明特徵。馮友蘭說:《世說新語》常說名士風流。我們可以說,風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現。是名士必風流。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
(二)風流的表現形式
魏晉風流表現是多方麵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形式。
1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第484 頁。2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 斯選集》第4 卷,第249 頁。1 馮友蘭:《論風流》,《三鬆堂學術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2 馮友蘭:《論風流》,《三鬆堂學術文集》。
即清談之風、品題之風、任誕之風。清談之風:清談也稱為"談玄"、"清言"、"共談"、"共論"等。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東漢,當時大學生聚集在京師,群言放論,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當權者的腐敗,實際是一種政治行為。到了東晉,清談和東漢相比,顯然不同了,清談主要以玄學為內容,脫離實際,避開政治,不幹預朝政。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杜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治,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我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卻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
1.清談
清談對於統治者來說十分有利,因為轉移了許多人的視線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員,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參加清談。《世說新語》多處記述簡文帝司馬昱參加名士們清談的故事:支道林(遁)、殷淵源(浩)俱在相王(簡文帝即位前曾以會稽王居相位,故稱)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交一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當時的王導、庾亮、殷浩、桓溫、謝安、王述等都是清談高手。清談,對於當時知識分子說來,是高貴風雅之舉,是顯露自己才華的極好機會,當然清談也是有其功利目的的,下文再論述。
清談內容以《易》、《老》、《莊》三玄為主,論辯《周易》、《老子》、《莊子》的義理,清談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主客相對論辯,在兩人中進行;一人清談,聽者不進行辯駁,或者客主均為自己,自己問難,自己答辯,猶如獨腳戲一樣。王弼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本領,往往所談的義理別人是難以企及的;臨時拈題,在座都各清談一通;兩人論辯,一人評判。
東晉時代,清談之風之盛無以復加,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指出,東晉以後,士人們流為清談,而不去做文章了。
2.品題之風
東晉時代的品題,實際上就是上層社會中對士人品德、才幹、容貌、舉止、風度氣質的品評論鑒。
品題是有其目的的,這個時期的品題既是審美的,也有其功利性。雖然不像李白說的"一經品題,便作佳士"。但它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名譽、地位、前途。《世說新語·品藻》雲:"世論溫太真(嶠)是過江第二流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溫嶠品題因為未列入第一流,臉色都變了,足以說明當時知識分子對此是何等看重。名士品題或毀或譽都非同小可。在不少情況下,品題能起到發現與選拔人才的積極作用。對一些青少年來說,品題可激勵他們成才。王羲之首先被周發現並認為有廉、藺氣度。庾亮曾上疏稱王羲之"清貴有鑒裁",這在當時都是極高的評1 《世說新語·文學》。
價。
漢末出現郡國舉士的"月旦評"。其主題詞是:"評"。而東晉時代是賞譽,其關鍵在一個"賞"字。品題是一個審美過程,從品題中可以看出,魏晉時代對人物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品題在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宗白華曾指出:中國美學竟是出發於"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範疇、形容詞,發源人格美的評賞。
3.任誕之風
任誕之風主要表現在飲酒、服藥、裸裎、率真任性等方麵。
如果簡單地說,飲酒就是魏晉風流的一種表現,也許不夠嚴密,但飲酒者之麵廣、人多,是這一時期以前各個朝代所不能比擬的。這確是一個事實,特別是那些文人雅士極少是不飲酒的。他們狂飲酣醉,放浪不羈。"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居然還著有一篇歌頌酒的《酒德頌》。
東晉名士們嗜酒如命,終日沉醉,其實質是為了逃避現實,明哲保身。
他們表麵上放達任誕,內心卻無比優憤,"何以解憂,唯有社康";"胸中塊壘,故須酒澆之"。1用酒來麻醉自己。更有一些名士用酣飲作為抵抗和逃避政治的一種手段。據《晉書·阮籍傳》記載:"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鍾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置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在魏晉的名士看來,全身遠禍,酣飲是最佳選擇了。
"風流"一詞早在漢代已廣泛使用,原指風俗教化如風之行、如水奔流。
《後漢書·刑法誌》雲:"吏安其官,民樂其業??風流篤厚,禁罔疏闊。"後詞意變遷作英俊、傑出之意以形容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風流也指文學作品的超逸美妙的風格,嵇康《琴賦·序》:"體製風流,莫不相襲。"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也指女子風韻和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花蕊夫人《宮詞》雲:"年初十五最風流。"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雲:"長安有平康坊,妓女居之地??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我們所闡述的晉人風流是指這一時期士人的風度,標格。冠以風流者有一種自由精神,脫俗的言行,超逸的風度,為士人所崇尚,作為追求的目標。近代、現代美學家將"風流"視為魏晉名士"人格美"的一種表現。《晉書·殷浩傳》"(浩)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有所宗。"《南史·王儉傳》:"儉嚐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風流往往與恃才而不拘禮法的名士連在一起,稱之為"名士風流"。名士多風流早在漢代就已這樣了,《後漢書·方術傳論》曰:"漢世所謂名士者,其風流所知矣。"《顏氏家訓·雜藝》雲:"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唯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晉書·王獻之傳》雲:"(獻之)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既然王羲之是"風流才士"、王獻之是"風流一時之冠",何為風流?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風流是一種美"1,是魏晉士人的一個鮮明特徵。馮友蘭說:《世說新語》常說名士風流。我們可以說,風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現。是名士必風流。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
(二)風流的表現形式
魏晉風流表現是多方麵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形式。
1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第484 頁。2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 斯選集》第4 卷,第249 頁。1 馮友蘭:《論風流》,《三鬆堂學術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2 馮友蘭:《論風流》,《三鬆堂學術文集》。
即清談之風、品題之風、任誕之風。清談之風:清談也稱為"談玄"、"清言"、"共談"、"共論"等。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東漢,當時大學生聚集在京師,群言放論,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當權者的腐敗,實際是一種政治行為。到了東晉,清談和東漢相比,顯然不同了,清談主要以玄學為內容,脫離實際,避開政治,不幹預朝政。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杜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治,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我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卻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
1.清談
清談對於統治者來說十分有利,因為轉移了許多人的視線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員,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參加清談。《世說新語》多處記述簡文帝司馬昱參加名士們清談的故事:支道林(遁)、殷淵源(浩)俱在相王(簡文帝即位前曾以會稽王居相位,故稱)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交一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當時的王導、庾亮、殷浩、桓溫、謝安、王述等都是清談高手。清談,對於當時知識分子說來,是高貴風雅之舉,是顯露自己才華的極好機會,當然清談也是有其功利目的的,下文再論述。
清談內容以《易》、《老》、《莊》三玄為主,論辯《周易》、《老子》、《莊子》的義理,清談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主客相對論辯,在兩人中進行;一人清談,聽者不進行辯駁,或者客主均為自己,自己問難,自己答辯,猶如獨腳戲一樣。王弼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本領,往往所談的義理別人是難以企及的;臨時拈題,在座都各清談一通;兩人論辯,一人評判。
東晉時代,清談之風之盛無以復加,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指出,東晉以後,士人們流為清談,而不去做文章了。
2.品題之風
東晉時代的品題,實際上就是上層社會中對士人品德、才幹、容貌、舉止、風度氣質的品評論鑒。
品題是有其目的的,這個時期的品題既是審美的,也有其功利性。雖然不像李白說的"一經品題,便作佳士"。但它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名譽、地位、前途。《世說新語·品藻》雲:"世論溫太真(嶠)是過江第二流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溫嶠品題因為未列入第一流,臉色都變了,足以說明當時知識分子對此是何等看重。名士品題或毀或譽都非同小可。在不少情況下,品題能起到發現與選拔人才的積極作用。對一些青少年來說,品題可激勵他們成才。王羲之首先被周發現並認為有廉、藺氣度。庾亮曾上疏稱王羲之"清貴有鑒裁",這在當時都是極高的評1 《世說新語·文學》。
價。
漢末出現郡國舉士的"月旦評"。其主題詞是:"評"。而東晉時代是賞譽,其關鍵在一個"賞"字。品題是一個審美過程,從品題中可以看出,魏晉時代對人物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品題在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宗白華曾指出:中國美學竟是出發於"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範疇、形容詞,發源人格美的評賞。
3.任誕之風
任誕之風主要表現在飲酒、服藥、裸裎、率真任性等方麵。
如果簡單地說,飲酒就是魏晉風流的一種表現,也許不夠嚴密,但飲酒者之麵廣、人多,是這一時期以前各個朝代所不能比擬的。這確是一個事實,特別是那些文人雅士極少是不飲酒的。他們狂飲酣醉,放浪不羈。"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居然還著有一篇歌頌酒的《酒德頌》。
東晉名士們嗜酒如命,終日沉醉,其實質是為了逃避現實,明哲保身。
他們表麵上放達任誕,內心卻無比優憤,"何以解憂,唯有社康";"胸中塊壘,故須酒澆之"。1用酒來麻醉自己。更有一些名士用酣飲作為抵抗和逃避政治的一種手段。據《晉書·阮籍傳》記載:"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鍾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置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在魏晉的名士看來,全身遠禍,酣飲是最佳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