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美深思想 一、崇尚自然和虛靜無為的審美理想
對於"自然",台灣學者盧建榮說:"魏晉時人喜歡用自然一辭,並從此引申出一連串的豐富思想。""自然"一詞根據他的解釋:"由正麵的界定的意義是:物之本性自足。""由反麵的界定的意義是: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變或破壞。"1當時的哲學家們用唯心主義解釋《老》、《莊》的天道自然之說,他們的主要論點是"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而聖人體法自然,所以當以無為本,應當無為。"東晉的風流名士厭惡官場的腐敗,為避免政治的險惡,他們崇尚老莊的"無為"思想,其中不少人消極避世,隱居山林,以達到遠離世俗的目的,風流名士中,也有不少人雖然未曾隱居,但也沉溺於在山水之中。
北方士族南渡以後,居住在江南富饒之地,他們在自己的莊園"山墅"裏,過著閑適優雅的生活。江南氣候溫潤,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會稽地處會稽山脈和河網平原交接地段,境內峰巒疊翠,江河奔流。傳說上古帝王虞舜曾在這帶巡狩遊想,親自耕耘;春秋時期越為吳所敗,勾踐退居此地,臥薪嚐膽,秦始皇曾登會稽山,望南海??會稽的東山,是謝安出仕前居住的地方,也是王羲之、許詢、支遁、孫綽遊歷之處。宋人王鈺在《東山記》中作出了這樣的描述:東山巋然特立於眾峰間,拱揖蔽兮,如鸞鶴飛舞;林穀深蔚,望不可見。逮至山下,於千峰掩抱間得微徑,循石路而上,今為國慶禪院,乃太傅故宅。絕頂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遺址,至此山川始軒豁呈露,萬峰林立,下視煙海渺然,天才相接,蓋萬裏雲景也。屬於會稽管轄的判縣也是引人入勝的地方。這裏"竹色溪下綠,荷花鏡中香",風景寧靜秀美,被譽為人間仙境。謝靈運有詩雲:瞑投判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江南,特別是會稽的山水之美在士人們遊歷和居住時被發現,並與他們的思想產生了交流,成為審美對象,把沒有生命力的山水看成是有靈性的。"??人於山水,如好美色,山水於人,如驚知己;此種境界,晉、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2王羲之曾說,"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誌",這與他陶醉於大自然,發現山水之美不無聯繫。《晉書·謝安傳》有這樣一段記述:"(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地處會稽西南十餘公裏處的蘭諸山下,相傳是越王勾踐種蘭花的地方,也是王羲之和名流誌士們宴集過修禊日的地方,"這裏有崇山峻嶺,茂林修1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台灣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1 年版。
1 幹隆五十七年刊本《紹興府誌》卷五。
1 引自《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逮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冊,中華書局1983 年第1 版,第1176 頁。
2 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 年第1 版。第1038 頁。
竹,又有清流激湍??"3麵對絕美的山水,王羲之感嘆人生,欣然命筆寫下了《蘭亭序》,以申其誌。由於王羲之早就"無處世意",加上與王述不和,故此後第三年,便告誓辭官了。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他曾"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遊目聘懷","極視聽之娛"。如果說王羲之辭官有消極因素,那末他此後在邀遊山水,進一步發現了自然美的真諦,陶冶了藝術心靈,"文章多得江山助",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韻高千古的程度,那麽這種選擇又有積極的一麵。
對於自然美,孔子曾經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1可見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對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認識,表現出一種審美的熱情和喜愛。然而,這是初步的,由於劄義的束縛,他們不可能放情肆意,盡情欣賞。隻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賢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盡情於幽靜的自然美之中。狂放灑脫、清遠高朗才能成為人物品評的審美標準。人們對自然美認識的深化,加大了對禮教的離心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廣泛傳播。孫綽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雲:"公雅好所託,常在塵垢之外,雖柔心應世,蠖屈其跡,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2可見晉人在山水中尋求精神的解脫。由於東晉老莊哲學的盛行,其美學觀點和審美意識,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虛靜無為的觀點,更為賢人高士們所接受。王羲之作為東晉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學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3"清靜為天下正",對治世提出"無為"的主張。莊子的觀點是"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4他們的說法雖然有差異,但總的觀點是一致的,都是以虛靜無為作為審美標準。王羲之曾作了這樣的表白:"吾素自無廊廟誌","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5所謂老氏周任之誡即知足不辱,安貧樂命。又雲"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1又雲:"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爾。以爾要欲一遊目汶領,非復常言。"2王羲之《與吏部郎謝萬書》其內容最能表現他虛靜無為的思想:"頃東海遊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3王羲之依照陸賈、班嗣、楊王孫的思想觀點來處世,我們可以從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審美意識。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為處世的榜樣的以上三人,雖然在許多方麵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崇尚老子、莊子,以虛靜無為力最高境界,追求純靜脫俗之美。魯迅先生曾經指出魏晉南北朝是"文學的覺醒時代",是最富藝術精神的時代,作為書法藝術家的王羲之,受到來自各方麵的影響,使他的美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王羲之憤然離開官場,情況比較複雜,原因很多,但與3 王羲之,《蘭亭序》。
1 《論語·雍也》。
2 《全晉文》卷六二。
3 《老子·上篇》。
4 《莊子·外篇·天道》。
5 《晉書·王羲之傳》。
1 《十七帖·逸民帖》。
2 《十七帖·十七帖》。
3 《晉書·王羲之傳》。
他靜思玄賢、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和虛靜無為的審美意識,有直接關係。
二、名士風流與人格美的追求
美學和藝術屬於上層建築,然而它又不同於國家、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築,馬克思主義認為它們與宗教、哲學一起是"懸浮於空中的",1"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2美學、藝術雖受經濟基礎的影響,但更受當時的精神氣候的影響。名士風流在東晉盛極一時,成了魏晉時代的審美風尚,研究王羲之的美學思想,我們不得不對魏晉風流作了一番考察,以探求它們內在的聯繫。
對於"自然",台灣學者盧建榮說:"魏晉時人喜歡用自然一辭,並從此引申出一連串的豐富思想。""自然"一詞根據他的解釋:"由正麵的界定的意義是:物之本性自足。""由反麵的界定的意義是: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變或破壞。"1當時的哲學家們用唯心主義解釋《老》、《莊》的天道自然之說,他們的主要論點是"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而聖人體法自然,所以當以無為本,應當無為。"東晉的風流名士厭惡官場的腐敗,為避免政治的險惡,他們崇尚老莊的"無為"思想,其中不少人消極避世,隱居山林,以達到遠離世俗的目的,風流名士中,也有不少人雖然未曾隱居,但也沉溺於在山水之中。
北方士族南渡以後,居住在江南富饒之地,他們在自己的莊園"山墅"裏,過著閑適優雅的生活。江南氣候溫潤,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會稽地處會稽山脈和河網平原交接地段,境內峰巒疊翠,江河奔流。傳說上古帝王虞舜曾在這帶巡狩遊想,親自耕耘;春秋時期越為吳所敗,勾踐退居此地,臥薪嚐膽,秦始皇曾登會稽山,望南海??會稽的東山,是謝安出仕前居住的地方,也是王羲之、許詢、支遁、孫綽遊歷之處。宋人王鈺在《東山記》中作出了這樣的描述:東山巋然特立於眾峰間,拱揖蔽兮,如鸞鶴飛舞;林穀深蔚,望不可見。逮至山下,於千峰掩抱間得微徑,循石路而上,今為國慶禪院,乃太傅故宅。絕頂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遺址,至此山川始軒豁呈露,萬峰林立,下視煙海渺然,天才相接,蓋萬裏雲景也。屬於會稽管轄的判縣也是引人入勝的地方。這裏"竹色溪下綠,荷花鏡中香",風景寧靜秀美,被譽為人間仙境。謝靈運有詩雲:瞑投判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江南,特別是會稽的山水之美在士人們遊歷和居住時被發現,並與他們的思想產生了交流,成為審美對象,把沒有生命力的山水看成是有靈性的。"??人於山水,如好美色,山水於人,如驚知己;此種境界,晉、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2王羲之曾說,"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誌",這與他陶醉於大自然,發現山水之美不無聯繫。《晉書·謝安傳》有這樣一段記述:"(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地處會稽西南十餘公裏處的蘭諸山下,相傳是越王勾踐種蘭花的地方,也是王羲之和名流誌士們宴集過修禊日的地方,"這裏有崇山峻嶺,茂林修1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台灣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1 年版。
1 幹隆五十七年刊本《紹興府誌》卷五。
1 引自《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逮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冊,中華書局1983 年第1 版,第1176 頁。
2 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 年第1 版。第1038 頁。
竹,又有清流激湍??"3麵對絕美的山水,王羲之感嘆人生,欣然命筆寫下了《蘭亭序》,以申其誌。由於王羲之早就"無處世意",加上與王述不和,故此後第三年,便告誓辭官了。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他曾"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遊目聘懷","極視聽之娛"。如果說王羲之辭官有消極因素,那末他此後在邀遊山水,進一步發現了自然美的真諦,陶冶了藝術心靈,"文章多得江山助",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韻高千古的程度,那麽這種選擇又有積極的一麵。
對於自然美,孔子曾經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1可見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對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認識,表現出一種審美的熱情和喜愛。然而,這是初步的,由於劄義的束縛,他們不可能放情肆意,盡情欣賞。隻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賢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盡情於幽靜的自然美之中。狂放灑脫、清遠高朗才能成為人物品評的審美標準。人們對自然美認識的深化,加大了對禮教的離心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廣泛傳播。孫綽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雲:"公雅好所託,常在塵垢之外,雖柔心應世,蠖屈其跡,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2可見晉人在山水中尋求精神的解脫。由於東晉老莊哲學的盛行,其美學觀點和審美意識,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虛靜無為的觀點,更為賢人高士們所接受。王羲之作為東晉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學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3"清靜為天下正",對治世提出"無為"的主張。莊子的觀點是"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4他們的說法雖然有差異,但總的觀點是一致的,都是以虛靜無為作為審美標準。王羲之曾作了這樣的表白:"吾素自無廊廟誌","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5所謂老氏周任之誡即知足不辱,安貧樂命。又雲"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1又雲:"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爾。以爾要欲一遊目汶領,非復常言。"2王羲之《與吏部郎謝萬書》其內容最能表現他虛靜無為的思想:"頃東海遊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3王羲之依照陸賈、班嗣、楊王孫的思想觀點來處世,我們可以從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審美意識。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為處世的榜樣的以上三人,雖然在許多方麵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崇尚老子、莊子,以虛靜無為力最高境界,追求純靜脫俗之美。魯迅先生曾經指出魏晉南北朝是"文學的覺醒時代",是最富藝術精神的時代,作為書法藝術家的王羲之,受到來自各方麵的影響,使他的美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王羲之憤然離開官場,情況比較複雜,原因很多,但與3 王羲之,《蘭亭序》。
1 《論語·雍也》。
2 《全晉文》卷六二。
3 《老子·上篇》。
4 《莊子·外篇·天道》。
5 《晉書·王羲之傳》。
1 《十七帖·逸民帖》。
2 《十七帖·十七帖》。
3 《晉書·王羲之傳》。
他靜思玄賢、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和虛靜無為的審美意識,有直接關係。
二、名士風流與人格美的追求
美學和藝術屬於上層建築,然而它又不同於國家、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築,馬克思主義認為它們與宗教、哲學一起是"懸浮於空中的",1"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2美學、藝術雖受經濟基礎的影響,但更受當時的精神氣候的影響。名士風流在東晉盛極一時,成了魏晉時代的審美風尚,研究王羲之的美學思想,我們不得不對魏晉風流作了一番考察,以探求它們內在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