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覽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晉書·王祥傳》雲:"(王祥)疾篤,著遺令訓子孫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行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其子皆奉而行之",王覽也強調要"服仁履義"。據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淵源的。


    王羲之一方麵想用世,另一方麵又很想遁世,他在《十七帖》裏說過這樣的話:"吾為逸民之懷久矣"。在《誓墓文》中說:"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止足之分,定之於今"。老氏之誡是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至於周任之誡分明是"陳力就列,不能者止"。1同樣都是知足的意思。王羲之在《蜀都帖》中寫道:省足下別疏,具彼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氓嶺)、峨嵋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這是王羲之致益州刺史周撫的信劄,其大意是:你信中所說的奇異的山川,揚雄的《蜀都賦》、左思的《三都賦》都沒有記述。那雄奇的山川,隻有遊覽觀瞻後才能意足。如可能成行,我當告知,望請迎接,如遲誤這一時機,真當以日為歲了。你鎮守巴蜀,朝廷沒有調動之理。我真想趁你在巴蜀時與你一起登汶嶺、峨嵋山而還,那可是一件不朽的盛事。王羲之不僅嚮往西土山川,而且對巴蜀鹽井、火井、秦漢的遺蹟、名人的後代十分關心,為何如此?除了他自己所說的"欲廣異聞"之外,與他信仰道教有關,五鬥米道是東漢張陵在四川鵠鳴山創立的,後傳子張衡,張衡死後傳其子張魯。祖孫三代均稱"天師",張魯在巴蜀布五鬥米道達三十餘年1,巴蜀是王羲之向2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1 《論語·季氏》。


    1 道教各派中創立較早的一派(即正一道),以東漢創始人張道陵為天師。因入道部須交五鬥米,故名。西晉後在一部分士大夫中傳播,一部分仍在農民中隊事秘密活動,東晉時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前後達十餘年之久。


    往的一方樂土。根據道教教義"得道者,上能棘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1。在山川景色的欣賞中會產生"得道升仙"的"移情",得到"神超形越"美的享受,王羲之是一位虔誠的五鬥米道的信奉者,故他有崇拜山嶽的觀念。所以王羲之喜好遊歷名山大川,熱愛大自然,除了一般文人雅士共有的原因以外,還有宗教信仰的深層次原因。


    他還說:"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遊目位領(氓嶺),非復常言。"2年垂耳順,為五十九歲了,就在這一年他仙逝了,此帖可能是他的絕筆之作,他沒有料到自己已不可能赴峨嵋遊目,但他曾去過東海。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裏,遍遊東中請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日:"我卒當以樂死。"他與道士許邁交往甚密,為其寫過傳記,他們採藥,服藥,朝夕相處。《晉書·郗愔傳》雲:會弟曇卒,益無處世意。在郡優遊,頗稱簡默,與姊夫王羲之、高士許詢(玄度),並有邁世之風,俱棲心絕榖,修黃老之術。


    道家與道教是有性質的區別的,一個是學派,一個是宗教的組織,為道不同,然而它們又有密切聯繫,作為一個學派的道家也帶有宗教的色彩。他們都是以老莊的思想為理論依據,持道家學術觀點,又參加道教,在魏晉的知識分子中相當普遍。王羲之信奉五鬥米教,晚年最為執迷。


    《官奴帖》雲: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未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來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勉己惑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其,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此帖不是書簡信禮,它記述的是孫女官奴小女玉潤遇疾和他自己的心情,文中不僅充滿了焦急和憂慮,而且含有反省自責的意味。孫女發病已有十餘天了,然而全然不知,今天她突然病情惡化,頭部又發癰疽並開始潰爛,他認為是自己平時不能克己修行,訓化上下,多犯科律條誡造成的。他感到上負於道德,下愧對先生,內疚得無話可說。有人認為《官奴帖》很可能是道家的上章,在人們遇到災病時由家人陳述自己的過失,奏上天曹以度難保安。然而事與願違,上天並未因為王羲之的虔誠上章使孫女度厄康復,最終還是命斷夭折了。


    王羲之病重時不去求醫問藥,而去求助於道教名師社子恭,恭曰:"右軍病不差,何用吾?"十餘日果卒。《真誥·闡幽微》雲:"王逸少有事係禁中,已五年,雲事已散。"1 [東晉]葛洪:《抱樸子·對俗篇》。


    2 王羲之:《十七帖》(墨跡本),湖南美術出版社1980 年版。


    3 《晉書·王羲之傳》。


    1 《中國書法全集19·王羲之王獻之二·作品考釋》。


    在土氏家族中很多人都信道教,王羲之次子凝之因篤信道教而斷送了性命。凝之"仕歷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請將佐曰:吾以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1王獻之病重時,有術人雲:"人命應終,而有生人樂代者,則死者可生。"王徽之雲:"吾才位不如弟,請以餘年代之。"道術者卻說:"代死者,以己年有餘,得以足亡者耳。今君與弟算俱盡,何代也!"2家人又請道家上章自首悔過,王獻之虔誠地作了懺侮,但沒過多久,就逝世了。這是一種巧合,從中可以看出王獻之與其胞兄的真摯的情感,以及五鬥米教對他們一家人的思想產生的至深的影響。王羲之的《蘭亭詩》許多詩句的句意,來源於老莊的玄理:"悠悠大象運"來源於《老子》四十一章"大象無形"一語;"大矣造化功"為"造化功大矣"的倒裝句,此句出於《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前識非所期"語出《老子》三十八章,世間的"前識"即所謂遠見卓識是"愚之始";"虛室是我宅來源於《莊子·人間世》的"虛室生白"一語;"相與無相與"出自《莊子·大宗師》:"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鑒明去塵垢,止則鄙吝生"語出《莊子·德充符》:"?


    二、懷向平之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