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受到如此的殊榮和禮遇,一時名聲大播。周因王羲之的關係與王家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周認為:王導有管仲遺風,王羲之有廉頗、藺相如的氣度。


    少年王羲之還深為從伯王導、族伯王敦器重。當時阮裕有重名,為王羲主薄。王敦嚐謂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當不減阮主薄。"阮裕字思曠,是一位博學多才、仗義豪爽、"兼有諸人之美"而很有作為的青年,在王敦的眼中,阮裕是一代典範。可是王羲之與其相比,卻沒有任何遜色之處,當時阮裕已是青年,羲之卻是一個少年,羲之經過一個階段的成長,在才智方麵超過阮主薄是無庸置疑的。王敦對羲之不但寵愛而且寄予厚望。阮主薄對王羲之更是推崇備至,他將王羲之、王承、王悅並列稱為"三少"。1成人,吾當授汝。羲之拜曰: 願早授之,使得成人已為暮學。曠語大綱,羲之學功日進。"1 《晉書·王羲之傳》所指"王氏三年少"為王羲之、王承、王悅三人。《世說新語·賞譽》所指王氏三少年為:右軍、安期、長豫。右軍、長豫分別是王羲之,王悅的別稱,安期是誰的別稱呢?安期同是王應的別稱、王承的表字。王應是王含的兒子。後過繼給王敦。王悅是王導的兒子,他們是同輩人,年歲相差不大。而王承根據《晉書·王湛列傳》"王承,字安期"。又說"尋去官,東渡江,??及至建鄴,為元帝鎮東府從事中郎,甚見優禮"、"承少有重譽,而推誠接物,盡弘恕之理,故眾鹹親愛焉。渡江名臣王導,衛玠、周顗,庾亮之徒,皆出其下


    四、婚姻佳話


    王羲之的妻子名璿,字子房。書法卓然獨秀,被稱為"女中筆仙"2。她熟讀經書,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她與王羲之結為夫妻,雖然是父母之命,但有一段佳話傳頌至今。


    官至太尉、為人正直的郗鑒(269-339)雖年逾半百,但家中還有一個掌上明珠、年已及升的女兒尚未出嫁,他想物色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婿,以解決女兒的婚事。在上層社會,婚姻總是帶有政治色彩,"先求族,後擇人",是都鑒選婿的最佳方案。當時王氏家族可謂是門第顯赫,人才濟濟。王導丞相子、侄有十餘人,考慮從中遴選一位,作為乘龍快婿,豈不美哉!故"使門生求女婿於導"。門生到王導家,王導請他去東廂去挑選。消息不脛而走,都知道郗家派人前來選婿,聽說那位千金小姐相貌端莊,性情溫柔,誰都想接往拋懸在頭顧上空的"彩球",與這位京城少有的窈窕淑女匹配成婚。他們一個個衣冠楚楚,謙恭有禮,溫文爾雅地在大廳等候。唯獨王羲之若無其事,袒露著肚皮,躺在床上大啖大嚼胡餅,他對選婿毫不在意,給門生極深刻的印象。門生回到主人家中向郗鑒享報:"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郗鑒慧眼識人才。"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1,從此"坦腹東床"成了女婿的美稱,"妙選東床"傳為美談。郗鑒之所以選中羲之為婿,王羲之不矯揉造作,純真直率,風神瀟灑,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品格,這自然是一個原因。但不光如此,更主要的是王羲之那時已有很好的名聲在外,他滿腹經綸,學識淵博,特別是他的書法已嶄露頭角。郗鑒在書法方麵造詣頗深,女兒及兩個兒子(郗惟、郗曇)在書法上很有成就,他平時很重名節,羲之在許多方麵符合他要求的標準,成為理想的女婿人選,是不足為怪的。


    東晉時代人的審美意識、審美標準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崇尚個性自由,特別重視人格和人的價值,講究瀟灑、傲岸、放誕的風度美,蒙以"骨鯁"著稱的名士王羲之,被選中也反映了一種時代趣尚。


    郗璿確是一位很有教養的賢淑女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郗鑒為了教育好子女晚輩含辛茹苦,關懷備至。西晉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加上天災,鄉野樹皮、草根都被吃得一幹二淨,郗鑒所在的鄉間也不例外,郗鑒是高平金鄉入(今山東金鄉),儒雅德高,平時不薄百姓,所以在那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鄉親們仍千方百計地照顧其兄於郗邁、外甥周翼。據《晉書·郗鑒傳》記載:"初,鑒值水嘉喪亂,在鄉裏甚窮餒,鄉人以鑒名德,傳共飴之。時兄子邁、外甥周翼並小,常攜之就食。"後來糧絕,菜盡,鄉親們隻好直言相告:"各自飢困,以君賢,欲共相濟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鑑於是獨往,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到了江左,郗鑒嘔心瀝血對他們進行教育,將他們一個個撫養成人。東晉時郗邁官至護軍,周翼為剡縣縣令。


    並論,他不可能與王羲之、王悅並稱為王氏三少年。《晉書·王羲之傳》之所以造成錯誤是引《世說新語·賞譽》時在"安期"是指誰的問題上張冠李戴了。綜上所述,王氏三少年是指王羲之、王悅和王應,他們不但年齡相當,而且同為琅邪王氏,而年齡比他大許多的太原王氏的王承不屬此列。2 馬宗霍《書林紀事·閨閣名媛》:"王羲之妻郗氏,鑒之女也。甚工書。兄愔與曇謂之女中筆仙。"1 《晉書·王羲之傳》。


    婚後郗璿作為一個賢妻良母,她對王羲之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書法家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她一生生了八個子女:玄之、凝之、官奴(女兒)、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不幸的是玄之、官奴先後夭折。中年喪子,"黃梅不落,青梅落",作為做父親的"祠庶子哀摧",是悲痛欲絕的。王羲之壽命不長,妻子郗璿卻享有九十多歲的高齡。


    五、經歷兩次叛亂


    王氏家族因在建立東晉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有"司馬與王共天下"之說,王氏家族日益興盛強大,握有軍政大權,這對朝廷構成威脅,皇帝很是忌恨。王氏家族的勢力成了皇帝的心患,對王導"亦漸疏外"。皇帝將劉隗、刁協視作心腹,想用他們的權勢箝抑王氏家族。


    劉隗是一個勢利人物,又精通文史,常引經據典為其所用,侵毀公卿,彈劾他人。而刁協性情剛悍,與劉狼狽為奸,兩人常密謀策劃,投皇帝所好,諂上驕下,他們做官經商大發其財,農田萬頃奴婢數千,引起許多人的不滿。劉隗、刁協專權用事在皇帝麵前疏間王氏,王敦、王導氣憤不平,曾多次上疏,皇帝由於偏聽偏信不加採納。王敦在酒後曾經吟詩:"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更加深了皇帝的戒心。王敦對劉隗曾直言不諱地數落:"邦佞諂媚,譖惑忠良,疑惑聖德,遂居權寵,撓亂天機,威福自由,有識杜口。大起事役,勞擾士庶,外托舉義,內自封植,奢僭過製","傾盡帑藏,以自資奉,賦役不均,百姓嗟怨","自從信隗以來,刑罰不中,街談巷議,皆雲如吳之將亡。聞之惶惑,精魂飛散,不覺胸臆摧破,泣血橫流。陛下當全祖宗之業,存神器之重,察臣前後所啟,奈何棄忽忠言,遂信奸佞,誰不痛心!願出臣表,諮之朝臣,介石之幾,不俟終日,令諸軍早還,不至虛擾。"1王敦與劉隗、刁協之間矛盾衝突發展到白熾化程度。永昌元年王敦再次上表,皇帝勃然大怒:"王敦憑恃寵靈,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見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親帥六軍,以誅大逆,有殺敦者,封五千戶侯。"2就在這一年,王敦於武昌舉兵想用武力消滅劉、刁之黨。王敦是王導的堂兄,發生這樣的事件,王氏家族可謂是大禍臨頭,很可能株連全族所有人員。王導脫下朝服帶領土氏子弟二十餘人(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內),日夜佇立宮門前請罪,聽候發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