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晉書·孫楚附孫綽傳》。


    二、家 世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1,小字阿菟。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市南)。生於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卒於東晉穆帝昇平五年(361 年),2享年五十九歲,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大王"。


    玉羲之出身名門望族,琅邪王姓原本出自姬姓,其家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根據記載:"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敬宗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3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為避秦亂由鹹陽遷至琅邪。從太子晉算起,到王羲之曾祖父王覽已有二十六世。4王覽和王祥是同父異母弟兄,他們有這樣一個故事,也許人們並不陌生。一年冬天寒風凜冽,大地冰封,一位青年正脫去上身的衣服,俯臥在河麵的冰上,不多時他胸下的冰凍化成一個窟窿,忽然一條鯉魚從中跳了出來,那青年用雙手捉住,興沖沖地向家奔去。因為這個青年的繼母,身患疾病,想吃鮮魚,這便是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裏的"臥冰求鯉"的故事。那位青年就是有名的孝子王祥。王祥常受繼母的打罵虐待,從不記恨在心,他與同父異母的弟弟王覽感情甚好,弟弟在母親毒打哥哥時經常以自己的身體作掩護。


    這些動人的故事在民間傳為美談。王祥受聘出任徐州別駕時,管轄沂海地帶,其間"教化大行",故而在臨沂流傳"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的歌謠。後來王祥官職很高,為大司農,晉武帝時拜太保,晉爵為公。王覽亦官至光祿大夫,他共有六個兒子,排行第四是王正,他就是王羹之的祖父。父親王曠,字世宏。西晉末年任丹陽太守,永興二年(接上頁注)"少而好兵",在讚揚他的武功時批評了他缺乏文治之才) 王賁(秦統一六國的功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附載"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王離(《史記》載:"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宗譜》說王離"字文明,封武城侯"。


    上離生二子元、威、王威為太原王氏始祖) 王元《秦末大亂,國破之後由秦都鹹陽遷居琅邪皋虞城(即今山東墨城) 王諄王淵("字光傑,仕漢至吏部侍郎")-王吉("字子陽,漢宣帝時為博士,後至諫議大夫,自即墨遷琅邪臨沂都鄉南仁裏",《漢書》卷七二有傳。)王駿(《漢書》說:"駿以孝廉為郎,左曹陳鹹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光祿勛匡衡亦舉駿有專對材,遷諫大夫,遷越內史??")王崇("字安慶,1 據浙江嵊縣《金庭王氏族譜》。


    2 王羲之生卒年學術界有多說,本書採用303 年生一說,其他說詳見本書 《有關爭論的問題》章節。3 根據《宗譜》所載:周靈王泄心公元前571 年即位,公元前545 年逝 世。其子景王貴不是靈王泄心的長子,是在周靈王廢太子晉為庶人的情況下登上 王位的。太子晉改名為王僑。王僑生一子,名敬宗,據此王敬宗為王羲之的第二 世祖。王羲之的世祖依次列如下: 王僑(原為太子晉)-王敬宗(曾為周朝司徒)-一王森。("多智略,任上卿, 封平安公")-王斌(東周中軍大夫)-王升。("以文學著名,隱居不仕")-王 昱(官任大司徒,退居後作《道義論》)-王碩("勇力過人,力能舉鼎。仕魏, 贈廣武君。")-王錯("官任上軍大夫")-王諭("仕秦為大將軍")--王息 (在秦國"官任司寇,敬陳條策,封忠烈侯")-王恢。("仕秦封侯陽君")-王 永(官任中軍大夫,後恬退,屢召不就")-王頤("善承先誌,累征不仕")一 王翦(秦代名將,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說他(轉下頁注)4 同上又字德禮,以父任為郎,歷刺史、郡守、治有能,上擢為大司徒,封平陽侯,三世並以清廉著名??"〕 王遵(字伯兒為後漢中大夫,封義鄉侯) 王書("名音,字少元,官至大將。")-王融(字巨偉,官至散騎侍郎)。王羲之二十五世祖。元配薑氏,生一子王祥。


    繼配朱氏,生一子王覽。王覽為王羲之自祖父。(305 年)十二月,右將軍陳敏反叛,攻秣陵,王曠棄官逃歸淮北。司馬睿過江稱晉王,他"首創其議"。文獻載:"大將軍(王敦)、丞相(王導)諸人在此時(王汝濤按,指公元307 年春夏之交)閉戶共為謀身之計。王曠世宏來,在戶外,諸人不容之。曠乃剔壁窺之曰:天下大亂,諸君欲何所圖謀?將欲告官,遽而納之,遂建江左之策。"在建立東晉過程中,王曠"功當不在王導之下"。1永嘉三年(公元309 年),任淮南內史的王曠奉命與劉聰在"長平之間"交戰,部下施融將軍主張利用河水以阻劉聰,王曠不但不聽,反而認為施融煥散軍心,削弱鬥誌,故而一意孤行,致使施融與另一將軍陣亡。上黨之役慘敗後,王曠情況如何,特別是在318 年司馬睿稱帝後,歷史缺乏記述,故後人有很多猜測。


    王羲之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晉書·王羲之傳》及其他史籍中均無記載。王羲之在《誓墓文》中曾說,"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按他自己所述,他有個胞兄,在他少年喪父以後全靠母兄撫育成人。晚清魯一同在撰寫《右軍年譜》時,也未指出《誓墓文》中的"兄"是何許人。王羲之叔父王彬傳中記有"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並是敦親"。王彬有兩個長兄,一是王曠,另一人是王廙,王廙子中沒有籍之,推測應為王曠之子即王羲之胞兄。王籍之在"敦平"(即公元324 年)任安城太守,王玉池根據王羲之《建安》、《靈柩垂至》、《硬安和》等帖認為"似籍之後又曾任建安太守,卒葬其地,至羲之晚年才遷會稽"。


    伯父王廙1(276-322),字世將,晉室過江之前他的書法號為獨步:"工於草、隸、飛白,祖述張(芝)、衛(瓘)遺法??其飛白誌氣極古,世將書獨為最。垂鵰鶚之翅羽,類施旗之卷舒??"2他同時也是文學家、畫家、音樂家,精通史籍、美術、音樂、雜技等。3"羲之少朗拔",幼年喪父,很受王厚的賞識與栽培,在書法和繪畫上得到王廙的悉心指導。王羲是晉元帝姨表兄,曾是晉明帝少年時代的繪畫老師,王廖逝世時,"帝猶以親故,深痛湣之。喪還京都,皇太子親臨拜柩,如家人之禮。贈侍中、驃騎將軍,諡曰康。"4王廙如此高的社會地位和與皇室的特殊關係,對王羲之的成長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王羲之族伯王敦(266-324),字處仲,小字阿黑。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事。據記載,他甚喜顛草,"初以工書得家傳之學,其筆勢雄健。"1 《太平禦覽》卷一八四引裴啟《語林》。


    1 舊說王曠為王正的長子,王廙為王正次子,推之王廙為王羲之叔父。據《王氏譜》、陳直《摹廬叢著·南北朝王謝元氏世係表》、《新唐書·宰相世係表》載王廙係王正長子,是王曠胞兄,故應是王羲之的伯父。2 [唐]張懷瓘:《書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