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朝建立以後,"常患官少才多,無地以處",從北方南渡而來的士大夫和南方原有士族的權力如何分配,成了棘手問題。權衡結果是:南方原有的上族保留其既得的利益,而南渡的士大夫也要安排其官銜職位。而這樣勢必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麵,所以朝廷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將郡縣劃小,官府增多,每個官府人員增加,特別是號稱江南富庶之區的吳郡、吳興郡、會稽郡首當其衝,吳郡有戶二萬五千,但設置了十一個縣,每具二千餘戶;吳興有戶二萬四千,設縣十個,每縣亦兩千餘戶;隻有會稽郡戶數三萬,設縣十,每具平均三千戶,這是當時很大的縣了。有的小縣甚至戶不滿三百,有的郡戶不過二千。1王羲之給謝尚的信說:"江左平日,揚州一良刺史便足統之。"2機構、郡、縣增多,人員數量也為之增長。仍以郡、縣為例:據《晉書·職官誌》:"郡國戶不滿五千者,置職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戶以上,則職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一人;萬戶以上者,職吏六十九人,散吏三十九人。郡國皆置文學椽一人。"縣一級,"戶不滿三百以下,職吏十八人,散吏四人;三百以上,職吏二十八人,散吏六人;五百以上,職吏1 《晉書·地理誌》。


    2 《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任會稽內吏時,謝安尚未出世,原作給謝安的信,應是結謝尚的,故改。四十人,散吏八人;千以上,職吏五十三人,散吏十二人;千五百以上,職吏六十八人,散吏一十八人;三千以上,職吏八十八人,散吏二十六人。"再加上五百戶以上的縣所設置的鄉級官吏,由下而上,刺史及朝廷各衙門,征、鎮、安、平諸將軍幕府,其人員數量非常龐大。這麽多的官吏,他們不是無所事事,屍位素餐;就是到處擾民,搜刮錢財。據王羲之說:"又自吾到此,從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禦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錯違背,不復可知,??主者蒞事,未嚐得十日,吏民趨走,動費萬計。"各官府之間"為法不一,牽製者眾"。


    魏晉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法",起初是"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3,後來徒有虛名,官職成為中正官的一種交易,任人唯親愈演愈烈,逐漸發展成"門閥專政"。


    由於西晉的連年戰爭,特別是西晉滅亡後,北方大批士族逃到江南,東晉政權建立後,形成了"北方大族為主,南北大族的共同專政"局麵。它的特點是重視"門資"。沒有一定的家庭、士族背景,那麽與政治舞台是無緣的,"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1正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門閥士族是歷史進程中封建等級製度的產物。門閥士族中的人並不全是昏庸、無能之輩。東晉之初,風雨飄搖,中原少數民族首領虎視眈眈,南北土族、移民與土著人矛盾重重。加之皇帝短命,弱主強藩,形勢十分複雜。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庚、桓、謝四家為建立和鞏固政權出力最多,威望也最高。他們聯合南方士族,實行集體議政方式,初定國家大事,爾後經皇帝(或代替年幼皇帝攝政的皇太後)決定,詔令實施,這實質上是君主製下士族權貴合議的國家體製。明帝大寧三年詔:"大事初定,其命惟新。其令大宰、司徒已下詣都坐參議政道,諸所因革,務盡事中。"這些都足以說明並不是所謂"政出多門"。


    東晉時期除個別高級官員專權跋扈外,一些身居高位、輔政的重要人物尚能以大局為重,為東晉政權的鞏固竭盡全力。王導在元帝時任丞相,後來又經歷了明帝、成帝,"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善處興廢"。成帝五歲時繼位,"主幼時艱",年輕的庚亮輔政,不少人為此憂心忡忡,然而庚亮"非惟風流,兼有為政之實"。1康帝時,庚亮的弟弟庚冰輔政,"既當重任,經綸時務,不舍晝夜。賓禮朝賢,升擢後進,由是朝野注心,鹹曰賢相。"2孝武初年由王坦之與謝安輔政,王坦之在政治上推崇謝安,但反對他狎妓奢華的作風。王坦之臨終時致信謝安、桓沖,沒有涉及自己的一點私事,談的都是國家大事,這些人物傳記的記載難免有些溢美之詞,但基本上是事實。


    東晉初期如何安置南遷的僑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自西晉永嘉之亂起,江北的"幽、冀、青、並、兗及徐州之淮北流入相帥過江淮",以後"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3,總計人口達一百多萬。當時東晉草創,經濟3 《宋書·恩倖傳序》。


    1 《廿二史·劄記·九品中正》。


    1 《建康實錄》卷七。


    2 《晉書·庚亮庚冰傳》。


    3 《晉書·地理誌下》。


    上根本無力救濟,如此龐大的流民隊伍,在王導主持下東晉朝廷製訂了僑寄法,設立了許多僑州、僑郡、僑縣,藉助大族力量墾荒務農,對流民免其賦役,這不但對安定人心,減少社會混亂起到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動了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長江中下遊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但人口稀少,農業技術遠不如中原地區先進。大批流民進入這一地區,為這裏的農業增添了充足的勞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農業技術和農作物品種。僑居農民"區種寂麥",他們與當地原來農民和睦相處,經濟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同時進行。隨著"京洛傾覆",門閥士族相率南渡過江,他們之中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將書法藝術等帶到江南,使晉代的文化藝術延續發展下去。


    由於較好地處理了南北士族之間和南遷僑民與上著之間的種種矛盾,所以出現了"君臣和睦"、"君臣戮力"、"上下同心"的政治局麵。這對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當然,這是就東晉初期的整體而言的,同部方麵還有許多問題。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了變化,與前期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東晉南北大族地主因為共同的利益而結合在一起,實行聯合專政的門閥政治。封建統治者對農民實行"按丁課田",強製每一個成年農民耕種一定數量的田地,並按一定的田地數量收取租賦,就是所謂的"課田"。世家大族地主們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沒有課田。當時的王氏家族經濟勢力強大,受賜鍾山田八十多頃,他們"汽山封水,保為家利"。東晉世家大族經濟的發展為東晉政治上的統治創造了物質條件,北方大族在江南為了保存既得利益不想收復失地,他們很明白"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1離開苦心經營的江南沃土、產業,冒著很大的風險北伐,去收復失去的江山,士族中很多人都不願意。對於北伐,雖然在一些北方來的將領中表現出強烈願望,並付之於行動,但結果都失敗了。這中間,除了他們個人的、客觀的原因以外,缺少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從客觀上說,這一階段由於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生產有了發展,人民生活也有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