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gào) 姬姓,文王之子 山東成武縣東南


    (xi) 古蜀中小國 在今四川邛崍


    (yǎn) 嬴姓,商之盟國 山東曲阜縣舊城東


    (lái) 薑姓 山東黃縣東南萊子城一帶


    郳(ní) 曹姓,邾侯之後 山東滕縣東


    郮(zhou) 薑姓,炎帝之後


    郭(guo) 春秋國名 山東北部某地


    郯(tán) 傳為少昊之後 山東臨沂郯城北


    (jì) 黃帝之後 北京市西南


    鄅(yu) 妘姓 山東臨沂縣北


    鄎(xi) 姬姓 河南息縣東南


    鄒(zou) 曹姓,顓頊之後 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


    (zhuān) 魯之附庸國 山東郯城縣東北


    鄘(yong) 管叔封地 河南新鄉西北


    (tán) 山東章丘西


    鄦(xu) 薑姓 河南許昌縣東


    鄫(zēng) 姒姓,夏禹之後 山東棗莊市東


    鄩(xún) 姒姓 山東濰縣西南


    鄧(dèng) 曼姓 河南鄧縣


    鄶(kuài) 妘姓,祝融之後 河南密縣東南


    周,也是邦國嗎?


    也是。隻不過,是最大也最高級的。周的國君稱“王”,因此是“王國”。而且,也隻有周君可以稱王。其他邦國的國君,或為公(如宋),或為侯(如齊),或為伯、子、男,不等。但他們可以統稱為“侯”。因為侯是“有國者”,或“封藩守疆之殊爵”,也就是在邊疆保衛天子的人,所以又叫“侯衛”。侯是很多的,所以叫“諸侯”。等到戰國,諸侯們紛紛稱王,邦國製度就解體了。


    由周王國和諸邦國組成的世界,叫“周天下”。這個天下,跟秦漢以後的大不一樣。秦漢以後,是“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一個天子,一個元首”。秦帝國和秦天下是合一的,秦天子也就是秦皇帝。這,就叫“帝國製度”。


    邦國製度則不同,是“一個天下,許多邦國,一個天子,許多元首”。天下隻有一個,即“周天下”;天子也隻有一個,即“周天王”。但在這個天下裏麵,有許多邦國,比如宋公國、齊侯國、鄭伯國、楚子國、許男國這些邦國,都有自己的元首,而且不一定同姓。


    這樣的天下,怎麽能叫“王朝”?


    也隻能叫“國家聯盟”,而且或多或少有點像大英國協。隻不過,英國不是聯邦的“宗主國”,女王也不“封建諸侯”。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包括英國與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都是平等的,是“鬆散的聯合體”。周王國與諸侯國卻不平等,是“君臣關係”。周天子則不但“封”,而且“建”。


    我們的田野


    什麽是“建”?


    建,就是“建國”。它包括三個內容:授土、授民、授爵。


    冊封儀式是隆重的。祭壇由青白紅黑黃五色土築成,象徵著東西南北中。諸侯封到哪一方,就取哪一方的土,再摻和代表中央的黃土,用白茅包裹交到諸侯手裏。這就叫“授土”,表示諸侯擁有對那片土地的使用權。


    賜給諸侯的人民則包括三部分:本族臣僚、殷商遺民,以及封地上的原住民。當然,這主要是指魯、衛、晉、燕之類。其他邦國不一定有殷商遺民,原住民則一定有的,領導班子也一定是他自己的。這就叫“授民”,表示諸侯擁有對那些人民的統治權。這也是周人的一大發明。因為像這樣土地和人民並賜,殷商卜辭中沒有記錄。由此可見,隻有周的封建,才是“真封建”。


    第三件事是指定國君,包括命名國號(比如宋、齊、魯、衛),發表訓示(比如《康誥》),賜予受封的象徵物(比如冠冕、禮器、儀仗)。這就叫“授爵”,表示諸侯相對獨立,權力合法,並擁有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世襲權。


    這三個程序意義重大。


    事實上,封邦建國必須授土、授民、授爵,表現出來的正是周人對“國家概念”的理解。盡管這個時候的邦國,還隻是初級階段的“國家”,甚至不能叫做“國家”。但從此,土地、人民和領袖,就成為我們民族的“國家三要素”。比如新中國的讚美詩《歌唱祖國》,就是第一段唱土地,第二段唱人民,第三段唱領袖。這是周製度的深遠影響。


    現實意義也很明顯。授土和授民,表示周王才是全世界土地和人民的唯一產權人和法人;授爵,則表示他是所有邦國的最高統治者。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主權和產權都是周王的,諸侯隻有財權和治權。


    但當時似乎沒人想那麽多。程序結束後,受封的諸侯個個峨冠博帶,珠光寶氣,煥然一新。他們率領部屬、族人、庶眾、臣妾,歡天喜地奔赴封區,定疆域,建社稷,封子弟,收賦稅,分田分地真忙。


    當然,最重要的是建立宗廟和社稷。宗廟祭祀列祖列宗,社稷則祭祀土地和穀神。這個祭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土有穀就有民。所以,“社稷”便成為國家政權的代名詞。由此還誕生了一種建築製度,即國都的中央是宮殿,宮殿左邊是宗廟,右邊是社稷壇,叫“左祖右社”。


    分到的土地和人民也要整合。具體方案,是人民編組,土地分塊。先把一大片土地分成均等的九塊,中間一塊是“公田”,周邊八塊是“私田”。私田由按照血緣關係重新編組的農民“包產到戶”,但八戶農民必須先耕種中間的公田,才能再耕種私田。公田的收入,用於公共事務,這就叫“井田製”。


    ◎關於井田製,歷來有爭議。有人認為確有其事,有人認為純屬想像,也有學者作出各種解釋,請參看楊寬《西周史》、許倬雲《西周史》。


    我們的田野,是這樣的嗎?


    不鑽牛角尖就是。整整齊齊規劃成井字形,周邊“封疆”,中間“阡陌”,每塊田地剛好百畝,當然並非所有地方都能做到。但“平均地權,公私兩利”,則是可能的。大夫和諸侯從公田獲利,更是可能。


    從象徵的意義講,井田製甚至也是一種“封建”。或者反過來把封建看作井田。天下之中的周王,封國之中的諸侯,就是當中那塊公田。


    但,為什麽說這種製度“本身就有維穩功能”呢?


    因為封建是一種秩序。


    封建是一種秩序


    封建製,把世界分成了三個層次。


    最高也最大的,叫“天下”。按照當時的觀念,它就是“全世界”,所以又叫“普天之下”。天下的最高領袖叫“天子”,即周王,也叫“周天王”。他是天底所有人共同的君主,叫“天下共主”。他的邦國是“王國”,他的族人是“王族”,他的家庭是“王室”,他的社稷則叫“王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03:奠基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03:奠基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