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的中段,也就是中國南北軍閥混戰的末期,那發源於東北的‘奉係’,可說是一枝獨秀了。奉係自一九二四年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一麵以二百萬日元的重賂(一說是‘奉天官銀號一百多萬小洋買來的’──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一輯第七十七頁韓玉辰文),爭取了馮玉祥對‘直係’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十月廿三日),幽禁了曹錕,摧毀了他的‘賄選政府’,由黃郛組織‘攝政內閣’,以作過渡。
同時奉軍以其重建的‘一、三聯軍’的精銳,在少帥張學良的指揮之下,突破了直軍防線,在山海關、秦皇島一帶包圍了吳佩孚的主力,繳械納降三萬餘人。吳大帥僅率殘卒數千,浮海逃遁,使‘第二次直奉戰爭’成為奉係全勝之局。
奉係羽翼下的‘段執政’
自此奉係大舉入關。主帥張作霖(時任‘東三省巡閱使’)亦於十一月初抵天津,晤馮玉祥商討善後,並決定公推前‘皖係’軍閥首領,其時退休在天津閑住的段祺瑞,暫時出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以後再另作安排。
段祺瑞這時原是個孤家寡人。但是他畢竟是做過‘北洋軍閥’的總首領。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還有其剩餘價值,足資利用。所以馮、張二人公推他作‘臨時執政’,實各具‘挾天子、令諸侯’的私心。而段氏寶刀未老,在各派公推之下,依違其間,也頗有乘機再起的一廂情願的打算。但是他也知道,論實力,馮則遠非張之對手;論歷史,他原是馮玉祥這位有名的‘倒戈將軍’第二次倒戈(民七)的受害人。所以他對張則一直是折節服從,對馮則難免陽奉陰違,虛與委蛇了。
就在這同床異夢的情勢下,段祺瑞便於十一月廿四日在北京就職。張作霖亦率奉軍千人入京觀禮。就職之後,段執政便按他自己一廂情願的安排,假戲真唱了。第一他要廢督裁兵、偃武修文,來解除各省實力派的兵權。‘廢督裁兵’原是前大總統黎元洪發明的。在中國軍閥時代,凡無兵權的當政者都主張廢督裁兵;有兵權者,則反對之。可是這一次段顯然是得到張作霖之諒解的。張乃自請撤銷他原有‘鎮威將軍’的‘將軍府’並解除‘東三省巡閱使’名義(仍‘節製東三省軍務’),改任‘東北邊防屯墾督辦’。
由於張的支持,段也發表馮玉祥為‘西北邊防屯墾督辦’,駐節蘭州。馮在曹錕政府內原為‘陸軍檢閱使’,屯重兵於京畿南苑。至是,段亦裁撤‘陸軍檢閱使’名位,促馮去西北任所就職。段亦以同樣方式電其他各省,廢督裁兵,雖收效甚微,然其後凡以北京政府名義外放之省區武官,一律稱某省‘軍務善後督辦’,雖換湯不換藥,然‘督辦’的名義在‘執政’時期,就與‘督軍’頭銜,混雜使用了。
段之另一著棋,便是他的‘善後會議’。他要網羅全國實力派,如孫文、黎元洪甚至吳佩孚等,及清流如胡適、王寵惠等百餘人,來開個全國性的‘善後會議’(頗像後來國民黨的‘國民參政會’和共產黨的‘人民政協’),然後通過這個會議,他想或可泡製出一部新的‘憲法’或‘共同綱領’一類的東西。如此,則他底‘臨時執政’或可名正言順的變成‘永久執政’或‘大總統’了。──這顯然是段執政的一廂情願的打算。他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廿四日就職,至一九二六年四月九日逃往東交民巷,一共幹了一年多的‘臨時執政’,他底如意算盤,就是這麽打的。
孫中山的‘最近主張’
再者為著他的‘善後會議’──善後會議的名單中,怎能沒有‘孫文’呢?──段祺瑞乃附和張作霖和馮玉祥的主張,聯電奉請屈居廣州的孫文大元帥北上,為和平統一,共商國是。
一九二四年秋第一個電請中山北上的原是馮玉祥。馮在幽禁曹錕之後,無以善其後。眼看他底‘首都革命’的果實就要落入張作霖、段祺瑞兩大軍閥之手,因而他就想起有盛名而無槍桿的孫中山。以馮的槍桿捧孫的牌位,豈非天作之合?加以馮那時已與赤俄的‘第三國際’早有往還。與一位‘以俄為師’的革命領袖相提攜,也是最順理成章之事。
奉張父子之邀請中山北上,也自有他們自己的主意。蓋雨亭(張作霖字)中山原為老友。他兩人的兒子學良、哲生(孫科別號)也占‘民國四大公子’的一半。交情不惡。雨亭曾以钜款濟中山之急;而中山亦在雨亭危急時,為他賣過命。真是交非泛泛。
原來在一九二二年‘直奉第一次戰爭’時,奉軍被吳佩孚打得潰不成軍。當全國都在幸災樂禍之時,空穀足音,孫中山卻在桂林通電援奉,大罵‘吳賊’。蓋此時中山正率陳炯明的‘粵軍’,打垮老‘桂係’,師次桂林,欲乘勢‘北伐’。為此中山竟與陳炯明鬧翻。弄得葉舉叛變,‘炮打總統府’,中山幾乎把老命送掉;而慶齡夫人受驚,竟至當街小產…….,孫公為之狼狽不堪。這在奉張看來,真是其誌可嘉,其情可感。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的中段,也就是中國南北軍閥混戰的末期,那發源於東北的‘奉係’,可說是一枝獨秀了。奉係自一九二四年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一麵以二百萬日元的重賂(一說是‘奉天官銀號一百多萬小洋買來的’──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一輯第七十七頁韓玉辰文),爭取了馮玉祥對‘直係’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十月廿三日),幽禁了曹錕,摧毀了他的‘賄選政府’,由黃郛組織‘攝政內閣’,以作過渡。
同時奉軍以其重建的‘一、三聯軍’的精銳,在少帥張學良的指揮之下,突破了直軍防線,在山海關、秦皇島一帶包圍了吳佩孚的主力,繳械納降三萬餘人。吳大帥僅率殘卒數千,浮海逃遁,使‘第二次直奉戰爭’成為奉係全勝之局。
奉係羽翼下的‘段執政’
自此奉係大舉入關。主帥張作霖(時任‘東三省巡閱使’)亦於十一月初抵天津,晤馮玉祥商討善後,並決定公推前‘皖係’軍閥首領,其時退休在天津閑住的段祺瑞,暫時出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以後再另作安排。
段祺瑞這時原是個孤家寡人。但是他畢竟是做過‘北洋軍閥’的總首領。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還有其剩餘價值,足資利用。所以馮、張二人公推他作‘臨時執政’,實各具‘挾天子、令諸侯’的私心。而段氏寶刀未老,在各派公推之下,依違其間,也頗有乘機再起的一廂情願的打算。但是他也知道,論實力,馮則遠非張之對手;論歷史,他原是馮玉祥這位有名的‘倒戈將軍’第二次倒戈(民七)的受害人。所以他對張則一直是折節服從,對馮則難免陽奉陰違,虛與委蛇了。
就在這同床異夢的情勢下,段祺瑞便於十一月廿四日在北京就職。張作霖亦率奉軍千人入京觀禮。就職之後,段執政便按他自己一廂情願的安排,假戲真唱了。第一他要廢督裁兵、偃武修文,來解除各省實力派的兵權。‘廢督裁兵’原是前大總統黎元洪發明的。在中國軍閥時代,凡無兵權的當政者都主張廢督裁兵;有兵權者,則反對之。可是這一次段顯然是得到張作霖之諒解的。張乃自請撤銷他原有‘鎮威將軍’的‘將軍府’並解除‘東三省巡閱使’名義(仍‘節製東三省軍務’),改任‘東北邊防屯墾督辦’。
由於張的支持,段也發表馮玉祥為‘西北邊防屯墾督辦’,駐節蘭州。馮在曹錕政府內原為‘陸軍檢閱使’,屯重兵於京畿南苑。至是,段亦裁撤‘陸軍檢閱使’名位,促馮去西北任所就職。段亦以同樣方式電其他各省,廢督裁兵,雖收效甚微,然其後凡以北京政府名義外放之省區武官,一律稱某省‘軍務善後督辦’,雖換湯不換藥,然‘督辦’的名義在‘執政’時期,就與‘督軍’頭銜,混雜使用了。
段之另一著棋,便是他的‘善後會議’。他要網羅全國實力派,如孫文、黎元洪甚至吳佩孚等,及清流如胡適、王寵惠等百餘人,來開個全國性的‘善後會議’(頗像後來國民黨的‘國民參政會’和共產黨的‘人民政協’),然後通過這個會議,他想或可泡製出一部新的‘憲法’或‘共同綱領’一類的東西。如此,則他底‘臨時執政’或可名正言順的變成‘永久執政’或‘大總統’了。──這顯然是段執政的一廂情願的打算。他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廿四日就職,至一九二六年四月九日逃往東交民巷,一共幹了一年多的‘臨時執政’,他底如意算盤,就是這麽打的。
孫中山的‘最近主張’
再者為著他的‘善後會議’──善後會議的名單中,怎能沒有‘孫文’呢?──段祺瑞乃附和張作霖和馮玉祥的主張,聯電奉請屈居廣州的孫文大元帥北上,為和平統一,共商國是。
一九二四年秋第一個電請中山北上的原是馮玉祥。馮在幽禁曹錕之後,無以善其後。眼看他底‘首都革命’的果實就要落入張作霖、段祺瑞兩大軍閥之手,因而他就想起有盛名而無槍桿的孫中山。以馮的槍桿捧孫的牌位,豈非天作之合?加以馮那時已與赤俄的‘第三國際’早有往還。與一位‘以俄為師’的革命領袖相提攜,也是最順理成章之事。
奉張父子之邀請中山北上,也自有他們自己的主意。蓋雨亭(張作霖字)中山原為老友。他兩人的兒子學良、哲生(孫科別號)也占‘民國四大公子’的一半。交情不惡。雨亭曾以钜款濟中山之急;而中山亦在雨亭危急時,為他賣過命。真是交非泛泛。
原來在一九二二年‘直奉第一次戰爭’時,奉軍被吳佩孚打得潰不成軍。當全國都在幸災樂禍之時,空穀足音,孫中山卻在桂林通電援奉,大罵‘吳賊’。蓋此時中山正率陳炯明的‘粵軍’,打垮老‘桂係’,師次桂林,欲乘勢‘北伐’。為此中山竟與陳炯明鬧翻。弄得葉舉叛變,‘炮打總統府’,中山幾乎把老命送掉;而慶齡夫人受驚,竟至當街小產…….,孫公為之狼狽不堪。這在奉張看來,真是其誌可嘉,其情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