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呢?因為我們作為轉型最後的目標,是現代化的議會政治,不是誰服從誰的製度。把它翻譯成中文也有個十八字訣,那就是:‘上下各有職守,彼此分工合作,大家依法行事。’在先進的民主法製國家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關係便是如此的,這就和中國式的‘下級服從上級……’那十八個字,在製度上完全不一樣了。可是,這一套所謂‘民主法製’,是完全與我們政治傳統相違背的洋東西。我們要把它全部學會而掌握之,非數百年不為功也。民國時代一時學不到,大家搞起議會政治來,其結果反變成既不分工、又不合作,更不依法(例詳下節)。哪能不打他個頭破血流,弄得‘民國不如大清’呢?
因此,朋友,上述的老製度、舊法統,不論是如何的封建反動和不合理,它卻是在中國一行兩千年、有效率的製度。我們既然搞不出個新製度來代替它,弄得無法無天,全國大亂,那就反不如保留這個有效率的老製度為佳了。這也就是民國初年的老百姓,抱怨‘民國不如大清’,當前大陸上某些保守的中國人,還在懷念‘毛主席時代’的道理了。
這也是‘歷史三峽’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時都要發生‘回水’最主要的原因了。這也就是民初的黎段交惡的癥結所在了。在他二人之間的政治運作,沒個製度可以遵循,維持舊中國安定的下級服從上級的‘老製度’已經不存在了;依法分工合作的‘新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他二人之間一旦發生了疙瘩,不論是大是小,不論為公為私,都無法和平解決了。把話說清了,則黎段之間的問題不得解決就沒什麽費解了。
王綱解紐,藩鎮跋扈的現代版
在拙著前卷‘袁氏當國’中,我們曾提到民國元二年間,袁世凱和國民黨之爭的問題也在此,那個原有的‘老製度’沒有了,按議會政治的規則來解決政治糾紛的‘新製度’,孫袁兩方都還不諳此道,對之置若罔聞,不願遵守,大家就搞起‘槍桿出政權’了。孫的槍桿被袁的槍桿打敗了,孫袁雙方就都要恢復秦始皇的老辦法了。孫在野,隻能口說;袁在朝,就真的搞起上述的十八字真言了。在袁氏搞帝製運動之前,他也的確的做到了,中國在表麵上也真的恢復了短期的安定,革命黨人不投降的,就隻好到股票市場去打打股票的主意,以了餘生了。
袁之糊塗是他得意忘形,要穿龍袍、做皇帝。他如有他後輩蔣介石、毛澤東一樣的聰明和機警,隻搞搞‘於右任(餘又任)、吳三連(吾三連)’,做做終身總統,朋友!袁還是個治世之能臣呢。在他的治下,古老的中國可能不需要等到江澤民、朱鎔基的出現,也就早登富強之列了。不幸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要自己來搞黃袍加身,歷史三峽,就要發生回水倒流的現象,前功盡棄,言之可嘆。
袁死黎繼,上述三句真言就一句也沒有了。下級既不服從上級,全國也不服從中央,中央也不服從一人了。這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史裏麵,便叫做‘王綱解紐’。在一個有兩千年,習慣於‘國家強於社會’的國度裏,一旦王綱解紐,便全國癱瘓,一癱到底,法紀蕩然,就變成藩鎮跋扈、軍閥橫行了。
不受國家法令管束的‘軍閥’
既然在軍閥橫行之下過日子,我們也就可以把‘軍閥’二字慢慢來下個定義了。什麽叫做‘軍閥’呢?‘軍閥’便是在王綱解紐、法紀蕩然、製度癱瘓的情況之下,政府體製中以統率軍隊為職業的人,據其部隊為私有,下級不服從上級,全體不服從中央,中央不服從一人,這種完全不受國家法令約束,或對國家法令陽奉陰違,而習於自由行動的武裝軍官,不論大小就是軍閥了。
筆者記憶中,幼年時,曾知道我鄉的農村小鎮裏,出了個諢名叫做‘魏三鬧’的‘魏督辦’,他擁有槍兵二十餘人,為一鎮之長。他在當時的政治體製中,原是一個低級的民團(美國今日叫做militia)小隊長。想不到一次軍閥混戰中,他的上級都不見了,他就變成我們這一鎮的‘督辦’了。他可以隨意征夫、抽稅以自給。我們全鎮也仰賴他防盜、防潰兵,而與以由衷的擁護。後來政治秩序恢復了,新建的地方政權,動搖不定,對他既不敢、也不願強加管束。因此他這個督辦,仍然是我行我素,做其頗有生殺之權的小土皇帝。這就是筆者幼年所親見的一個軍閥細胞了。
從這些小細胞開始,大到一縣、一省,最大的軍閥像張勳、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可以擁兵數十萬,據地數省,做其督軍、省長、護軍使、巡按使,甚至把持中央政府,做其大元帥、大總統。那些沒有地皮可據的遊離軍閥,像孫殿英、馮玉祥,或由孫中山所招攬的一些失去地盤的滇軍、桂軍、川軍、湘軍,則四處就食,隨意倒戈,但他們既不服從上級,也不服從中央,更不受法令約束,而自得其樂,則本性不改也。
這種大至曹錕,小至魏三鬧的,大小不同類型的軍閥,據當時研究軍閥有成績的專著,和筆者個人的計算,在十二年之內(一九一六─一九二八),大致在三千人左右,他們所統率的槍兵,總共不下百餘萬。可憐的中國,就在他們這三千多個大小軍閥的混戰之下,而沒有亡國滅種,也真是個奇蹟。(參見‘孤軍雜誌’,和文公直著「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以及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第一冊,頁一─一六六。)
因此,朋友,上述的老製度、舊法統,不論是如何的封建反動和不合理,它卻是在中國一行兩千年、有效率的製度。我們既然搞不出個新製度來代替它,弄得無法無天,全國大亂,那就反不如保留這個有效率的老製度為佳了。這也就是民國初年的老百姓,抱怨‘民國不如大清’,當前大陸上某些保守的中國人,還在懷念‘毛主席時代’的道理了。
這也是‘歷史三峽’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時都要發生‘回水’最主要的原因了。這也就是民初的黎段交惡的癥結所在了。在他二人之間的政治運作,沒個製度可以遵循,維持舊中國安定的下級服從上級的‘老製度’已經不存在了;依法分工合作的‘新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他二人之間一旦發生了疙瘩,不論是大是小,不論為公為私,都無法和平解決了。把話說清了,則黎段之間的問題不得解決就沒什麽費解了。
王綱解紐,藩鎮跋扈的現代版
在拙著前卷‘袁氏當國’中,我們曾提到民國元二年間,袁世凱和國民黨之爭的問題也在此,那個原有的‘老製度’沒有了,按議會政治的規則來解決政治糾紛的‘新製度’,孫袁兩方都還不諳此道,對之置若罔聞,不願遵守,大家就搞起‘槍桿出政權’了。孫的槍桿被袁的槍桿打敗了,孫袁雙方就都要恢復秦始皇的老辦法了。孫在野,隻能口說;袁在朝,就真的搞起上述的十八字真言了。在袁氏搞帝製運動之前,他也的確的做到了,中國在表麵上也真的恢復了短期的安定,革命黨人不投降的,就隻好到股票市場去打打股票的主意,以了餘生了。
袁之糊塗是他得意忘形,要穿龍袍、做皇帝。他如有他後輩蔣介石、毛澤東一樣的聰明和機警,隻搞搞‘於右任(餘又任)、吳三連(吾三連)’,做做終身總統,朋友!袁還是個治世之能臣呢。在他的治下,古老的中國可能不需要等到江澤民、朱鎔基的出現,也就早登富強之列了。不幸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要自己來搞黃袍加身,歷史三峽,就要發生回水倒流的現象,前功盡棄,言之可嘆。
袁死黎繼,上述三句真言就一句也沒有了。下級既不服從上級,全國也不服從中央,中央也不服從一人了。這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史裏麵,便叫做‘王綱解紐’。在一個有兩千年,習慣於‘國家強於社會’的國度裏,一旦王綱解紐,便全國癱瘓,一癱到底,法紀蕩然,就變成藩鎮跋扈、軍閥橫行了。
不受國家法令管束的‘軍閥’
既然在軍閥橫行之下過日子,我們也就可以把‘軍閥’二字慢慢來下個定義了。什麽叫做‘軍閥’呢?‘軍閥’便是在王綱解紐、法紀蕩然、製度癱瘓的情況之下,政府體製中以統率軍隊為職業的人,據其部隊為私有,下級不服從上級,全體不服從中央,中央不服從一人,這種完全不受國家法令約束,或對國家法令陽奉陰違,而習於自由行動的武裝軍官,不論大小就是軍閥了。
筆者記憶中,幼年時,曾知道我鄉的農村小鎮裏,出了個諢名叫做‘魏三鬧’的‘魏督辦’,他擁有槍兵二十餘人,為一鎮之長。他在當時的政治體製中,原是一個低級的民團(美國今日叫做militia)小隊長。想不到一次軍閥混戰中,他的上級都不見了,他就變成我們這一鎮的‘督辦’了。他可以隨意征夫、抽稅以自給。我們全鎮也仰賴他防盜、防潰兵,而與以由衷的擁護。後來政治秩序恢復了,新建的地方政權,動搖不定,對他既不敢、也不願強加管束。因此他這個督辦,仍然是我行我素,做其頗有生殺之權的小土皇帝。這就是筆者幼年所親見的一個軍閥細胞了。
從這些小細胞開始,大到一縣、一省,最大的軍閥像張勳、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可以擁兵數十萬,據地數省,做其督軍、省長、護軍使、巡按使,甚至把持中央政府,做其大元帥、大總統。那些沒有地皮可據的遊離軍閥,像孫殿英、馮玉祥,或由孫中山所招攬的一些失去地盤的滇軍、桂軍、川軍、湘軍,則四處就食,隨意倒戈,但他們既不服從上級,也不服從中央,更不受法令約束,而自得其樂,則本性不改也。
這種大至曹錕,小至魏三鬧的,大小不同類型的軍閥,據當時研究軍閥有成績的專著,和筆者個人的計算,在十二年之內(一九一六─一九二八),大致在三千人左右,他們所統率的槍兵,總共不下百餘萬。可憐的中國,就在他們這三千多個大小軍閥的混戰之下,而沒有亡國滅種,也真是個奇蹟。(參見‘孤軍雜誌’,和文公直著「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以及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第一冊,頁一─一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