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比孫中山大一歲,比蔣介石大二十二歲;比毛澤東大二十八歲。在段的當權時代,人多尊稱之為‘段合肥’。亦如清末李鴻章之被稱為李合肥也。合肥市現在是安徽省會所在地。但是在清末民初,它隻是個大縣,可能也是中國最大,或次大的一個縣,其區域除包括今日的合肥市之外,還包括今日的肥東、肥西,和長豐三個縣。
合肥也是清末內戰時,李鴻章所統率的‘淮軍’的老家。鄉人好武,淮軍的士兵和高級將領,泰半是合肥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便是個農民出身的,最後官至記名總兵(師長銜)的淮軍戰將。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也還是個農民,可是當段祺瑞出生時,段家已成為官宦之家,他就是個小衙內了。在家鄉啟蒙讀書之後,年方七歲,就被當時駐防江蘇宿遷的祖父段統領,接往宿遷上學。在祖父的期望和督導之下,祺瑞又認真的讀了八年的私塾。使他對儒家的典籍,打下個很紮實的根基。段後來可寫出很可一讀的舊體詩文。其後在民國政壇上,像曹錕、張作霖、馮玉祥、張宗昌等人,都無法和他相比了。
可是,段祺瑞十五歲時,祖父突然病死,不久他更是父母雙亡。因此他底幸福的童年,也就一去不復返了。在太平軍和撚軍亂後,準軍的薪餉是極其微薄的,段氏家無恆產,而有寡婦孤兒,嗷嗷待哺,青少年的段祺瑞,要養家和自給,他隻有回營當兵,這也是對一個有誌青年的磨鍊吧。
當段氏年已雙十,在舊製淮軍裏,正是四顧茫茫之時,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改革軍製,在外國顧問戈登和漢納根等洋將的設計之下,忽然於一八八四年在天津創辦了一所西式的‘北洋武備學堂’(亦名‘天津武備學堂’),在舊製的淮軍中招考,有教育文化的青年士兵,為軍校學員。這是近代中國,軍製轉型期中的第一所現代化的陸軍軍官學校,段祺瑞報名參加考試,竟以第一名的榮銜,考進了這所陸軍官校。這時正是所謂‘同治中興’的高潮期。這所現代化的中國軍校,辦得十分認真。三年的基本軍事教育,把一些像段祺瑞那樣的有誌青年,教育成一批紮紮實實的現代軍人。
軍校畢業之後,經過一番實習,段祺瑞又於一八八八年被遴選前往德國留學,入德國軍校深造。其後再被派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克魯伯’(krupp)兵工廠見習,學習使用和維修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所以當段氏二十五歲,從德國學成歸國時,他就成為當時落後的中國鳳毛麟角的、也是史所未有的現代化青年軍人了。
這一計德式的軍事教育,對段祺瑞後來的為人、從政、練兵、帶兵,都太重要了。第一是在心理上,他一生崇德。據說他以後偶爾生病,要服食西藥時,他首先要問明,是否是‘德國製造’?連小小的阿士匹靈,他都堅持非德製不服雲。近現代中國崇德的最高領導人,非段一人也。後來的蔣介石、毛澤東都害有崇德癖。蔣氏當政後,他治軍組黨,都以德意誌為理想模式。毛澤東也最看重普魯士,並且說過:‘如果中國是德意誌,湖南就是普魯士。’德國人的好處是苦幹、誠實、愛國、重規矩、守紀律、做事有效率,歐洲大陸,無與倫比者。但是任何民族,有其長必有其短。德國人為人處世,過社會生活,往往也就獨斷專行,對‘絕對主義’(aboslutism),有其偏好。朋友,我們的‘老蔣總總’和‘毛故主席’,都是如此呢。成也由它,敗也由它。我們的‘段老執政’,也是如此也。沒啥稀奇吧,此是後話。
可是在段氏從德國回國之時,卻懷才不遇,被冷落了好一段時間,始學有所用。何以如此呢?我們還得回頭翻翻‘導論篇’,簡單的說個所以然。
陸軍轉型,晚於海軍
筆者在拙作前篇‘晚清七十年’裏,曾不厭其詳的討論過我國海軍現代化轉型的故事。因為‘堅船利炮’,原是林則徐時代搞‘師夷之長技以製度夷’的第一個目標,(也可說是近現代中國搞‘四化’的嚆矢吧。)到‘同治中興’時代,中興名臣,尤其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曾停辦舊有的‘水師’,而集中全力去發展現代化的新海軍。在導論篇裏,筆者曾一再提到,他們以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居然從無到有的,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強大的一支現代海軍(其實力竟然超過當時英國的‘遠東艦隊’)。不幸的是,這朵鮮花,卻插在狗屎裏。那個顢頇、腐敗、落伍、無能的滿清大朝廷,卻不能與這個一枝獨秀的新海軍相配合,結果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使數十年搞堅船利炮的洋務(也就是四化工作),前功盡棄。
在光緒初年,李鴻章對陸軍現代化,也並沒有忽視呢。上節所敘述的,段祺瑞受教‘北洋武備學堂’,便是近現代中國陸軍轉型的開始。隻是它略晚於海軍罷了。其原因,第一是,當時中國人所最羨慕的原是洋人橫行世界的‘鐵甲’。對陸軍他們倒還有若幹自信,不急於改革。第二便是,驕傲而又有實戰經驗的湘淮兩軍的將領,既藐視,又嫉妒新陸軍的建設。這一強大的內在阻力,縱是李鴻章也不易克服,所以陸軍的轉型運動,就略晚於海軍了。
合肥也是清末內戰時,李鴻章所統率的‘淮軍’的老家。鄉人好武,淮軍的士兵和高級將領,泰半是合肥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便是個農民出身的,最後官至記名總兵(師長銜)的淮軍戰將。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也還是個農民,可是當段祺瑞出生時,段家已成為官宦之家,他就是個小衙內了。在家鄉啟蒙讀書之後,年方七歲,就被當時駐防江蘇宿遷的祖父段統領,接往宿遷上學。在祖父的期望和督導之下,祺瑞又認真的讀了八年的私塾。使他對儒家的典籍,打下個很紮實的根基。段後來可寫出很可一讀的舊體詩文。其後在民國政壇上,像曹錕、張作霖、馮玉祥、張宗昌等人,都無法和他相比了。
可是,段祺瑞十五歲時,祖父突然病死,不久他更是父母雙亡。因此他底幸福的童年,也就一去不復返了。在太平軍和撚軍亂後,準軍的薪餉是極其微薄的,段氏家無恆產,而有寡婦孤兒,嗷嗷待哺,青少年的段祺瑞,要養家和自給,他隻有回營當兵,這也是對一個有誌青年的磨鍊吧。
當段氏年已雙十,在舊製淮軍裏,正是四顧茫茫之時,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改革軍製,在外國顧問戈登和漢納根等洋將的設計之下,忽然於一八八四年在天津創辦了一所西式的‘北洋武備學堂’(亦名‘天津武備學堂’),在舊製的淮軍中招考,有教育文化的青年士兵,為軍校學員。這是近代中國,軍製轉型期中的第一所現代化的陸軍軍官學校,段祺瑞報名參加考試,竟以第一名的榮銜,考進了這所陸軍官校。這時正是所謂‘同治中興’的高潮期。這所現代化的中國軍校,辦得十分認真。三年的基本軍事教育,把一些像段祺瑞那樣的有誌青年,教育成一批紮紮實實的現代軍人。
軍校畢業之後,經過一番實習,段祺瑞又於一八八八年被遴選前往德國留學,入德國軍校深造。其後再被派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克魯伯’(krupp)兵工廠見習,學習使用和維修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所以當段氏二十五歲,從德國學成歸國時,他就成為當時落後的中國鳳毛麟角的、也是史所未有的現代化青年軍人了。
這一計德式的軍事教育,對段祺瑞後來的為人、從政、練兵、帶兵,都太重要了。第一是在心理上,他一生崇德。據說他以後偶爾生病,要服食西藥時,他首先要問明,是否是‘德國製造’?連小小的阿士匹靈,他都堅持非德製不服雲。近現代中國崇德的最高領導人,非段一人也。後來的蔣介石、毛澤東都害有崇德癖。蔣氏當政後,他治軍組黨,都以德意誌為理想模式。毛澤東也最看重普魯士,並且說過:‘如果中國是德意誌,湖南就是普魯士。’德國人的好處是苦幹、誠實、愛國、重規矩、守紀律、做事有效率,歐洲大陸,無與倫比者。但是任何民族,有其長必有其短。德國人為人處世,過社會生活,往往也就獨斷專行,對‘絕對主義’(aboslutism),有其偏好。朋友,我們的‘老蔣總總’和‘毛故主席’,都是如此呢。成也由它,敗也由它。我們的‘段老執政’,也是如此也。沒啥稀奇吧,此是後話。
可是在段氏從德國回國之時,卻懷才不遇,被冷落了好一段時間,始學有所用。何以如此呢?我們還得回頭翻翻‘導論篇’,簡單的說個所以然。
陸軍轉型,晚於海軍
筆者在拙作前篇‘晚清七十年’裏,曾不厭其詳的討論過我國海軍現代化轉型的故事。因為‘堅船利炮’,原是林則徐時代搞‘師夷之長技以製度夷’的第一個目標,(也可說是近現代中國搞‘四化’的嚆矢吧。)到‘同治中興’時代,中興名臣,尤其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曾停辦舊有的‘水師’,而集中全力去發展現代化的新海軍。在導論篇裏,筆者曾一再提到,他們以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居然從無到有的,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強大的一支現代海軍(其實力竟然超過當時英國的‘遠東艦隊’)。不幸的是,這朵鮮花,卻插在狗屎裏。那個顢頇、腐敗、落伍、無能的滿清大朝廷,卻不能與這個一枝獨秀的新海軍相配合,結果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使數十年搞堅船利炮的洋務(也就是四化工作),前功盡棄。
在光緒初年,李鴻章對陸軍現代化,也並沒有忽視呢。上節所敘述的,段祺瑞受教‘北洋武備學堂’,便是近現代中國陸軍轉型的開始。隻是它略晚於海軍罷了。其原因,第一是,當時中國人所最羨慕的原是洋人橫行世界的‘鐵甲’。對陸軍他們倒還有若幹自信,不急於改革。第二便是,驕傲而又有實戰經驗的湘淮兩軍的將領,既藐視,又嫉妒新陸軍的建設。這一強大的內在阻力,縱是李鴻章也不易克服,所以陸軍的轉型運動,就略晚於海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