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段祺瑞一夥,從德國學成歸國時,一時卻苦於有誌難伸。因為大清帝國雖有此現代化的陸軍人才,而無此現代化的陸軍軍製。有新式訓練的回國留學生,就隻好在舊製軍隊的‘隨營學堂’裏,去做做學非所用的低級教官了。這一尷尬,不但是段祺瑞的遭遇,連晚一輩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都還有說不盡的類似經驗呢。(見拙作‘李宗仁回憶錄’,第二、三編)這也就是筆者近數十年來,曲不離口底‘轉型論’的重點所在了。從舊製轉新製,其過程是長期的,也是十分艱難困苦的。孫中山所謂‘破壞難於建設’是也。不破不立,可是‘破’往往就更難於‘立’了。
從新建陸軍師長到六鎮副帥
想不到清末陸軍轉型的難題,最後卻被日本人,給一下解決了。中國舊式陸軍在甲午一役,被日本人摧枯拉朽的擊敗之後,中國軍製的轉型問題,就再也沒有反對了。因此,‘新建陸軍’也就隨之呱呱墜地。
在導論篇中,我們已詳細交代過,甲午敗後,清廷在德籍洋員漢納根策劃之下,乃決定練‘新軍’十萬人來重建國防。當袁世凱受命至小站(一八九五)出任此艱钜時,他就要尋覓現有的陸軍專才,來幫助建設新軍。這樣,那批從德國歸來的陸軍留學生,就被袁世凱一網全收,進入小站,作其基本的幹部了。其中佼佼不群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漸漸地也就變成袁世凱‘新建陸軍’的三大支柱,所謂‘北洋三傑’的龍、虎、狗了。
迨庚子拳亂之後,袁世凱當上了北洋大臣,做了宰相,他乃把他原有的新建陸軍擴大為北洋六鎮(六師),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不用說段祺瑞、馮國璋等都分別晉升為六鎮的統製(師長)。袁世凱因預防他這些部將逐漸形成他們自己的係統,他乃不時將各鎮統製互調,庶幾‘將不專兵’(這是中國防製藩鎮的老辦法,其後蔣介石、毛澤東,都曾一致奉行無訛,到時再細說)。如此則各將領就不會有他們自己的班底了。誰知這隻是袁氏一廂情願的想法。對段祺瑞的個人需要,卻是個歪打正著呢。
段祺瑞原來隻是第三鎮的統製嘛。隻因袁對他不放心,迨他把第三鎮弄得駕輕就熟之時,袁乃改調他出長第四鎮,接著又改調第六鎮。結果呢,袁的六鎮之中就有一半是經過他直接掌握的部下了。從此段就變成袁世凱一人之下的中國現代化底國防軍的第二號司令官,和實際上的副統帥了。因此,在光緒和西後同時病死之後(一九○八),攝政王載灃,公報私仇,把袁氏‘開缺回籍’的三年之中,當時能以個人在職的威信,來繼續掌握北洋六鎮,而暗中卻聽命於袁的,幾乎就隻有段某一人了。
袁氏當國時的段祺瑞
‘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和‘二次革命’(一九一三),更使段的聲勢,再上層樓。第一,他是袁氏的一張王牌,也是能隨時替袁世凱背黑鍋的一張黑臉。辛亥武昌之役,段以封疆大吏湖廣總督的身分,坐鎮漢口,替袁氏養寇自重。這個舉足輕重的位置,對段也是個政治資本的累積。其後南北和議粗成,在袁氏示意之下,由段領銜的一紙對清帝勸退的通電,竟使段氏搖身一變,成為譽滿全國的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之一,實在也是一樁意外的政治收穫。
‘二次革命’的戰役,在革命黨史上說,雖是袁世凱的‘反革命’行為,但在當時的輿論中,和後世的史著裏,亦未始不可說是中央政府在實行‘削藩’,以完成全國行政權的統一。這一削藩工作,三千年中華通史中,歷朝皆有,其後國共兩政權,也從無例外。當時連蔡鍔將軍在內的諸多革命元勛,對革命黨人之武裝割據,亦不以為然。但是不論正反兩麵的評價如何,段祺瑞的軍權日盛,卻成為二次革命的動亂中少有的受益人。
其後由於段馮二將在民初政壇上,日益坐大,袁世凱所一手締造的北洋係軍事將領,難免對馮段二人各有依違。因此縱在袁世凱的有生之年,他段馮二將已逐漸形成了派係。為對兩位肱股有所約束,袁世凱曾有意扶植當時聲望甚隆的蔡鍔為第三勢力,來加以牽製。無奈這時段馮兩派已樹大根深,蔡鍔一時無法插足來另起爐灶。再者袁的整軍計劃,卻也被他自己的帝製運動徹底的破壞了。一但帝製禍起,蔡鍔潛逃返滇,組織護國軍討袁,馮段二人將再窩裏一反,洪憲皇帝,未及‘登基’,就已被宣布死刑了。
四個堅持,兩個凡是,皆為必需
我們在‘袁氏當國’的專篇裏,曾提到袁世凱搞帝製時,段祺瑞竟以中華民國開國元勛的身分自許,而加以消極抵製。迨袁氏自知大勢已去,取銷帝製時,他也認為隻有段祺瑞才能收拾殘局,段祺瑞乃在袁世凱死前數周,奉命出任國務卿,旋復名為國務總理,就是全中華民國的副統帥了。詳見袁氏當國前篇,此處就不再細述了。
本來在袁氏晚年倒行逆施之時,段某對袁的忠藎之忱,可說是已洗刷迨盡。但是袁氏一旦死亡(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六月六日),段祺瑞立刻又變成‘先大總統袁公’第一號的忠臣孝子了。他對袁氏的飾終之典,不用說是儕於帝王,他對袁氏生前的政法遺規,顯然也是個大大的‘凡是派’。這可能,第一是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使然,人死病斷根,眷戀數十年從屬舊誼,亡者為大,過去的宿怨,自然一筆勾銷。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第二,政治上的必需。試看民國通史裏,袁大總統之‘優待先朝’;蔣委員長之崇奉中山;華國鋒之搞‘凡是’,鄧小平之要‘堅持’,江澤民之‘繼承’一二兩代。都是政治上之必需,理至明也。搞極權政治要數典忘祖,就是政治自殺了。明乎此,我們就對段祺瑞繼續崇袁的政治行為,不會大驚小怪了。真是,袁猶可崇,何況毛乎?
從新建陸軍師長到六鎮副帥
想不到清末陸軍轉型的難題,最後卻被日本人,給一下解決了。中國舊式陸軍在甲午一役,被日本人摧枯拉朽的擊敗之後,中國軍製的轉型問題,就再也沒有反對了。因此,‘新建陸軍’也就隨之呱呱墜地。
在導論篇中,我們已詳細交代過,甲午敗後,清廷在德籍洋員漢納根策劃之下,乃決定練‘新軍’十萬人來重建國防。當袁世凱受命至小站(一八九五)出任此艱钜時,他就要尋覓現有的陸軍專才,來幫助建設新軍。這樣,那批從德國歸來的陸軍留學生,就被袁世凱一網全收,進入小站,作其基本的幹部了。其中佼佼不群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漸漸地也就變成袁世凱‘新建陸軍’的三大支柱,所謂‘北洋三傑’的龍、虎、狗了。
迨庚子拳亂之後,袁世凱當上了北洋大臣,做了宰相,他乃把他原有的新建陸軍擴大為北洋六鎮(六師),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不用說段祺瑞、馮國璋等都分別晉升為六鎮的統製(師長)。袁世凱因預防他這些部將逐漸形成他們自己的係統,他乃不時將各鎮統製互調,庶幾‘將不專兵’(這是中國防製藩鎮的老辦法,其後蔣介石、毛澤東,都曾一致奉行無訛,到時再細說)。如此則各將領就不會有他們自己的班底了。誰知這隻是袁氏一廂情願的想法。對段祺瑞的個人需要,卻是個歪打正著呢。
段祺瑞原來隻是第三鎮的統製嘛。隻因袁對他不放心,迨他把第三鎮弄得駕輕就熟之時,袁乃改調他出長第四鎮,接著又改調第六鎮。結果呢,袁的六鎮之中就有一半是經過他直接掌握的部下了。從此段就變成袁世凱一人之下的中國現代化底國防軍的第二號司令官,和實際上的副統帥了。因此,在光緒和西後同時病死之後(一九○八),攝政王載灃,公報私仇,把袁氏‘開缺回籍’的三年之中,當時能以個人在職的威信,來繼續掌握北洋六鎮,而暗中卻聽命於袁的,幾乎就隻有段某一人了。
袁氏當國時的段祺瑞
‘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和‘二次革命’(一九一三),更使段的聲勢,再上層樓。第一,他是袁氏的一張王牌,也是能隨時替袁世凱背黑鍋的一張黑臉。辛亥武昌之役,段以封疆大吏湖廣總督的身分,坐鎮漢口,替袁氏養寇自重。這個舉足輕重的位置,對段也是個政治資本的累積。其後南北和議粗成,在袁氏示意之下,由段領銜的一紙對清帝勸退的通電,竟使段氏搖身一變,成為譽滿全國的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之一,實在也是一樁意外的政治收穫。
‘二次革命’的戰役,在革命黨史上說,雖是袁世凱的‘反革命’行為,但在當時的輿論中,和後世的史著裏,亦未始不可說是中央政府在實行‘削藩’,以完成全國行政權的統一。這一削藩工作,三千年中華通史中,歷朝皆有,其後國共兩政權,也從無例外。當時連蔡鍔將軍在內的諸多革命元勛,對革命黨人之武裝割據,亦不以為然。但是不論正反兩麵的評價如何,段祺瑞的軍權日盛,卻成為二次革命的動亂中少有的受益人。
其後由於段馮二將在民初政壇上,日益坐大,袁世凱所一手締造的北洋係軍事將領,難免對馮段二人各有依違。因此縱在袁世凱的有生之年,他段馮二將已逐漸形成了派係。為對兩位肱股有所約束,袁世凱曾有意扶植當時聲望甚隆的蔡鍔為第三勢力,來加以牽製。無奈這時段馮兩派已樹大根深,蔡鍔一時無法插足來另起爐灶。再者袁的整軍計劃,卻也被他自己的帝製運動徹底的破壞了。一但帝製禍起,蔡鍔潛逃返滇,組織護國軍討袁,馮段二人將再窩裏一反,洪憲皇帝,未及‘登基’,就已被宣布死刑了。
四個堅持,兩個凡是,皆為必需
我們在‘袁氏當國’的專篇裏,曾提到袁世凱搞帝製時,段祺瑞竟以中華民國開國元勛的身分自許,而加以消極抵製。迨袁氏自知大勢已去,取銷帝製時,他也認為隻有段祺瑞才能收拾殘局,段祺瑞乃在袁世凱死前數周,奉命出任國務卿,旋復名為國務總理,就是全中華民國的副統帥了。詳見袁氏當國前篇,此處就不再細述了。
本來在袁氏晚年倒行逆施之時,段某對袁的忠藎之忱,可說是已洗刷迨盡。但是袁氏一旦死亡(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六月六日),段祺瑞立刻又變成‘先大總統袁公’第一號的忠臣孝子了。他對袁氏的飾終之典,不用說是儕於帝王,他對袁氏生前的政法遺規,顯然也是個大大的‘凡是派’。這可能,第一是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使然,人死病斷根,眷戀數十年從屬舊誼,亡者為大,過去的宿怨,自然一筆勾銷。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第二,政治上的必需。試看民國通史裏,袁大總統之‘優待先朝’;蔣委員長之崇奉中山;華國鋒之搞‘凡是’,鄧小平之要‘堅持’,江澤民之‘繼承’一二兩代。都是政治上之必需,理至明也。搞極權政治要數典忘祖,就是政治自殺了。明乎此,我們就對段祺瑞繼續崇袁的政治行為,不會大驚小怪了。真是,袁猶可崇,何況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