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由共和復辟帝製
古教授為此曾舉出個英國歷史上的實例:搞廢除帝製、建立民國,英國佬實在是天下第一。遠在十七世紀中葉,英國就發生過一次‘辛亥革命’。那位領導武裝鬥爭的英國黎元洪,名字叫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1599─1658)。克倫威爾的革命軍不但一舉把英王查理一世‘廢’掉了。他們還把他皇上拖出加以公審、定罪,然後砍頭。砍掉國王腦袋之後,他們就建立大英共和國,並公舉克倫威爾做大英共和國的總統,那時的正式名稱叫做‘監國’( protector )。克倫威爾在大英共和國裏當了九年總統(一六四九──一六五八),年老多病要死了,卻沒個接班人。克老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選的總統。總統死了,如何接班,歷史上卻找不到例子。克監國因而想向蔣老總統或金日成大統領學習,來扶植自己的兒子力次爾( ri插rd cromwell, 1626─1712,譯名用民初原譯)做繼任小總統,誰知力次爾做不了蔣經國,大英共和國也不是台灣,小克阿鬥還未上位便被轟下來了。但是偉大的英國不能一日無主呀。國會內的老議員們,認為共和不合大英國情,還是‘復辟’的好。國會提議,全國同聲說好,他們乃把廢太子找回來做英王查理二世( king 插rles2, 1630─1659─1685)。大英共和國,也就再度變成大英帝國了,以迄於今。目前這位黛安娜的前夫,如能進德修業,不久他可能又要做‘英王查理’了。帝製的英國那裏就不如共和的墨西哥呢?所以古教授說,帝製共和原是半斤八兩,沒啥軒輊,各有所適罷了。按目前中國的教育、文化,和政治、社會各種條件,應該以君主立憲為宜。若行共和政體,則應加重行政部門的權力。立法部門應以像現代前期英國的一院製,和限製代表製(limited representation)為宜,因為中國目前尚無進行普選的條件也。國會議員應由可選代表的少數‘儒士’和商界團體中選舉之。
以上是筆者在細讀古著各篇之後,深覺古氏亦有其語重心長之處,不可以人廢言,因而鬥膽為之縮寫個節略( abstract ),以就正於嚴肅的讀者。古氏之缺點是他以一個單純的西方政治學者,從純學理的角度對東方政製大膽發言。古氏對中國近代政治史,毫無所窺。他不知道,民國之所以能順利建立,實在是中國試行君主立憲(戊戌變法)而徹底失敗的結果。如今改道試行共和,也隻是困難重重,並沒有徹底失敗。此時要舍‘辛亥’,而返‘戊戌’,豈非庸人自擾?
縱使如此,讀者朋友們,我們今日如試一回看過去八十年的世界各國,尤其是我們自己的貴國,在袁、孫、蔣、毛、鄧、江諸大民族英雄領導之下,政治發展的史實,我們也不能不拍案驚奇,這位美國的古老頭,實在也是個能寫‘推背圖’的預言家呢。所以筆者說他這篇文章,本身並無大疵,隻是他寫在那個微妙時代,就會被帝製派利用和曲解罷了。楊度在職業道德上有虧的地方,便是他為著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故意曲解古氏之文。古德諾分明說的是,共和帝製各有所適,到楊度筆下就被絕對化而變成‘共和不如帝製’了。這是楊度這個政客下流的地方。
不過古氏對袁總統作上述分析時,他也保留個但書:那就是這個反轉型(從個人獨裁,立正向後轉,再來搞帝王專製)必須:(一)要全民認可,不得稍有反對的動亂出現;(二)列強,尤其是日本,對中國的反轉型沒異議;(三)要落實真正君主立憲的具體計畫。三者缺一不可也。至於這三點,中國是否做得到,則非他這個老外之所知矣。換言之,解決中國問題,還得靠中國人自己去自求多福也。他隻是講一點海闊天空的政治理論罷了。
‘籌安會’是個什麽東西?
古氏之言雖是一篇理論性的空話,可是早已蓄勢待發的楊度等帝製派政客們,卻撿到雞毛當令箭,就乘勢拉開幃幕,正式搞起公開的帝製運動來了。那個全部負責推動帝製運動的‘籌安會’表麵上是一九一五年八月十四日,由楊度等六個文人發起組織的,事實是其來有自。上篇曾提過,袁世凱在改變民國官製時,司馬眧之心,固已路人皆見。而楊度等帝製派人物動念之時,似亦不在袁氏之後。袁氏之行為,甚或即出諸楊度等政客之策畫也。
根據史料推測,我們大致可說,袁楊的勾結或在二次革命期中也。其後縱在對日二十一條交涉最緊張的高潮期,他們也沒有停止活動。楊撰‘君憲救國論’就是在一九一五年四月中旬執筆的,此篇顯然是出於帝製派之集體策動,甚或出於袁之授意,時在古德諾的‘共和與君主論’出現的三個月之前也(古文撰於七月底)。袁氏批閱楊文之後,大為欣賞,乃援筆親書‘曠代逸才’的條幅並製成金匾以寵之。那時中國的崇洋的風氣極重,他二人可能自覺楊度的學術分量不夠,近地胡椒不辣,美國和尚好念經,古德諾又自視甚高而不知牌底,才決定利用古德諾。君子可以欺以其方。古氏在袁總統禮賢下士的恭請之下,天真的( naively )大掉其書袋,就上當了。本是象牙塔中人,要不甘寂寞下海從政,可不慎哉?其實當時替帝製派捧場的‘遠地和尚’,不隻古德諾一人也。那位日本政治顧問有賀長雄的作風就更是肉麻了。他不但甘願作袁氏的蘇秦、張儀,到日本去替帝製派活動,他甚至對袁皇上自稱‘外臣’呢。(見一九五四年台灣版,‘袁世凱竊國記’,頁二三八)
古教授為此曾舉出個英國歷史上的實例:搞廢除帝製、建立民國,英國佬實在是天下第一。遠在十七世紀中葉,英國就發生過一次‘辛亥革命’。那位領導武裝鬥爭的英國黎元洪,名字叫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1599─1658)。克倫威爾的革命軍不但一舉把英王查理一世‘廢’掉了。他們還把他皇上拖出加以公審、定罪,然後砍頭。砍掉國王腦袋之後,他們就建立大英共和國,並公舉克倫威爾做大英共和國的總統,那時的正式名稱叫做‘監國’( protector )。克倫威爾在大英共和國裏當了九年總統(一六四九──一六五八),年老多病要死了,卻沒個接班人。克老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選的總統。總統死了,如何接班,歷史上卻找不到例子。克監國因而想向蔣老總統或金日成大統領學習,來扶植自己的兒子力次爾( ri插rd cromwell, 1626─1712,譯名用民初原譯)做繼任小總統,誰知力次爾做不了蔣經國,大英共和國也不是台灣,小克阿鬥還未上位便被轟下來了。但是偉大的英國不能一日無主呀。國會內的老議員們,認為共和不合大英國情,還是‘復辟’的好。國會提議,全國同聲說好,他們乃把廢太子找回來做英王查理二世( king 插rles2, 1630─1659─1685)。大英共和國,也就再度變成大英帝國了,以迄於今。目前這位黛安娜的前夫,如能進德修業,不久他可能又要做‘英王查理’了。帝製的英國那裏就不如共和的墨西哥呢?所以古教授說,帝製共和原是半斤八兩,沒啥軒輊,各有所適罷了。按目前中國的教育、文化,和政治、社會各種條件,應該以君主立憲為宜。若行共和政體,則應加重行政部門的權力。立法部門應以像現代前期英國的一院製,和限製代表製(limited representation)為宜,因為中國目前尚無進行普選的條件也。國會議員應由可選代表的少數‘儒士’和商界團體中選舉之。
以上是筆者在細讀古著各篇之後,深覺古氏亦有其語重心長之處,不可以人廢言,因而鬥膽為之縮寫個節略( abstract ),以就正於嚴肅的讀者。古氏之缺點是他以一個單純的西方政治學者,從純學理的角度對東方政製大膽發言。古氏對中國近代政治史,毫無所窺。他不知道,民國之所以能順利建立,實在是中國試行君主立憲(戊戌變法)而徹底失敗的結果。如今改道試行共和,也隻是困難重重,並沒有徹底失敗。此時要舍‘辛亥’,而返‘戊戌’,豈非庸人自擾?
縱使如此,讀者朋友們,我們今日如試一回看過去八十年的世界各國,尤其是我們自己的貴國,在袁、孫、蔣、毛、鄧、江諸大民族英雄領導之下,政治發展的史實,我們也不能不拍案驚奇,這位美國的古老頭,實在也是個能寫‘推背圖’的預言家呢。所以筆者說他這篇文章,本身並無大疵,隻是他寫在那個微妙時代,就會被帝製派利用和曲解罷了。楊度在職業道德上有虧的地方,便是他為著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故意曲解古氏之文。古德諾分明說的是,共和帝製各有所適,到楊度筆下就被絕對化而變成‘共和不如帝製’了。這是楊度這個政客下流的地方。
不過古氏對袁總統作上述分析時,他也保留個但書:那就是這個反轉型(從個人獨裁,立正向後轉,再來搞帝王專製)必須:(一)要全民認可,不得稍有反對的動亂出現;(二)列強,尤其是日本,對中國的反轉型沒異議;(三)要落實真正君主立憲的具體計畫。三者缺一不可也。至於這三點,中國是否做得到,則非他這個老外之所知矣。換言之,解決中國問題,還得靠中國人自己去自求多福也。他隻是講一點海闊天空的政治理論罷了。
‘籌安會’是個什麽東西?
古氏之言雖是一篇理論性的空話,可是早已蓄勢待發的楊度等帝製派政客們,卻撿到雞毛當令箭,就乘勢拉開幃幕,正式搞起公開的帝製運動來了。那個全部負責推動帝製運動的‘籌安會’表麵上是一九一五年八月十四日,由楊度等六個文人發起組織的,事實是其來有自。上篇曾提過,袁世凱在改變民國官製時,司馬眧之心,固已路人皆見。而楊度等帝製派人物動念之時,似亦不在袁氏之後。袁氏之行為,甚或即出諸楊度等政客之策畫也。
根據史料推測,我們大致可說,袁楊的勾結或在二次革命期中也。其後縱在對日二十一條交涉最緊張的高潮期,他們也沒有停止活動。楊撰‘君憲救國論’就是在一九一五年四月中旬執筆的,此篇顯然是出於帝製派之集體策動,甚或出於袁之授意,時在古德諾的‘共和與君主論’出現的三個月之前也(古文撰於七月底)。袁氏批閱楊文之後,大為欣賞,乃援筆親書‘曠代逸才’的條幅並製成金匾以寵之。那時中國的崇洋的風氣極重,他二人可能自覺楊度的學術分量不夠,近地胡椒不辣,美國和尚好念經,古德諾又自視甚高而不知牌底,才決定利用古德諾。君子可以欺以其方。古氏在袁總統禮賢下士的恭請之下,天真的( naively )大掉其書袋,就上當了。本是象牙塔中人,要不甘寂寞下海從政,可不慎哉?其實當時替帝製派捧場的‘遠地和尚’,不隻古德諾一人也。那位日本政治顧問有賀長雄的作風就更是肉麻了。他不但甘願作袁氏的蘇秦、張儀,到日本去替帝製派活動,他甚至對袁皇上自稱‘外臣’呢。(見一九五四年台灣版,‘袁世凱竊國記’,頁二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