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上述本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家族的麵子,也就五代而已。到頭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能一點麵子也沒有。同樣,原來一點麵子都沒有的,也可能飛黃騰達,封王封侯,身價百倍,這就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總之,麵子的大小有無,是會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有時是很快,甚至是很有戲劇性的。就說阿q,因為曾經見過革命黨一“麵”,成了“準革命黨”,便在未莊人還弄不清什麽是“革命”,稀裏糊塗既敬且畏時,短時間地由“阿q”升格為“老q”,在“天下有達尊者三”中占了“齒”這一條。後來,“成與維新”了,趙家也有了“柿油黨”的“銀桃子”,阿q卻沒有,於是又再次淪為無“齒”之徒,最後還掉了腦袋。


    麵子與實力


    阿q得了麵子又丟個精光,說到底,還是因為實力不夠,因此麵子的得失,便完全身不由己。體麵體麵,總得先有“體”,才有“麵”。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體之不存,麵將焉附?無其體而求其麵,勢必身受其害,臉也丟光。阿q既無姓趙的資格,又公然宣布姓趙,結果什麽也姓不成,反賠了地保二百文酒錢;在別人麵前連孫子都不如,偏偏還要說什麽“兒子打老子”,結果是下回打得更凶。


    可見麵子的背後是實力。趙太爺能不準阿q姓趙,是因為他地位高;王胡敢打得阿q滿地找牙,是因為他力氣大。阿q又有什麽呢?什麽也沒有。像他這樣要啥沒啥的,還死要麵子,最後必然是裏裏外外都賠得幹幹淨淨。古人雲:“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麵子其實是要靠實力來支撐的。有實力的麵子是真麵子,沒實力的麵子是假麵子。如果自己的麵子都來路不明,又哪裏管得了別人?趙太爺說阿q不配姓趙,阿q便不敢再姓趙;阿q說王胡不配抓可以咬得很響的虱子,王胡就不抓了麽?


    可惜還是有人喜歡做阿q。公元1873年,年輕的同治皇帝將舉行親政大典。依照國際慣例,西方各國使節屆時都要來朝覲皇帝陛下。這下子朝廷頭疼了。朝覲的時候,要不要洋人行三跪九叩之禮呢?要,實力雄厚的西方列強早已開罪不起;不要,則大清皇帝和帝國的“臉麵”又將置於何地?當然,不要西方各國使節來朝覲,也是不行的。惹又惹不起,賠又賠不起,躲又躲不掉,簡直是走投無路。


    幸而這時出了個名叫吳可讀的寶貝。此人很有些阿q精神。他’上了一份奏摺說:洋人無異於禽獸。讓他們行三跪九叩之禮,等於是強迫禽獸遵行五倫。能讓其行不榮,不能讓其行不恥。而且臣認為,如洋人也像國人一樣行禮,那才是咱們中國的奇恥大辱哪!也就是說,你洋鬼子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麽?你還不配!這樣聽起來,頗有些像趙太爺訓斥阿q“不配姓趙”。所以吳禦史的這份奏摺,便博得了滿堂喝彩。於是朝賀之時,國人行三跪九叩的“文明”之禮,洋人行免冠鞠躬的“野蠻”之禮。一場差點又要釀成大禍的外交爭端,就這樣順利的解決,而泱泱天朝大國,也總算保全了“體麵”。


    遺憾的是,吳禦史和滿朝文武都沒有想到:第一,列祖列宗可都是讓“禽獸”們行過三跪九叩之禮的。據統計,從聖祖康熙到高宗幹隆,一百四十多年間,歐洲各國使節覲見皇帝達十七次,十六次都行了三跪九叩之禮,豈非列祖列宗的奇恥大辱?第二,譬如在阿q,原本是想姓趙的。趙太爺說他不配,自然是趙太爺有麵子。然而那些“如同禽獸”的洋人們,又何曾想過要“姓趙”?既然沒有,你又哪來的麵子?


    好在不會有人說穿這些,——就是有人想到了,也不敢說。當然,吳某人的高論也不宜公開發表,或通報給洋人。洋人智商再低,也不會承認自己是“禽獸”。此論一出,勢必戰亂重開。何況也沒有必要。吳某人之所以要發表這一番高論,無非是要為大清朝廷屈就洋人找到一個說法,自己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當然隻要自己知道就好。


    但並非所有的麵子都隻是一個說法,一種安慰。有些東西,便既“好看”,又“好吃”;既是麵子,又是實惠。比方說,一個讀書人,不論十七八,還是七八十,未有“功名”之前,都隻能叫“童生”,身份待遇與一般小民無異。科舉考試及格,成為“生員”(俗稱“秀才”)以後,地位便大不同於以前。單是一領“藍衫”,便可以在鄉下人婚喪嫁娶的酒宴上混吃混喝。因為能請到身著藍衫的秀才到酒席上,在鄉下人看來也是一件有麵子的事。如果中了舉人,立馬就是“老爺”。可以做“學官”,或當“候補縣”,或在家以“鄉紳”身份結交官府,包攬訟詞,橫行鄉裏,魚肉百姓。如果中了進士,便是“天子門生”。皇上傳見,禮部賜宴,金榜題名(名單用黃綾榜公布),樹碑立傳(名單由禮部出資勒石於太學),光宗耀祖(由禮部發銀樹牌坊於宗祠)。選作京官的在“天子腳下”,分發各省的則盡快候補,叫“榜下即用”,又稱“老虎班”,立馬就是“縣團級”。可見麵子有時也是實惠,而且身份越高,麵子越大,實惠也越多。小老婆要“扶正”,臨時工要“轉正”,知識分子要“升職稱”,道理都在於此。


    當然也不盡然。也有沒什麽實惠的(比如“顧問”之類的虛名虛銜),還有要往裏賠錢的(比如婚禮喪禮的大操大辦)。大操大辦婚禮喪禮有什麽意義呢?莫非不辦婚禮就不是合法夫妻,不辦喪事閻王爺就會退貨?這道理誰都明白,可誰都得大操大辦,因為誰不辦誰沒麵子(趁機斂財者除外)。


    這就怪了。一一點實惠都沒有的東西,爭它作甚?原來,麵子本身就是實惠。


    正文 第三章 麵子 三 吃得開與玩得轉 2


    麵子與實惠


    麵子的最大實惠,是有麵子就吃得開。


    麵子是中國人社會交往中的“通行證”。有了它,就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化難為易,左右逢源,甚至化敵為友,化險為夷。比如林沖得罪了高太尉,無端地被判發配滄州。初進牢房時,被差撥罵了個狗血噴頭。及至亮出柴進書函,差撥立馬變成了“哥們”,說道“既有柴大官人大書劄,煩惱做甚?這一封書直(值)一錠金子。”看來,麵子也是明碼實價的。柴大官人一封書信就值一錠金子,要是親自出麵,那還得了?


    其實,不但江湖,便是官場、商界,但凡是人的圈子,麵子都是打通關節的法寶。隻要麵子足夠大,那麽,別人見不到的,你見得到,別人辦不成的,你辦得成,甚至刑律王法,也可以通融。往往是,一件天大的案子,有關部門正要雷厲風行徹底查辦時,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出“麵”了,於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千斤化作四兩,一風吹個幹淨。實在通融不了,也不會當麵中國地頂回去,或者會多少給點小小的通融,比如打板子時打得輕一點,分配牢房時分得好一點。相反,如果沒有麵子,那麽,你到衙門裏去辦事,見到的便多半是一張公事公辦的“冷麵孔”,要辦的事也是能拖就拖,先放半個月再說。所以人們常說:“十個公章,不如便條一張”;而中國人一旦要出門辦事,謀生啦,求職啦,打官司啦,便總要請有麵子的人寫幾封介紹信(古時叫“八行書”)揣在身上,以免到時候吃癟。麵子如此神通廣大,豈能說它不是實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