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麵子還能生麵子。


    麵子生麵子的事,歷史上很多。比如一個人做了大官,那麽他的母親、正妻,便可以討一個封號,成為“誥命”;他的子弟,則或可以“任子”,或可以“襲爵”。任子,就是可以保舉子弟為官;襲爵,自然就是讓子侄承襲官位了。即便不能任子襲爵吧,至少也有光可以沾。這就叫“封妻蔭子”。連帶已經去世的祖宗,哪怕先前再寒酸的,也大大地體麵起來。祭祀的規格,自然跟著升級;家族的祠堂,往往也要重修。這就叫“耀祖光宗”。甚至隻要中了秀才,也能“光耀門庭”,不但父兄妻子,便是本家、鄰居、鄉親,也理所當然地跟著有麵子,如未莊的趙姓即是。


    這也不奇怪。麵子既然是麵子,當然就會有“覆蓋麵”。一個人的麵子越大,其“覆蓋麵”也就越大。近一點的,七大姑八大姨,姐夫妹夫小舅子,都跟著沾光;遠一點的,族人鄉黨,後代子孫,也受其蔭庇。總之,一個人有了麵子,則與之有關係的人,也能跟著有麵子。當然,反過來也一樣。一個人丟了麵子,則與之相關的其他人,也難免要跟著丟臉。所以,一旦發生“侵麵事件”,奮起力爭的,也就往往不止於丟麵者本人。


    麵子的這一性質或功能,真可謂“造福全人類”。因為自己沒有麵子的人,隻要有關係,或扯得上關係,也可以借麵子來打通關節,或用來做吹噓的資本。你想,誰還沒有個三朋四友、鄉裏鄉親?誰也不是石頭fèng裏蹦出來的,還能沒有個體麵的祖宗?“文價早歸唐吏部,將壇今拜漢淮陰”,有韓愈、韓信這一文一武兩個大人物,普天之下姓韓的,豈非都很榮耀?趙高的名聲不好,就說趙匡胤;李蓮英的名聲不好,就說李世民。甚至外國人也可以拉扯進來,比如姓高的便可以說高爾基是“吾家爾基”。實在找不到體麵的同宗,還可以拿老師和朋友來說事,比如自稱“胡適之的朋友”、“齊白石的學生”。沒上過他們的課?那總讀過他們的書吧?這就可以稱為“私淑弟子”。私淑,是隻要內心景仰就可以的。比如孟子並不得從學於孔子,仍算是孔子門徒,就因其“私淑”之故。這就沒有譜,人人都可以沾光了。結果弄得那些正兒八經的學生,便隻好特別聲明自己是“親炙弟子”。


    這很可笑,也靠不住。就說鳳陽,那可是出了“萬歲爺”的。然而怎麽樣呢?鳳陽花鼓有雲:“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也不怎麽樣麽!鳳陽真正繁榮昌盛起來,還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靠的是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和鳳陽人民自己的艱苦奮鬥,沒朱元璋什麽事。


    但麵子是隻講“麵”不講“裏”的。隻要扯得上關係,就有麵子。魯迅先生舉過一個例。一個小人物,忽然有一天很興奮地對眾人講,某某大人物和我說話了。眾人羨慕,問他和你說什麽?該小人物答日:他說“滾!”


    這當然也很可笑。但可笑歸可笑,揭示的道理卻很深刻。那就是:任何麵子,都隻存在於一定的關係之中。和有麵子的人有關係,就有麵子;和沒麵子的人有關係,就沒麵子。總之,一個人麵子的大小有無,要由別人、由他和他人的關係來決定。其中,量級大的一方,總是決定著量級小的一方。所以,一個人,如果麵子夠大,那麽,他就有資格決定別人麵子的大小,甚至是否有麵子,比如趙太爺之決定阿q是否姓趙,假洋鬼子之決定阿q能否革命等等即是。也就是說,麵子有時也是一種權力,至少是決定麵子,或授予、剝奪麵子的權力,當然也是實惠。


    麵子法則


    這就不但是“吃得開”,而且是“玩得轉”了。


    事實上,麵子大的人,最讓人羨慕之處就是“玩得轉”。因為他既然能夠決定別人是否有麵子及麵子大小,也就等於掌握了別人社會生命和政治生命的生殺予奪之權,一般人豈敢怠慢,又豈能不買帳?自然上下亨通,左右逢源,要什麽便有什麽,喜歡誰便是誰。這樣的好事,哪個不想?


    所以,中國人都要有麵子。


    不過,麵子這東西,也不是想要就能要得到的。除要有實力外,還得懂規矩。麵子法則條款甚多,頭一條就是“人抬人高”。任何人的麵子都是相對的,都隻存在於一定的關係之中。當兩個人真正“麵對麵”,或有了一定關係時,麵子的大小一般都不會相差太遠。就算有差別,麵子大的一方也能把另一方帶起來。比如皇上駕臨某一農舍,則該農舍的麵子,便不比縣衙小;窮丫頭嫁給了闊老爺,也至少是個“如夫人”。如,即“相當於”。太太如果是“一品誥命”,則“相當於正部級”的姨太太,便好歹也是個“從一品”。這就是麵子的“增值原則”。


    因此,獲得麵子的辦法,除攀附有麵子者外,抬高對方的麵子,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因為依照“相關原則”和“等值原則”,隻有麵子大小相等的人才能“麵對麵”,因此抬高對方,也就等於抬高了自己(同理,如果對方貶低了自己,則一定要貶低對方)。比如贈書贈字畫時稱對方為“方家”、“法眼”就是。對方是“方家”,自己當然也不會是“外行”;既然能人對方的“法眼”,則自己的書畫也就必是“精品”無疑。


    何況,對方受到你的尊重、抬舉、吹捧,一般的說,心裏總是高興的。如果他也是一個懂規矩的人,就會有所回報。而且,依照“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原則,那回報往往還很豐厚,比如你稱我為“方家”、“法眼”,則我也稱你為“天才”、“大師”。這就是麵子的“回報原則”。反正這種“禮尚往來”的勾當,多半會是一個合算的買賣。花花轎子人抬人。如欲取之,必先予之。那些會做人的,都懂這個道理。


    即便做不到這一點,那麽,至少也要懂得如何照顧對方的麵子。要知道,任何人都是要麵子的,也都是有麵子的,隻不過大小有所不同罷了。但麵子再小,也不等於沒有。如果自恃地位高,來頭大,麵子無與倫比,頤指氣使,趾高氣揚,不把別人放在眼裏,碰巧對方又是一個死要麵子的人,也可能“不吃那一套”,甚或“撕破了臉”來對著幹,這就會把事情弄糟,自己也很可能下不了台。


    所以中國人在談判、發言、討論問題時,即便自己有理,提出意見前也總要先說“剛才某某的發言很有道理”,或“閣下果然英明之至”雲雲,然後再在“但是”、“不過”後麵做文章。外國人初到中國,往往摸不著頭腦,甚至以為中國人愛說假話,言不由衷,或故弄玄虛。殊不知,前麵那些拐彎抹角的話,既不是假話,也不是廢話,而是為了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如果開場便說“我不同意”,則對方必然會覺得掃了麵子,臉上“掛不住”(也就是麵子會“掉下來”),心中大起反感,對話也就無法進行。可見這種談話方式,完全是用心良苦,一片好意,而不是耍花招和耍滑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