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到底,和事佬之所以能夠和事,起著關鍵作用的還是麵子。因為一個“有臉麵”的和事佬來講和,這本身就是“賞臉”的事,不能“給臉不要臉”。這時,哪怕心中不服,有氣,憋屈,但,不看僧麵看佛麵,也隻好不再計較。就說孫悟空,取經路上受了多少委屈多少氣?可是觀音菩薩出麵了,打著如來佛祖的旗號說好話,也就隻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忍辱負重地保護那“對敵慈悲對友刁”的蠢和尚去西天。一身是膽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齊天大聖尚且如此,何況我輩芸芸眾生?


    更何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當事的某一方仍不肯善罷甘休,那就不但是自己“不要臉”,而且是不肯給那位“頭麵人物”以麵子了。這時,他就必須承擔和那位極有麵子的和事佬“翻臉”的風險,也必須承擔敵方由一股力量變成兩股力量的風險。因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和事佬為了挽回自己的麵子,其施加給不肯“買帳”者的報復,往往會數倍於原先的敵方,所以一般都不肯冒這種風險。相反,如果和事佬麵子極大,則他的“出麵”,本身就是極大的麵子。“某某也出麵為我主持公道呢!”“連某某也被驚動了呢!”這本身就是引以為榮的事,不但能夠扳本,而且可能還有“紅利”。


    當然,鬥也好,比也好,和也好,都是強者的事。倘若是弱者,便隻有任人欺淩,如祥林嫂;或者向更弱的弱者去實施“他補”,如阿q。阿q是一個很要麵子,又沒有絲毫條件和能力獲得麵子的人。但凡這一類人,對於自己和他人麵子的比例,從來就是估計錯誤的。阿q因為自己沒有鬍子,便覺得有資格看不起王胡,結果是挨了王胡的打,麵子和裏子一起丟光;因為自己尚有辮子,又覺得有資格看不起假洋鬼子,結果又挨了假洋鬼子的打,麵子和裏子同樣一起丟光。最後隻好去欺負小尼姑。欺負小尼姑,原來是極丟臉的事,而阿q竟以為大有麵子,就因為能夠博得酒店裏閑人們的喝彩。酒店裏的閑人們原本也大都是些沒有多少麵子可言的人,但能夠觀賞到一個比自己更沒有麵子的人欺負他人,便覺得自己也有麵子,所以“九分得意地笑”。他們的觀賞和喝彩,對於阿q來說,就是“賞臉”,也就是“給麵子”,所以阿q要“十分得意地笑”。


    不過,阿q雖然一時也爭得了麵子,卻也遭到了報復,——被小尼姑罵作“斷子絕孫”。這就嚴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何況此話從小尼姑的口中罵出,其刻毒和力量更非同一般。你想,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淨”,自己都不生育,哪裏還管得了別人?所以“斷子絕孫”雲雲,就不但是辱罵,而且是詛咒了。如果那小尼姑多少有點法力,或者佛門弟子都來同仇敵愾,則阿q的麻煩就會更大。這樣算下來,阿q的欺負小尼姑,實在是一件賠本的買賣。


    正文 第三章 麵子 三 吃得開與玩得轉 1


    麵子與本錢


    顯然,爭麵子就像做生意,也是要有點本錢的。


    可以用來作本錢的東西、事情和條件很多。一般說來,但凡別人沒有而隻有自己才有,或雖然別人也有,卻不如自己多、好,或不如自己先有,都可以視為“本錢”。比方說,阿q看過殺革命黨,未莊的其他人沒有看過,這就是本錢。阿q也因此而有麵子,可以有資格向他人炫耀,有資格在講述中將唾沫飛到趙司晨(一個在未莊也多少有點麵子的人)臉上,有資格在講述中揚起右手,照著王胡的後頸窩上“直劈下去”。該王胡雖然先前曾輕而易舉地痛打過阿q,這回卻不但不敢還手,而且還“瘟頭瘟腦的許多日”,就因為這一回阿q的麵子實在頗大之故。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唯我獨有”的東西,也要別人認為有價值才行。比如孔乙己懂得“回”字的四種寫法,別人不懂,照理說也應該算是本錢的,可惜別人不買帳,也就不算。又比如,阿q的頭上有癩疤,別人沒有,但並不是什麽好東西,連阿q自己也不覺得是麵子,當然也就無足誇耀。


    歷史上公認可以作為麵子之本錢的,主要是爵位、年齡和德行。這i種東西,或日三種條件,在上古確非一般人所能有,因此孟子說:“天下有達尊者三:爵一,齒一,德一。”也就是說爵位高的,年紀大的,德行好的,這i種人,是天底下麵子最大的。不過,這隻是上古的事。後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年紀大,德行好,也未必有麵子。六七十歲的農民,見了二三十歲的縣官,也得下跪叫“太爺”;品德高尚的書生,也遠不如貪官汙吏吃得開。於是,可以用作“麵子本錢”的,就隻剩下一種,即社會地位(爵)。


    社會地位,一般以“富貴”與否為標誌。“富貴”二字雖常聯語,但其實是兩件事。富指有錢財,貴有地位。貴者或許多富(也不盡然),富者卻並不都貴。子民之中,富莫若商,但從“士農工商”的次序看,則商之地位還在農工之下。古時候,商人再有錢,也不得穿漂亮衣服,隻有花錢捐官以後才能擺譜,即富不如貴之證。


    所謂“貴”,又包括兩方麵。一是官位顯赫,或擁有可以折算成官位的各類頭銜,如“相當於某某級”的職稱等。其所以是麵子,在於它的擁有者是“人上人”。“人上人”既然“高人一等”,他人便隻能“低眉”而不敢“麵對”,自然是極有麵子。所以,一家公司哪怕隻有三五個人,那負責人也一定要自封為“總經理”;而副職如果享受正職待遇,則名片上一定要註明是“正處級”或“正司級”,以免別人小看了自己。


    再就是血統高貴了。或出身名門望族,或世代為官為宦,或皇親,或國戚,或者姓了某一高貴的姓(如愛新覺羅)也行。上古可以作諸侯、大夫的都是貴族,故官位與血統都統一於“爵”。後代的帝王,在酬勞功臣時,也有既封官又賜姓的。可見姓氏、血統,也是一種麵子。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杜甫說自己是大將軍杜預之後,一以神為祖,一以王為祖,一以將相為祖,雖然有點“一代不如一代”,但以血統為麵子的精神,卻也一以貫之。反正姓孔的都是孔聖人之後,姓嶽的都是嶽武穆之孫。隻有姓秦的不敢誇口,因為秦始皇並不姓秦,秦儈倒實實在在地姓秦。然而姓鄭的卻敢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鄭和之後。其實鄭和是太監,哪來的後代?但既然姓是麵子,也就顧不得許多。曹操的“祖父”曹騰不也是太監?曹操不也照樣姓曹?陳壽寫《三國誌》的時候,不也照樣考證出曹操是西漢相國曹參之後?


    這個道理,連阿q也懂。比如姓趙,在未莊原本就是一件有麵子的事,何況後來又出了一個秀才。於是,阿q為臉上有光故,在灌了幾碗黃湯後,竟然不識好歹地公然宣布自己也姓趙,而且“細細地排起來”,比秀才還要長上三輩。這種僭越的言論,自然不能為趙太爺所容忍。於是阿q便被叫去訓斥了一通:“你怎麽會姓趙!——你哪裏配姓趙!”姓也者,“人之所生”也。生在某姓,即姓某,不存在“會不會”、“配不配”的問題。但趙太爺既然認為阿q不配,未莊其他人也自然認為不配,最後大概阿q自己也默認了不配,便從此不敢姓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