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就會“一窩蜂”。


    與“一窩蜂”相配套的作業係統叫“一刀切”。所謂“一刀切”,就是對一應問題,各色人等,均不問高矮胖瘦、青紅皂白,一律按同一標準處理。比如,一到六十歲,不論身體好壞,能力高低,工作是否需要,都統統退休。不到年齡而自願退休者,則一律不準其退。這顯然是“一窩蜂”的翻版。但“一窩蜂”是群眾的事,“一刀切”則是領導的事。群眾沉在基層,難免是非不清;領導高屋建瓴,難道也不明事理?不是不明,而是太明,——不“一刀切”,就會“擺不平”。你讓張三退休李四不退,張三不會有意見?你讓王五晉升趙六不升,趙六不會鬧情緒?沒法子,隻好“一刀切”。所以盡管誰都明白“一刀切”並不合理,但不管誰當了領導,也都隻能如此辦理。


    其實,即便“一刀切”,有時也不靈的。因為攀比攀比,除了“攀”,還有“比”。既然是比,就要比個高低,比個優劣,比個勝負,比個水落石出。於是,你蓋三星飯店,我就蓋五星的;你分了三房一廳,我就要四房兩廳。可見,攀比並非就是“人人有份,大家一樣”,骨子裏還是“出人頭地,高人一等”。這樣,從眾,也就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跟著”別人走,另方麵則是一心要“比過”別人。因為“跟不上”固然沒麵子,“比不過”也同樣沒麵子。所以非攀比不可。


    這就牽涉到“麵子”了。事實上,服飾禮儀也好,攀比心理也好,都關乎麵子,而麵子,則是每個中國人都不能沒有的東西。


    那麽,麵子是什麽?


    正文 第三章 麵子 一 命之所係


    麵子與中國人


    麵子是中國人的寶貝。


    麵子幾乎主宰著中國人的一切。人際關係,要靠麵子來處理和維繫;社會生活,也要靠麵子來決定和操作。就說請客吃飯。什麽人該請,什麽人不該請;什麽人該“再三敦請”,什麽人不過隨口說說,都一律取決於麵子。請來以後,什麽人該先入席,什麽人該後入席;什麽人該坐在首席,什麽人隻能“打橫作陪”,甚至站在旁邊,也一律取決於麵子。被有麵子的人請去吃飯固然是有麵子,能把有麵子的人請來吃飯也同樣是有麵子。請客的人,為了給客人麵子,明明是杯盤交錯,水陸雜陳,也得說“沒什麽菜”。被請的人,明明是口味不適,胃口不佳,但為了給主人麵子,也得連說好吃,作大快朵頤狀。當然,在這裏,掌握“分寸”是極為重要的。——吃得太少,似乎怪罪主人招待不周,是不給主人麵子;吃得太多,狼吞虎咽,又顯得自己沒教養,或沒見過“世麵”。總之,一應行動,均應以麵子的得失為取捨,由麵子來操縱和指揮。


    甚至有時吃飯直接就是吃麵子。比方說,吃公家的東西不掏錢,是有麵子;吃別人吃不到的東西,也是有麵子。有些地方招待外賓,總是要特地弄些明令禁食的“山珍海味”(如娃娃魚)來,還要特別聲明這是“國家某級保護動物”,弄得老外們莫名驚詫,不懂主人們為什麽要拉了他們一起來“違法亂紀”。但如果招待的是“內賓”,則多半會“領情”。有的人,還會以此作為回去吹噓的資本。相反,如果被請之人麵子很大,卻又未享受到應有的待遇,比方說,沒有坐在上席,或沒有等他,沒有請他吃最好的東西,或沒有讓他先動筷子,那麻煩就大了。即便不當麵翻臉,也會懷恨在心,找機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穿衣也一樣。衣服穿在身體的表麵,當然是“麵子”,也是“體麵”。一個人,如果穿著不得體,是很沒麵子、很不體麵的。在中國,隻要稍微“體麵”一點的場所,都會掛出告示:“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然而,當真不敢公然人內者,卻未必都是衣冠“不整”,而往往是穿著“寒酸”之故。為此,一個人,隻要不是實在窮得揭不開鍋,一般總有一兩件所謂“出客”的行頭,以便在必要時,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入“體麵”的場所,趕飯局,赴酒宴,在旅遊景點照相。甚至有的人為“體麵”故,還會找闊綽一點的朋友,借一套名牌裹在身上,人模狗樣的,大步地在街上走。


    所以,中國人的服飾之道,就可以總結為三句話:重人前而輕人後,重外衣而輕內衣,重禮服而輕便服。上海人有句俗話,叫“不怕天火燒,就怕摔一跤”。因為反正家裏什麽也沒有,一把火燒光,亦無足可惜。全部的家當和體麵,卻在一條褲子上。倘若一跤摔下去,弄髒弄破,那就麵子丟光,“沒臉見人”了。一


    沒臉見人又怎麽樣呢?輕一點的會“吃不開”,重一點則要“掉腦袋”。比如項羽,歷來百戰百勝的,但最後一仗慘敗,這就麵子丟光,連家也回不得了。他自己的說法,是“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所謂“何麵目見之”,也就是“拿什麽臉麵去見人”。古人要麵子很實在,不像今人臉皮厚,隻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不好意思”便罷了,所以項羽終於自殺。這雖然是“死路一條”,但“死路”好歹也是一條“路”。你看,項羽一自殺,就有很多人來說他是英雄,為他唱讚歌,打抱不平;他又留下了“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成語典故,也算是對歷史文化有所貢獻,可以名垂千古的。反正,項羽的麵子總算是爭回來了,雖然是在死後。


    相比之下,祥林嫂就慘得多。祥林嫂一女而事二夫,這在魯四老爺之流看來,是極丟臉麵的事。雖然也曾以死相爭,但終究沒有死成。不但“從”了,還和第二個男人生了個兒子。這就非但不能挽回麵子,反倒有“假正經”嫌疑。南是之故,魯四老爺便不許她參與祝福的籌備工作。這簡直類似於開除她的“人籍”。大約祥林嫂自己也覺得“心虛”,便用血汗錢去捐了門檻,讓千人踩萬人踏,卻仍不能“起死回生”。然而,別人丟了麵子,還有“死路一條”,祥林嫂卻連這條路也不能走——到了陰間,要被閻王爺鋸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活也不能活,死也不能死,那才叫“走投無路”吶!


    可見,喪失麵子,有時會比喪失性命還要可怕。中國的少女,落榜的少年,被俘的戰士,還有其他那些“丟了麵子”的人,往往會竟至於“尋短見”,道理也就在這裏。


    死要麵子


    所以,中國人會“死要麵子”。


    所謂“死要麵子”,就是說,為了麵子而去死,或讓別人去死,或死了以後還要爭麵子。為了麵子去死,已有項羽為例;死了以後還要爭麵子,則可以舉楚成王為證。說起來,這位楚成王,其實並不怎麽樣。正因為不怎麽樣,所以他不是死在別人手上,而是死在自己兒子的手上。公元前626年(魯文公元年),他的兒子商臣(即後來的穆王)帶了兵來逼官,而且一點情麵也不講,竟不肯讓他老爸吃了熊掌以後再死。成王沒有辦法,隻好自己去吊死。但是,吊死以後,卻不肯閉眼睛,因為拿不準那些不肖子孫會給自己一個什麽樣的諡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等人死了以後,獲得的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它是對死者的總體評價,也是死者最後的麵子,非爭不可。起先議定的諡號是“靈”。這是“惡諡”:“亂而不損日靈”。成王一聽,便不肯閉眼睛。子孫們見他“死不瞑目”,沒法子,隻好改諡為“成”。這是“美諡”:“安民立政日成”。成王這才滿意地把眼睛閉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