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菸民的人數也很多,早已超過始作俑之國。而且,雖有科學家警告於前,政府限製於後,卻並未發現有人數銳減之勢,反倒又有不少人加入這一行列,終於在煙糙的世界裏,也形成了一個“泱泱大國”。
這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中國人按說是不該也不會吸菸的。吸菸並非祖傳,而國人重傳統;吸菸並無好處,而國人講實惠;吸菸有害健康,而國人善養身;吸菸形象不佳(國產影片中流氓特務無不吸菸),而國人尚道德。這樣一種既非國粹,又無實利,既礙長壽,又欠正派的嗜好,竟然能為國人欣然接受,且屢禁不止,便一定有文化上的原因。
原因仍在於“群體意識”。
煙和群體意識有什麽關係呢?因為香菸和酒飯,甚至和音樂一樣,能夠使人“群”,也就是能協調人際關係。兩個人見了麵,遞根煙過去,拍拍肩膀,說起話來就比較融洽。哪怕剛剛發生過一點小衝突的,隻要遞了煙,氣氛也就會緩和許多。而吸菸者在受到家人(父母、妻子等)指責時,辯護的理由也有一多半是“要應酬”。這雖然會被視為“託詞”或“狡辯”,但也有相當成分是實情。不信你去問菸民們,他們什麽時候吸得多?一是需要提神的時候,比如寫作時;二是需要解悶的時候,比如旅途中;三是需要應酬的時候,比如酒桌上。另外,據我觀察,北方的菸民似較南方為多,也因為北方人比較豪慡,講義氣,重感情,愛交朋友。當然,他們喝起酒來也比南方人凶。
事實上,煙的一個重要文化功能就是交際。中國傳統的交際之物,有酒與茶。“茶交隱士,酒結豪俠”,但都不如煙。因為你總不能一天到晚拎著一瓶酒或一壺茶,逢人就倒吧?然而懷揣一包煙,卻可走遍天下。“相逢開口笑,遞上一支煙”,實在是自然得很,也便當得很。求人辦事時,遞上一支煙,隻要對方也是菸民,往往都會接過去。因為人家請你抽菸,至少也是友好的表示。況且一支煙實在微不足道,收下不算受賄,拒絕則又未免小題大做。但是,東西再小,也是人情。隻要對方接了煙,也就算是領了情,開了口子,搭了橋樑,下麵的文章也就比較好做,至少不會碰得灰頭灰臉。俗話說:拳頭不打笑臉。麵對人家遞過來的煙,一般人也很難拉下臉來。
煙能幫我們交人,也能幫我們識人。比方說,吸菸者多半大度、豪慡,但也可能馬虎、放蕩;不吸菸者往往嚴謹、沉穩,但也可能拘謹、小氣。搞“公關”的人都知道,吸菸的人要比不吸菸的人好打交道。這不僅因為煙能起到“敲門磚”的作用,還因為吸菸者往往性格外向,不吸菸(不含戒菸)者則多內向。外向者多愛交際,愛交際者多愛聊天。聊天時,如果大家都吞雲吐霧,又相互遞煙,便氣氛融洽,談興更濃。相反,如果大家都不抽菸,則久談必有“枯坐”之感,難得盡興,實際上往往也未必有神侃海聊之興致。除女人在一起總有話說外,不抽菸的男人在一起,便多半隻能談正事(除非有酒)。他們內心有了鬱悶,也往往無法找朋友排遣,或隻能去喝“悶酒”。
通過煙,還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淺。客客氣氣遞煙,說明關係尚淺,還很“生分”,尚處於建立友好關係的探索階段,或說明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鴻溝(如屬上下級關係);相互搶著遞煙,說明雙方地位相等,或視為相等,但關係半生不熟,又都願發展友好關係;隨隨便便遞煙,不計較是否“禮尚往來”,說明關係較深,已達到“無論怎樣也沒關係”的程度;伸手到對方口袋裏掏煙,掏出來還要散給別人,那就簡直是親密無間、不分彼此的“鐵哥們”了。當然,一般地說,相互遞煙,總以次數大致相等為宜。抽別人的多,或隻抽別人的,便多少有些不尊重對方,也顯得自己小氣。至於請客吃飯時,隻要被請者中有菸民,香菸實乃必備之物。如果讓客人自己掏煙,是很丟麵子的事。酒菜總比香菸貴,豈能因小失大?所以,在請客吃飯的宴席上,煙也往往是不可或缺之物。它的重要性,一般說要超過點心糖果之類,有時還略勝於茶。
說酒
如果說煙能打開局麵,那麽酒則能打破界限。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講究內外有別、親疏有差、長幼有序、貴賤有等,如若逾越,便是“失禮”。現代社會雖然平等多了,但年齡、資歷、地位之類的差異總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總是有界限、有隔閡的。能最有效地消除它們的,也就是酒。真正的酒席上是“沒大沒小”的,因為非如此不能盡興。一杯下肚,全身放鬆;兩盞人杯,寵辱皆忘。等到善於公關者以“花言巧語”強行勸酒,稍會飲酒者以“豪言壯語”自作多情時,酒會便空前熱鬧起來。有的高聲叫添酒,有的低聲唱小曲,有的換酒杯,有的換座位,總之是一派“胡言亂語”。這時,所有的人,都既無分賓主,亦無分貴賤,人人都是“酒神”,各個都是“醉鬼”,真真正正是人人平等,大家一樣。親疏貴賤,男女老少,種種差別都被酒精消解。什麽規矩、防範、禁忌、禮儀,也都化為烏有,隻剩下不分彼此的和睦融洽。中國人之愛喝酒,愛勸酒,愛在喝酒時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吵吵鬧鬧,要的就是這種平等和融洽,親密和熱鬧。
中國人喝酒的資格很老。歷史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的穀物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唯在是源於仰韶文化時期抑或龍山文化時期的問題上尚有爭議,總之是十分久遠。酒的種類,三代時就有很多,有澄酒,又稱“清酒”,是久釀後又濾去酒糟的米酒;醴酒,又稱醪,即老糟、撈糟,是短期內釀成的連糟糯米酒;香酒,又稱鬯(插ng),是用鬱金香糙或香茅糙加在米酒裏浸泡的酒。這些酒,主要是用於以下方麵:一是敬神,因為神隻聞香味不吃食物,酒香撲鼻,自然敬神最宜;二是做菜,如“周代八珍”之一的“漬”,就是香酒牛肉;三是治病,即用酒浸泡藥材,以便藥性發散;四是公關,謂之“酬酢”。“酬”是主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今人謂之“應酬”(應即酢)。總之,酒原來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並非簡單的隻是飲料。
然而,正如請神吃飯終於變成請人吃飯,實用的酒也終於變成了人的一種享受。據說當年有個叫儀狄的,發明了一種“旨酒”,進奉給大禹。禹喝了以後,覺得“味道好極了”,於是便斷言:“後世必有人以酒亡國者”,結果不幸而言中。他的孫子太康,便因酒而“亡其國”。末代子孫夏桀甚至因“酒濁”而“殺庖人”,結果也亡國。殷的紂王,也是以肉為林,以糟為山,以酒為池,劃船在酒池裏豪飲,飲到爛醉時,便舉行男女三千人的中國舞會,終於弄得家破人亡。所以,“周革殷命”以後,周公便發布禁酒命令,如有群飲,於法當斬。後來,《漢律》也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以後禁酒的事還很多。比如曹操,就曾下令禁酒,還因此而殺了反對禁酒的孑l融。這事我在《品人錄》一書中有交代,請讀者參看。
這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中國人按說是不該也不會吸菸的。吸菸並非祖傳,而國人重傳統;吸菸並無好處,而國人講實惠;吸菸有害健康,而國人善養身;吸菸形象不佳(國產影片中流氓特務無不吸菸),而國人尚道德。這樣一種既非國粹,又無實利,既礙長壽,又欠正派的嗜好,竟然能為國人欣然接受,且屢禁不止,便一定有文化上的原因。
原因仍在於“群體意識”。
煙和群體意識有什麽關係呢?因為香菸和酒飯,甚至和音樂一樣,能夠使人“群”,也就是能協調人際關係。兩個人見了麵,遞根煙過去,拍拍肩膀,說起話來就比較融洽。哪怕剛剛發生過一點小衝突的,隻要遞了煙,氣氛也就會緩和許多。而吸菸者在受到家人(父母、妻子等)指責時,辯護的理由也有一多半是“要應酬”。這雖然會被視為“託詞”或“狡辯”,但也有相當成分是實情。不信你去問菸民們,他們什麽時候吸得多?一是需要提神的時候,比如寫作時;二是需要解悶的時候,比如旅途中;三是需要應酬的時候,比如酒桌上。另外,據我觀察,北方的菸民似較南方為多,也因為北方人比較豪慡,講義氣,重感情,愛交朋友。當然,他們喝起酒來也比南方人凶。
事實上,煙的一個重要文化功能就是交際。中國傳統的交際之物,有酒與茶。“茶交隱士,酒結豪俠”,但都不如煙。因為你總不能一天到晚拎著一瓶酒或一壺茶,逢人就倒吧?然而懷揣一包煙,卻可走遍天下。“相逢開口笑,遞上一支煙”,實在是自然得很,也便當得很。求人辦事時,遞上一支煙,隻要對方也是菸民,往往都會接過去。因為人家請你抽菸,至少也是友好的表示。況且一支煙實在微不足道,收下不算受賄,拒絕則又未免小題大做。但是,東西再小,也是人情。隻要對方接了煙,也就算是領了情,開了口子,搭了橋樑,下麵的文章也就比較好做,至少不會碰得灰頭灰臉。俗話說:拳頭不打笑臉。麵對人家遞過來的煙,一般人也很難拉下臉來。
煙能幫我們交人,也能幫我們識人。比方說,吸菸者多半大度、豪慡,但也可能馬虎、放蕩;不吸菸者往往嚴謹、沉穩,但也可能拘謹、小氣。搞“公關”的人都知道,吸菸的人要比不吸菸的人好打交道。這不僅因為煙能起到“敲門磚”的作用,還因為吸菸者往往性格外向,不吸菸(不含戒菸)者則多內向。外向者多愛交際,愛交際者多愛聊天。聊天時,如果大家都吞雲吐霧,又相互遞煙,便氣氛融洽,談興更濃。相反,如果大家都不抽菸,則久談必有“枯坐”之感,難得盡興,實際上往往也未必有神侃海聊之興致。除女人在一起總有話說外,不抽菸的男人在一起,便多半隻能談正事(除非有酒)。他們內心有了鬱悶,也往往無法找朋友排遣,或隻能去喝“悶酒”。
通過煙,還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淺。客客氣氣遞煙,說明關係尚淺,還很“生分”,尚處於建立友好關係的探索階段,或說明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鴻溝(如屬上下級關係);相互搶著遞煙,說明雙方地位相等,或視為相等,但關係半生不熟,又都願發展友好關係;隨隨便便遞煙,不計較是否“禮尚往來”,說明關係較深,已達到“無論怎樣也沒關係”的程度;伸手到對方口袋裏掏煙,掏出來還要散給別人,那就簡直是親密無間、不分彼此的“鐵哥們”了。當然,一般地說,相互遞煙,總以次數大致相等為宜。抽別人的多,或隻抽別人的,便多少有些不尊重對方,也顯得自己小氣。至於請客吃飯時,隻要被請者中有菸民,香菸實乃必備之物。如果讓客人自己掏煙,是很丟麵子的事。酒菜總比香菸貴,豈能因小失大?所以,在請客吃飯的宴席上,煙也往往是不可或缺之物。它的重要性,一般說要超過點心糖果之類,有時還略勝於茶。
說酒
如果說煙能打開局麵,那麽酒則能打破界限。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講究內外有別、親疏有差、長幼有序、貴賤有等,如若逾越,便是“失禮”。現代社會雖然平等多了,但年齡、資歷、地位之類的差異總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總是有界限、有隔閡的。能最有效地消除它們的,也就是酒。真正的酒席上是“沒大沒小”的,因為非如此不能盡興。一杯下肚,全身放鬆;兩盞人杯,寵辱皆忘。等到善於公關者以“花言巧語”強行勸酒,稍會飲酒者以“豪言壯語”自作多情時,酒會便空前熱鬧起來。有的高聲叫添酒,有的低聲唱小曲,有的換酒杯,有的換座位,總之是一派“胡言亂語”。這時,所有的人,都既無分賓主,亦無分貴賤,人人都是“酒神”,各個都是“醉鬼”,真真正正是人人平等,大家一樣。親疏貴賤,男女老少,種種差別都被酒精消解。什麽規矩、防範、禁忌、禮儀,也都化為烏有,隻剩下不分彼此的和睦融洽。中國人之愛喝酒,愛勸酒,愛在喝酒時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吵吵鬧鬧,要的就是這種平等和融洽,親密和熱鬧。
中國人喝酒的資格很老。歷史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的穀物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唯在是源於仰韶文化時期抑或龍山文化時期的問題上尚有爭議,總之是十分久遠。酒的種類,三代時就有很多,有澄酒,又稱“清酒”,是久釀後又濾去酒糟的米酒;醴酒,又稱醪,即老糟、撈糟,是短期內釀成的連糟糯米酒;香酒,又稱鬯(插ng),是用鬱金香糙或香茅糙加在米酒裏浸泡的酒。這些酒,主要是用於以下方麵:一是敬神,因為神隻聞香味不吃食物,酒香撲鼻,自然敬神最宜;二是做菜,如“周代八珍”之一的“漬”,就是香酒牛肉;三是治病,即用酒浸泡藥材,以便藥性發散;四是公關,謂之“酬酢”。“酬”是主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今人謂之“應酬”(應即酢)。總之,酒原來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並非簡單的隻是飲料。
然而,正如請神吃飯終於變成請人吃飯,實用的酒也終於變成了人的一種享受。據說當年有個叫儀狄的,發明了一種“旨酒”,進奉給大禹。禹喝了以後,覺得“味道好極了”,於是便斷言:“後世必有人以酒亡國者”,結果不幸而言中。他的孫子太康,便因酒而“亡其國”。末代子孫夏桀甚至因“酒濁”而“殺庖人”,結果也亡國。殷的紂王,也是以肉為林,以糟為山,以酒為池,劃船在酒池裏豪飲,飲到爛醉時,便舉行男女三千人的中國舞會,終於弄得家破人亡。所以,“周革殷命”以後,周公便發布禁酒命令,如有群飲,於法當斬。後來,《漢律》也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以後禁酒的事還很多。比如曹操,就曾下令禁酒,還因此而殺了反對禁酒的孑l融。這事我在《品人錄》一書中有交代,請讀者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