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在於不管誰請誰,都好歹在一起吃了飯。


    一起吃了飯又怎麽樣呢?就有關係了。我們知道,中國人吃飯,無論家人團聚還是宴請客人,都必定是全體共食: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盤菜;所有的勺子,都伸向同一碗湯。不管上什麽菜,至少在理論上人人有份,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吃上一口的。像西方人那樣,各點各的菜,各吃各的飯,甚至各付各的帳,在中國人看來就簡直是莫名其妙。


    顯然,在這裏,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份,大家一起吃”。也就是說,中國人真正看重的不是吃,或不僅是吃,而是“一起吃”。或者說,共食。請神吃飯是人神共食,請人吃飯是主客共食。因為是人神共食,所以胙肉隻能吃掉不能倒掉;因為是主客共食,所以主人和客人必須吃同一種東西,甚至用同一菜盤、湯盆、飯桶。可以說,共食,才是中國人酷愛請客吃飯的秘密所在。


    事實上,請客吃飯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所謂兄弟,不就是在一起吃、吃同一種東西嗎?那麽,如果我們也在一起吃了同一種食物,豈非也是兄弟?所以,無論你我是否同宗,也不論你我是否相識,隻要在一起吃了飯,就有了同一生命來源,也就是“哥們”了。即便不是哥們吧,至少也是熟人。所謂“熟人”,也就是經過了烹煮和料理,從而具有“可食性”的人,當然可以“吃”。如果是“生人”,就“開不得口”。相反,如果關係很“熟”(已經過反覆多次烹煮),又在飯桌上(正在再次烹煮中),便可以請他幫忙,對方也多半不好意思拒絕。如果拒絕,等於把已然煮熟的東西再回生,豈不“夾生”?在中國,做人切不可“夾生”。因為“生”並不要緊。火到豬頭爛,“生的”總可以慢慢變成“熟的”。“夾生”就不好辦了。再煮吧,煮不熟;不煮吧,又吃不得。算什麽東西呢?


    同樣,餐桌上答應的事,就得努力去辦。餐桌上的許諾是開不得玩笑的,否則就叫“食言”。言出於口,食言便意味著把吐出去的東西再吞進來,別人鄙夷不說,自己想想也噁心。何況你應承下的,又是哥們的事。說話不算話,弟兄們怎麽看呢?弄不好可就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啦!


    所以,中國人一旦要求人幫忙,便多半要請客吃飯。當然,請客吃飯也不一定就是有求於人,更多地還在於建立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因為請客吃飯的意義,不在於或不完全在於“給人吃”,更在於“一起吃”,即不完全在於“吃了人家的嘴軟”,而在於“同吃一碗飯”的情誼。這種情誼使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溫情脈脈,什麽政策、規章、天理、王法,都有可能被它消解。


    當然也不一定要請客吃飯,隻要能聚在一起吃就行。聚在一起吃,就多少有些“共食”的意思。所以,即便是吃份飯,吃自助餐,也要聚在一起。關係好一些的,還要把自己的菜撥給對方,或從別人碗裏夾菜吃。


    正文 第一章 飲食 三 請客吃飯之謎 2


    餐桌上的學問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人不太喜歡分餐製。


    盡管許多人都承認,分餐製科學、衛生、不浪費,但同時也認為,那種進餐方式太冷漠,太沒有人情味。豈止是沒有人情味,簡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懷疑人家有傳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學衛生,反倒越不好意思分餐。相反,為了表示大家都是“兄弟”,是“自己人”,是“鐵哥兒們”,就必須將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菜盤,這樣才“不分彼此”,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飯”,也才能真正獲得意味著同一血緣的生命因素。


    甚至就連別人的病也無妨一併傳染過來,至少要表示不怕傳染。什麽是“兄弟”?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也得“同年同月同日病”吧?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麽,不妨先“病人之病”。作為主人,無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資”;作為客人,則無妨看作接受情誼的一種“表態”。總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血緣的認同,因此不能考慮衛生,也不用顧及身體,而簡直要有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精神,所以餐桌上的流行歌曲便是“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打吊針;感情鐵,胃出血”。一個講義氣的人,應該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獻出生命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連喝醉酒或吃出病來的風險都不敢承擔,誰還會相信你敢為友誼而萬死不辭呢?


    同理,吃的方式,吃的禮儀,也大有講究:淺嚐輒止表示禮貌,同時也表示生分(生就是“不熟”,分就是“不共”);開懷痛飲表示不客氣,同時也表示很親熱(親就是“有血緣”,熱就是“剛煮熟”)。又如,吃得很響表示沒教養,但為了表示主人的飯菜好,或表示自己是回家而非做客,又必須“吃得香”。吃得香才吃得開,吃得開才好開口。當然,為了營造氣氛,主人也要懂得待客之道並有所動作,比如敬菜、敬酒。敬酒的學問主要有三條:一是要注意先後次序,即尊者先,卑者次;二是在碰杯時,自己的杯子要低一點,以示謙虛;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幹為敬”。這無非是表示:兄弟我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不怕“胃出血”的了,您老人家則可隨意。這種敬酒如發生在同輩之間,則被敬者也往往隻好硬著頭皮幹下去。另外,還有一種更親密的方式,就是喝“交杯酒”,或用同一酒杯喝酒,或把雙方的酒相互混入,則更加是不分彼此,“吃一個娘的奶”了。飯桌上不分彼此,生活中就會同甘共苦。它也意味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和同心同德。總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人際之間。


    餐具也有講究,而餐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則是筷子。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正像兩人麵對一隻飯桶的那個“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義。所以用筷子給客人夾菜,幾乎是宴會上不可或缺的禮儀。它表示客氣,也表示和氣,同時也未嚐沒有把對方緊緊夾住,以防脫落的意思在內。其實,中國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正如中國人最早也是實行分餐製的。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骨質餐叉,和現在西餐所用之叉在外形上就幾無差別。但,筷子終於取代了刀叉,共食也終於取代了分餐。有人說,這是因為發明了桌子。有了桌子,就可以圍在一起吃飯,不用像先前那樣,每人麵前放一張幾,各吃各的了。既然大家都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用筷子當然要比用刀叉便當得多。


    問題是,發明了桌子,為什麽就一定要圍在一起吃飯呢?即便圍在一起,也可以像西方人那樣各吃各的呀!說白了,還是中國人愛共食。那張便於圍在一起吃飯的桌子,說不定原本就是為了共食而發明的。中國人喜歡過群體生活,喜歡紮堆兒抱團兒,喜歡和親人朋友團聚,當然也喜歡圍在一起吃飯。圍在一起,又是共食,當然要用筷子。用筷子,無論自己進食,還是給客人夾菜,都很方便,而且既穩重,又文雅,還極富人情味。不像西方人進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擊,還冷冰冰的,也不能給別人夾菜,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在中國人看來,沒有人情味的飯食是決不會好吃的,而沒有人情味的進餐方式則是一點意思也沒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