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家宴,便歷來是中國諸多宴會中最重要也最具真情的一種。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一次家宴,幾乎無論在哪一個家庭,都是一件大事。這時,分散在各地的家人,都要千方百計趕回去吃“團圓飯”,弄得我國的交通每到春節前後便格外繁忙。政府必須全力以赴,來安排處理“春運”事宜,以保證家家戶戶都團團圓圓。


    說起來,所謂“年夜”,也不過就是一個夜晚罷了;而隻要能團圓,又何必拘泥於哪一天?但這一回的家宴就是特別重要,因為它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對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緣關係,是肯定和確認;對後一年將要延續的血緣關係,則是預約和重申。不難想像,在北風凜冽大雪紛飛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團團圍定一張圓桌,舉筷共食,舉杯共飲,親親熱熱地吃上一頓好飯,那真是其情也切切,其樂也融融!


    正文 第一章 飲食 三 請客吃飯之謎 1


    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


    既然血緣關係就是“食與共食”的關係,既然“兄弟”就是“吃同一食物的人”,那麽,要想把非血緣關係變成血緣關係,和別人變成“哥們”,最便當的辦法就是和別人“同吃一鍋飯”。\\\\如果上帝給了你這種機會,比如在一起工作、開會等等,固然是你的福分;如果無此機會,也不用著急,因為你還可以請客吃飯。


    中國人最愛請客吃飯。


    中國人請客吃飯的理由、藉口、題目和機會很多。公司開張啦,會議閉幕啦,外賓參觀啦,記者採訪啦,諸如此類的事情,固然都少不了要請吃一頓;即便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長了工資,搬進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姑八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吃。人來了要“接風”,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嘬一嘬”,沒事也要“聚一聚”。趙家請了王家請,吃了張家吃李家。咱中國人,大約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這裏麵有什麽文化上的原因。


    照一般人想,請客吃飯,當然是有好處或有求於人。沒有好處,有事沒事的,天天請客吃飯,那不叫犯病,也叫犯傻。中國的事是有些怪。一些事,在辦公室、會議廳、談判桌上講不成談不通的,餐桌上卻一談就通。再難辦的事,隻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說好商量。正所謂“筷兒尖尖,碟兒圓圓,酒杯一端,政策放寬”。所以,好些個事情,就非得靠請客吃飯去解決不可。


    這辦法不但小民們要用,有時候皇帝也要用。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趙匡胤就用過。趙匡胤這個皇帝,當得有點來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將領,趁著七歲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兒寡母地坐不穩江山,一夜工夫擁立起來的。具體做法,則是在他駐兵陳橋時,突然闖進驛館,把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他身上,然後倒身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的皇位既然是這樣來的,當然很怕別人故伎重演,便請手下握有兵權的幾位大將來吃飯。酒過三巡,趙匡胤端起酒杯,趁著酒色蓋臉,對幾員大將說:哥幾個都是朕信得過的人,就怕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這幾員大將一聽,連忙趴在地上磕頭如搗蒜,紛紛請求交出兵權。這在歷史上,就叫“杯酒釋兵權”。一頓飯一杯酒,就解除了權臣的兵權,鞏固了自己的政權,這可真是太值了。


    其實請客吃飯這事,原本就是極其重要的交際手段和外交手段。中國有個成語,叫“折衝樽俎”。“折衝”是折退對方的戰車,“樽”是酒杯,“俎”是砧板。折衝樽俎,就是在酒宴上克敵製勝,當然高明得很。公元前27年,趙國和秦國的國君相會於澠池(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十三裏)。喝到半醉時,秦王借酒發瘋,要趙王彈小曲兒。趙王在宴會上“拉不下臉”,隻好勉為其難,結果被秦國的史官記錄在案,很沒有麵子。作為報復,趙國的上大夫藺相如則強迫秦王“演奏打擊樂”,並大聲招呼趙國的史官:記下來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咱們大王敲瓦罐兒啦!這一回,秦國沒有占到什麽便宜,趙國則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所以回國以後,藺相如的官位,就排到了武將廉頗的前麵。


    打仗在餐桌上,政變也在餐桌上。比如春秋時晉國的驪姬要謀害太子申生,搞掂權臣裏克的辦法便是“特羊之饗”(殺一頭羊請裏克吃飯)。吳國的公子光要刺殺王僚,辦法則是請他來吃太湖叉燒魚。叉燒魚是當時的一道名菜,有一整套專門的烹調技術,光的廚師(實則殺手)專諸學了三個月才學會。僚聽說有叉燒魚吃,欣然前往,卻沒想到專諸一把短劍就藏在魚的肚子裏。結果自然是叉燒魚沒有吃到,自己反倒成了“又燒魚”。


    請客吃飯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好處,——既能拉關係,又能搞陰謀,還能公然殺人或預謀殺人,當然也就成了中國人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時時可以祭起的法寶。甚至在與洋人辦交涉時,往往也都照此辦理。可惜洋人未必都“吃”咱們這一套,每每心中抱怨耽誤時間。正式談判時,也不因為“吃”了咱們的便稍有讓步。“鬼子”的確不懂中國國情。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甚至在與上帝和神靈們打交道時,也是要請客吃飯的。從這個角度講,它確實是一種“工作需要”。事實上不少人的工作也是如此,——不是請人吃飯,就是被人請吃;不是陪人吃飯,就是被人陪吃。所以“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句話,後來就變成了“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民謠說:“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是啊,不先在酒桌上“勾兌”一番,怎麽協調關係呢?


    人人有份,大家同吃


    不過,如果以為請客吃飯就隻不過吃吃喝喝,一飽口福,或拉拉扯扯,行賄受賄,則大謬不然。一般的說,在中國,求人辦事,紅包要送,飯也要吃。如果所託之事不大,那麽,不送紅包隻請吃飯也行。隻送紅包不請吃飯則不合適。如果隻送紅包不請吃飯,那就多半是“一錘子買賣”,隻有交易沒有交情了。可見,請客吃飯這事,並不就是吃吃飯,送送禮,套套近乎,而是“別有用心”。


    前麵說過,在中國人看來,食物是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情誼;而接受他人的食品,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但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回報並不困難。你請了我一頓,我還你一席就是。一來一往,兩下裏也就扯平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被請的人,很少有不回請的。而且往往是被回請了以後,對方又要以“回請”的名義再請一次。或者隔一段時間,倒過來,上次回請的,這次主動先請;上次先請的,這次回請。總之是循環往返,沒完沒了。結果自然是誰也不欠誰的,或弄不清誰欠誰。如果其目的僅僅在於“回報”,豈非南轅北轍,不但還不清舊帳,反倒白白便宜了商家?然而大家還是樂此不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