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羅素與麥獨孤兩家的言論主張得到印證,增加了我的自信。特別是看到他們所認為頂新鮮的道理,我已經掌握而高興。兩家之外,可舉之例還很多很多,如心理學界後起的“精神分析”學派,以佛洛伊德為首,特別強調下意識或雲潛意識,極注意人的感情方麵。還有許多學者提出“社會本能”,這一說法,給予我思想上很大助力,其中如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一書,從鳥獸蟲豸生活中羅列其群居互助的許多事實,證明互助實為一種本能,人類社會之所由成正亦基於此。西洋舊說,人們所以結成社會是由自利心的算計要交相利才行。講到倫理上的利他心,總說為自利心經過理性而推廣出來的。所有這些總由隻看到人有意識的一麵,而沒有認識到本能和感情的強有力。現在心理學上新見解出來,舊說悉成過去。雖東歐、西歐、北美各學者之為說不盡相同,著意所在種種不一,然其為西洋人的眼光從有意識一麵轉移到其另一麵則無不同。
為何說我在心理學上所抱見解這一轉變,卻與我第三期宗尚儒家的思想相聯呢?因為我發現孔子和墨子恰好不同。墨子所忽視的人類情感方麵恰為孔子重視之所在;而墨子所斤斤較量的實利,恰為孔子所少談。此其不同,正是代表著兩家對人性認識之不同而來。近代西洋社會人生,是從其中古宗教禁欲主義之反動來的,可說是“欲望本位的文化”。其盛行的功利主義於墨子為近,於孔子則相遠。同時,在儒書中,你既嗅不出一點欲望氣味,亦看不見一毫宗教禁慾痕跡。這證明它既超出西洋近代,又超出西洋中古,不落於禁欲和欲望之任何一邊。像前麵說過的,我因覺悟到欲望給人生帶來種種苦痛而傾心印度佛家的出世。但我一諷誦儒書,就感染一種沖和、恬淡、欣樂情味,頓然忘苦,亦忘欲望。當然亦就忘了出世,於是我看出來儒家正是從其認識人性而走順著人性的路,總求其自然調暢,避免任何矯揉造作。這樣,我就由傾心佛法一轉而宗尚儒家了。距今四十五年前(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就是從這裏寫成出版的。書中貶低墨子而推崇孔子,是完全基於人類心理認識之深入的,同時,看清楚近代西洋和古中國和古印度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實代表著人類文化發展的三階段;斷言:在世界最近未來,繼歐美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近代西洋文化之後,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並指出其轉折點即在社會經濟從資本主義轉入社會主義之時。所有這些見地主張從何而來?一句話:
要無非認識了人類心理在社會發展前途上將必有的轉變而已。
這話說起來很長,非此所及詳。姑舉其一點而言之。社會發展的前途,是要從階級統治的國家,轉到階級消滅而國家消亡的。國家的消亡是什麽呢?那即是代表強力統治的法律、法庭、警察、軍隊的消亡而已。簡單說,那亦就是刑罰的廢除。此時社會秩序的維持,人們協作共營生活的實現,全要靠社會成員之自覺自律,不再靠另外的強製力。教育勢必成了首要之事。但教育隻在思想意識一麵嗎?你必須從根本上調理好人的本能情感才行。質言之,必須以情感上的融和忘我取代了分別計較之心才行。
那將莫妙於儒家倡導的禮樂了。未來的文化必將以禮樂代刑罰(或刑賞),是可以斷言的。刑罰(或刑賞)不外利用人的計較利害得失心理來統馭人。這一老套子在新社會不唯不中用,而且它會破壞和樂忘我的心理,破壞協作共營生活的。當時孔子並不曉得社會發展前途的需要,但他卻深切認識人類心理而極不願傷損人類那可貴的感情。
關於我在人類心理的認識上第一次翻案的話不再多談。以下談其第二次翻案,亦即是最後的認識。
我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曾說“世界上隻有兩個先覺:佛是走逆著去解脫本能路的先覺;孔是走順著調理本能路的先覺。”這句話代表我當時(四十五年前)把一般心理學上說的本能當作人類的本性看待了。這是錯誤的。那本書在人生思想上歸宗儒家,而在為儒家道理作說明時,援引了時下許多不同的心理學派所用術語,類如“本能”、“直覺”、“感情”、“衝動”、“下意識”等等,夾七夾八地來說話,實在不對。不但弄錯了儒家對人類心理的認識,也混亂了外國那些學派。
第58章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2)
這實在因我當時過分地看重了意識的那另一麵,而陷於理智、本能的二分法之故。特別是誤信了社會本能之說,在解釋人類道德所從來上,同意於克魯泡特金的說法,而不同意於羅素。羅素在其《社會改造原理》一書中把人類心理分成本能、理智、靈性(其原文為spirit,譯本以“靈性”
一詞譯之)三方麵,而說人類宗教和道德即基於靈性而來。克魯泡特金在其《無政府主義者的道德觀》一書中,卻直截了當說人類的道德出於生來的一種感覺,如同嗅覺、味覺、觸覺一樣,絕似儒家孟子書中“口之於味”“目之於色”的比喻。他因而主張“性善論”亦同孟子一樣。於是我在舊著中就批評羅素於本能外抬出一個靈性,作為宗教上道德上無私的感情(原文為impersonalfeeling)之所本,未免有高不可攀的神秘味,實不如克魯泡特金所說之平易近情,合理可信。我對人類心理的最後認識,即在後來明白了一般心理學上所謂本能,不相當於人類本性;人類所具有“無私的感情”,不屬於本能範疇,承認了羅素的三分法確有所見,未可菲薄。
此蓋為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後,愛用心思的我,仍然不停地在觀察,在思考,慢慢發覺把本能當作人類本性(或本心)極不妥當。事實上有許多說不通之處。像孟子所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敬其兄”的話,按之事實亦不盡合。任何學說都必根據事實,不能強迫事實俯就學理。原書錯誤甚多,特別在援引時下心理學的話來講儒家的那些地方。為了糾正這些錯誤,1923-1924年的一學年在北京大學開講“儒家思想”一課,隻是口說,無講義,由同學們筆記下來。外間有傳抄油印本,未經我閱正。我自己打算把它分為兩部分,寫成兩本書。一部分講解儒書(主要是《論語》,附以《孟子》)的題名《孔學繹旨》,另一部分專講人類心理的題名《人心與人生》,但兩本書至今均未寫成。《孔學繹旨》不想再寫了。《人心與人生》則必定要寫,四十年來未嚐一日忘之,今年已開始著筆,約得出十之三,正在繼續寫。
以下略講第二次翻案後,亦即現在最後認識的大意。達爾文的進化論泯除了人類與動物的鴻溝,有助於認識人類者甚大。人類生命的特徵之認識,隻有在其與動物生命根本相通,卻又有分異處來認識,才得正確。從有形的機體構造來看,人與其他高等動物幾乎百分之九十幾相同,所差極其有限,此即證明在生命上根本相通。心理學上所說的本能,附於機體而見,是其生命活動渾整地表現於外者,原從機體內部生理機能之延展而來,不可分離。就動物說,其生命活動種種表現,總不外圍繞著個體生存和種族蕃衍兩大問題。這實從其機體內部生理上飲食消化、新陳代謝以及生殖等機能延展下來,而渾整地表現於外的就為本能了。生理學上的機能和心理學上的本能,一脈貫通,是一事,非兩事。從機體到機能到本能,一貫地為生命解決其兩大問題的工具,或方法手段。前麵亦曾說過,本能是動物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中發展起來的極有用的手段。人類生命從其與動物生命相通處說,這方麵(從機體到本能),基本相類似,若問其分異何在呢?那就是對照起來,隻見其有所削弱而不是加強,有所減退而不是增進。例如鼻子嗅覺人不如狗,眼睛視力人不如鳥,腳力奔馳人不如馬,爪牙勁強銳利人不如虎豹。機體的耐寒耐飢人亦遠不如動物。在食色兩大問題上的本能衝動亦顯得從容緩和,不像是有利於爭奪取勝的。總結一句話,相形比較之下,人在這方麵簡直是無能的。
為何說我在心理學上所抱見解這一轉變,卻與我第三期宗尚儒家的思想相聯呢?因為我發現孔子和墨子恰好不同。墨子所忽視的人類情感方麵恰為孔子重視之所在;而墨子所斤斤較量的實利,恰為孔子所少談。此其不同,正是代表著兩家對人性認識之不同而來。近代西洋社會人生,是從其中古宗教禁欲主義之反動來的,可說是“欲望本位的文化”。其盛行的功利主義於墨子為近,於孔子則相遠。同時,在儒書中,你既嗅不出一點欲望氣味,亦看不見一毫宗教禁慾痕跡。這證明它既超出西洋近代,又超出西洋中古,不落於禁欲和欲望之任何一邊。像前麵說過的,我因覺悟到欲望給人生帶來種種苦痛而傾心印度佛家的出世。但我一諷誦儒書,就感染一種沖和、恬淡、欣樂情味,頓然忘苦,亦忘欲望。當然亦就忘了出世,於是我看出來儒家正是從其認識人性而走順著人性的路,總求其自然調暢,避免任何矯揉造作。這樣,我就由傾心佛法一轉而宗尚儒家了。距今四十五年前(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就是從這裏寫成出版的。書中貶低墨子而推崇孔子,是完全基於人類心理認識之深入的,同時,看清楚近代西洋和古中國和古印度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實代表著人類文化發展的三階段;斷言:在世界最近未來,繼歐美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近代西洋文化之後,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並指出其轉折點即在社會經濟從資本主義轉入社會主義之時。所有這些見地主張從何而來?一句話:
要無非認識了人類心理在社會發展前途上將必有的轉變而已。
這話說起來很長,非此所及詳。姑舉其一點而言之。社會發展的前途,是要從階級統治的國家,轉到階級消滅而國家消亡的。國家的消亡是什麽呢?那即是代表強力統治的法律、法庭、警察、軍隊的消亡而已。簡單說,那亦就是刑罰的廢除。此時社會秩序的維持,人們協作共營生活的實現,全要靠社會成員之自覺自律,不再靠另外的強製力。教育勢必成了首要之事。但教育隻在思想意識一麵嗎?你必須從根本上調理好人的本能情感才行。質言之,必須以情感上的融和忘我取代了分別計較之心才行。
那將莫妙於儒家倡導的禮樂了。未來的文化必將以禮樂代刑罰(或刑賞),是可以斷言的。刑罰(或刑賞)不外利用人的計較利害得失心理來統馭人。這一老套子在新社會不唯不中用,而且它會破壞和樂忘我的心理,破壞協作共營生活的。當時孔子並不曉得社會發展前途的需要,但他卻深切認識人類心理而極不願傷損人類那可貴的感情。
關於我在人類心理的認識上第一次翻案的話不再多談。以下談其第二次翻案,亦即是最後的認識。
我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曾說“世界上隻有兩個先覺:佛是走逆著去解脫本能路的先覺;孔是走順著調理本能路的先覺。”這句話代表我當時(四十五年前)把一般心理學上說的本能當作人類的本性看待了。這是錯誤的。那本書在人生思想上歸宗儒家,而在為儒家道理作說明時,援引了時下許多不同的心理學派所用術語,類如“本能”、“直覺”、“感情”、“衝動”、“下意識”等等,夾七夾八地來說話,實在不對。不但弄錯了儒家對人類心理的認識,也混亂了外國那些學派。
第58章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2)
這實在因我當時過分地看重了意識的那另一麵,而陷於理智、本能的二分法之故。特別是誤信了社會本能之說,在解釋人類道德所從來上,同意於克魯泡特金的說法,而不同意於羅素。羅素在其《社會改造原理》一書中把人類心理分成本能、理智、靈性(其原文為spirit,譯本以“靈性”
一詞譯之)三方麵,而說人類宗教和道德即基於靈性而來。克魯泡特金在其《無政府主義者的道德觀》一書中,卻直截了當說人類的道德出於生來的一種感覺,如同嗅覺、味覺、觸覺一樣,絕似儒家孟子書中“口之於味”“目之於色”的比喻。他因而主張“性善論”亦同孟子一樣。於是我在舊著中就批評羅素於本能外抬出一個靈性,作為宗教上道德上無私的感情(原文為impersonalfeeling)之所本,未免有高不可攀的神秘味,實不如克魯泡特金所說之平易近情,合理可信。我對人類心理的最後認識,即在後來明白了一般心理學上所謂本能,不相當於人類本性;人類所具有“無私的感情”,不屬於本能範疇,承認了羅素的三分法確有所見,未可菲薄。
此蓋為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後,愛用心思的我,仍然不停地在觀察,在思考,慢慢發覺把本能當作人類本性(或本心)極不妥當。事實上有許多說不通之處。像孟子所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敬其兄”的話,按之事實亦不盡合。任何學說都必根據事實,不能強迫事實俯就學理。原書錯誤甚多,特別在援引時下心理學的話來講儒家的那些地方。為了糾正這些錯誤,1923-1924年的一學年在北京大學開講“儒家思想”一課,隻是口說,無講義,由同學們筆記下來。外間有傳抄油印本,未經我閱正。我自己打算把它分為兩部分,寫成兩本書。一部分講解儒書(主要是《論語》,附以《孟子》)的題名《孔學繹旨》,另一部分專講人類心理的題名《人心與人生》,但兩本書至今均未寫成。《孔學繹旨》不想再寫了。《人心與人生》則必定要寫,四十年來未嚐一日忘之,今年已開始著筆,約得出十之三,正在繼續寫。
以下略講第二次翻案後,亦即現在最後認識的大意。達爾文的進化論泯除了人類與動物的鴻溝,有助於認識人類者甚大。人類生命的特徵之認識,隻有在其與動物生命根本相通,卻又有分異處來認識,才得正確。從有形的機體構造來看,人與其他高等動物幾乎百分之九十幾相同,所差極其有限,此即證明在生命上根本相通。心理學上所說的本能,附於機體而見,是其生命活動渾整地表現於外者,原從機體內部生理機能之延展而來,不可分離。就動物說,其生命活動種種表現,總不外圍繞著個體生存和種族蕃衍兩大問題。這實從其機體內部生理上飲食消化、新陳代謝以及生殖等機能延展下來,而渾整地表現於外的就為本能了。生理學上的機能和心理學上的本能,一脈貫通,是一事,非兩事。從機體到機能到本能,一貫地為生命解決其兩大問題的工具,或方法手段。前麵亦曾說過,本能是動物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中發展起來的極有用的手段。人類生命從其與動物生命相通處說,這方麵(從機體到本能),基本相類似,若問其分異何在呢?那就是對照起來,隻見其有所削弱而不是加強,有所減退而不是增進。例如鼻子嗅覺人不如狗,眼睛視力人不如鳥,腳力奔馳人不如馬,爪牙勁強銳利人不如虎豹。機體的耐寒耐飢人亦遠不如動物。在食色兩大問題上的本能衝動亦顯得從容緩和,不像是有利於爭奪取勝的。總結一句話,相形比較之下,人在這方麵簡直是無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