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須操心自不發生錯誤。高等動物間有錯誤,難於自覺,亦不負責。唯人類生活,處處有待於心思的作用,即隨處皆可致誤。錯誤一經自覺,恆不甘心。沒有錯誤,不足貴;錯誤非所貴,錯誤而不甘心於錯誤,可貴莫大焉!斯則理性之事也。故理性貴於一切。
人類特徵之在理智,易見;人類特徵之在理性,不易見。我故曰:人類的特徵在理性。
第57章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1)
人們總認為我是個學者,或說我是個哲學家,是國學家,是佛學家等等。其實我全不是。我一向拒絕承認這些。我從來無意講學問,我隻是愛用心思於某些問題上而已。我常常說我一生受兩大問題的支配:一個是中國問題,再一個是人生問題。我一生幾十年在這兩大問題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動——這就是我整整的一生。當我用心思於人生問題時,不知不覺走入哲學,實則曾沒有想要去學哲學的。我的學問都是這樣誤打誤撞出來的。
對於心理學亦復如是。初非有意研究心理學,但卒於有了我的一套心理學。
我最早的心理學見解,是隨著我早期的思想來的。我早期的思想,是受中國問題的刺激,在先父和父執彭翼仲先生的影響下而形成的。
先父和彭先生是距今六十年前的愛國維新主義者。在近百年,中國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就激起許多有心人的維新運動。在北京辦小學,辦報紙,彭先生實為首創。小學和報紙在一處,走一個大門。我就是那小學的學生,還曾隨著大人們在大街上散發傳單,抵製美貨——因那時美國排斥華工,虐待華工。
先父當時認為中國積弱,全為文人——讀書人——所誤。文人專講虛文,不講實學。他常說,會做文章的人,就是會說假話的人。詩詞歌賦以至八股和古文等等,其中多是粉飾門麵的假話,全無實用。而全國讀書人都把全副精力用在其間。這是他最反對的。我所以沒有讀過舊經書,至今亦不會做韻文詩詞即為此。先父因為崇尚實用,一切評價——包涵是非善惡——皆以有無實用為準。其極端便成了實利主義,與墨子思想相近。墨子主張“節葬”、“非樂”等等,實太狹隘。把是非善惡隸屬於利害得失之下,亦即近代西洋——特別是英國——功利派的思想。我常常說我一生思想轉變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恰是近代西洋這一路。從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折返到印度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從印度思想轉歸到中國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了。不待多言,此第一期——早期的思想來歷就是如此。
隨著功利主義的人生思想,自然帶來了一種對人類心理的看法。那即是看人們的行動都是有意識的,都是趨利避害的,去苦就樂的。西洋經濟學家從“欲望”出發以講經濟學,提倡“開明的利己心”,要皆本於此。
以此眼光,抱此見解,去看世間人們的活動行事,確實也很說得通,解釋得過去。既然處處通得過,於是就相信人類果真是這樣的了——此即我對人類心理最初的一種認識。
這種對人心的粗淺看法,自已慢慢發見很多疑問,終於被自己否定了。其實若不深究,世上不正有許多人都停留在此粗淺看法上嗎?愛用心思的我,不停止地在觀察、在思考,終於覺得它不合事實。事實不這樣簡單。人們許多行事雖表麵上無不通過意識而來——不通過意識的行動是例外,是病態,是精神不健全——但實際上大都為感情衝動所左右所支配,而置利害得失於不管不顧。當其通過意識之時,不過假借一番說詞以自欺而欺人。是感情衝動支配意識,不是意識支配感情衝動。須知人類心理的根本重要所在,不在意識上,而寧在其隱藏於意識背後深處的。研究人類心理,正應當向人們不自覺,不自禁,不容己……那些地方去注意才行。
西洋心理學家過去一向看重意識,幾乎以意識概括人心,以為心理學就是意識之學。後來他們乃轉而注意到“本能”、“衝動”、“潛意識”(或“下意識”)“無意識”種種,這實為學術上一大進步。我自己恰同樣地亦經過這一轉變。此即我在人類心理的認識上第一次的翻案。亦即對人類心理較為後來的一種認識,但還不是最後的。
這裏應當說明一句話:第一期的人生思想與第一期的人類心理觀固相關聯,但如上所說的心理觀之轉入第二期,卻與第二期人生思想沒有關聯,而是與第三期人生思想密切相關的——下麵講明。
第一期功利思想以為明於利害即明於是非,那就是肯定欲望,而要人生順著欲望走。第二期出世思想則是根本否定人生,而要人消除一切欲望,達於無欲之境。因為覺悟到人生所有種種之苦皆從欲望來。必須沒有欲望,才沒有苦。這在人生態度上雖然前後大相反,卻同樣從欲望來理解人類心理。不過前者以欲望為正當,後者以欲望為迷妄耳。其詳,這裏不談。
雖說前後同樣從欲望來理解人類心理,卻對人類心理認識的變動已經隱伏於此時,漸漸識得人類之高過動物,雖在其理智勝過本能,本能總像是要通過意識這一道門才行。但理智之發達,不外發達了一種分別計算的能力,而核心動力固不在此。核心動力還在本能衝動上。所謂欲望不是別的,恰是從意識這道門出來的本能衝動。這樣,就不再重視意識,而重視隱於意識背後的本能衝動。
剛好,當我深進一步認識到此的時候,看見歐美學者新出各書亦復有悟及此。英國哲學家羅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寫的《社會改造原理》有餘家菊譯本,民國九年出版。他開宗明義第一章第一節就說他“從大戰所獲得的見解,就是什麽是人類行為的源泉……”。他指出這源泉就在衝動(impulse)。戰爭就是毀滅,不論勝者敗者對誰也沒有好處。然而衝動起來,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如瘋似狂,甘遭毀滅,攔阻不住。他說以往人們總看欲望是行為的源泉,其實欲望不過是較開明的,亦即有意識的那一部分而已。他這裏是把欲望和衝動分別而對待著說,其實欲望的核心仍然是衝動,隻不過表麵上文明一些。羅素把人們的衝動總分為兩種。一種他名為“占有衝動”,例如追求名利美色之類。另一種他名為“創造衝動”。這與占有相反。占有是要從外麵有所取得。創造則是從自己這裏的勁頭、才能、力氣要使用出去。科學家、藝術家往往為了發明創造而忘寢廢食。革命家為了革命而捨生命。以至人們一切好的行為皆出於創造衝動。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鼓勵人們的占有衝動,發展了人的占有衝動,而抑製著人的創造衝動,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資本主義社會之必須改造在此。改造的方向,或其如何改造的原理,就在讓人們的創造衝動得以發揮發展而使占有衝動減退。
再如美國心理學家麥獨孤所著《社會心理學緒論》一書,亦是一最好之例。他在自序中首先指出社會科學家在講經濟、政治、教育、倫理等等學問時,從來沒有認真研究人類心理,而徑直在他們各自的粗淺看法那種假設上,去講經濟,講政治,講教育,講倫理等等。現在這種假設站不住了,那些學問亦將被推翻,從新來過。他的書就意在為社會科學試著先做些基礎工作。他在這裏說的粗淺看法,即指一般隻留意人有意識那一麵,亦就是欲望方麵。而他則認為人類行為的動力在本能。本能好比鍾錶的發條。假如把發條抽去,鍾錶就不走了。人無本能亦將不會動。本能著見於動物生活中,原是生物進化、生存、競爭、發展而來的。本能在人,或者比動物還複雜,還多。每一種本能皆有與它相應的一種情緒。例如鬥爭,就是一種本能,與之相應的情緒就是忿怒。忿怒與鬥爭相關連。動物在覓食求偶之時,都免不了爭奪。怒氣盛,鬥爭強的自然勝利。這樣就從優勝劣敗,而將那不善鬥的淘汰去,發展了鬥爭的本能。又其父母撫養幼子,亦是一種本能parentalinstinct。與之相應的情緒,就是慈柔之情。富於這種本能的動物,自然在生存競爭中亦得到優勝傳種而發達起來。諸如此類,各種本能皆在生物進化史上有其來歷。
人類特徵之在理智,易見;人類特徵之在理性,不易見。我故曰:人類的特徵在理性。
第57章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1)
人們總認為我是個學者,或說我是個哲學家,是國學家,是佛學家等等。其實我全不是。我一向拒絕承認這些。我從來無意講學問,我隻是愛用心思於某些問題上而已。我常常說我一生受兩大問題的支配:一個是中國問題,再一個是人生問題。我一生幾十年在這兩大問題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動——這就是我整整的一生。當我用心思於人生問題時,不知不覺走入哲學,實則曾沒有想要去學哲學的。我的學問都是這樣誤打誤撞出來的。
對於心理學亦復如是。初非有意研究心理學,但卒於有了我的一套心理學。
我最早的心理學見解,是隨著我早期的思想來的。我早期的思想,是受中國問題的刺激,在先父和父執彭翼仲先生的影響下而形成的。
先父和彭先生是距今六十年前的愛國維新主義者。在近百年,中國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就激起許多有心人的維新運動。在北京辦小學,辦報紙,彭先生實為首創。小學和報紙在一處,走一個大門。我就是那小學的學生,還曾隨著大人們在大街上散發傳單,抵製美貨——因那時美國排斥華工,虐待華工。
先父當時認為中國積弱,全為文人——讀書人——所誤。文人專講虛文,不講實學。他常說,會做文章的人,就是會說假話的人。詩詞歌賦以至八股和古文等等,其中多是粉飾門麵的假話,全無實用。而全國讀書人都把全副精力用在其間。這是他最反對的。我所以沒有讀過舊經書,至今亦不會做韻文詩詞即為此。先父因為崇尚實用,一切評價——包涵是非善惡——皆以有無實用為準。其極端便成了實利主義,與墨子思想相近。墨子主張“節葬”、“非樂”等等,實太狹隘。把是非善惡隸屬於利害得失之下,亦即近代西洋——特別是英國——功利派的思想。我常常說我一生思想轉變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恰是近代西洋這一路。從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折返到印度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從印度思想轉歸到中國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了。不待多言,此第一期——早期的思想來歷就是如此。
隨著功利主義的人生思想,自然帶來了一種對人類心理的看法。那即是看人們的行動都是有意識的,都是趨利避害的,去苦就樂的。西洋經濟學家從“欲望”出發以講經濟學,提倡“開明的利己心”,要皆本於此。
以此眼光,抱此見解,去看世間人們的活動行事,確實也很說得通,解釋得過去。既然處處通得過,於是就相信人類果真是這樣的了——此即我對人類心理最初的一種認識。
這種對人心的粗淺看法,自已慢慢發見很多疑問,終於被自己否定了。其實若不深究,世上不正有許多人都停留在此粗淺看法上嗎?愛用心思的我,不停止地在觀察、在思考,終於覺得它不合事實。事實不這樣簡單。人們許多行事雖表麵上無不通過意識而來——不通過意識的行動是例外,是病態,是精神不健全——但實際上大都為感情衝動所左右所支配,而置利害得失於不管不顧。當其通過意識之時,不過假借一番說詞以自欺而欺人。是感情衝動支配意識,不是意識支配感情衝動。須知人類心理的根本重要所在,不在意識上,而寧在其隱藏於意識背後深處的。研究人類心理,正應當向人們不自覺,不自禁,不容己……那些地方去注意才行。
西洋心理學家過去一向看重意識,幾乎以意識概括人心,以為心理學就是意識之學。後來他們乃轉而注意到“本能”、“衝動”、“潛意識”(或“下意識”)“無意識”種種,這實為學術上一大進步。我自己恰同樣地亦經過這一轉變。此即我在人類心理的認識上第一次的翻案。亦即對人類心理較為後來的一種認識,但還不是最後的。
這裏應當說明一句話:第一期的人生思想與第一期的人類心理觀固相關聯,但如上所說的心理觀之轉入第二期,卻與第二期人生思想沒有關聯,而是與第三期人生思想密切相關的——下麵講明。
第一期功利思想以為明於利害即明於是非,那就是肯定欲望,而要人生順著欲望走。第二期出世思想則是根本否定人生,而要人消除一切欲望,達於無欲之境。因為覺悟到人生所有種種之苦皆從欲望來。必須沒有欲望,才沒有苦。這在人生態度上雖然前後大相反,卻同樣從欲望來理解人類心理。不過前者以欲望為正當,後者以欲望為迷妄耳。其詳,這裏不談。
雖說前後同樣從欲望來理解人類心理,卻對人類心理認識的變動已經隱伏於此時,漸漸識得人類之高過動物,雖在其理智勝過本能,本能總像是要通過意識這一道門才行。但理智之發達,不外發達了一種分別計算的能力,而核心動力固不在此。核心動力還在本能衝動上。所謂欲望不是別的,恰是從意識這道門出來的本能衝動。這樣,就不再重視意識,而重視隱於意識背後的本能衝動。
剛好,當我深進一步認識到此的時候,看見歐美學者新出各書亦復有悟及此。英國哲學家羅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寫的《社會改造原理》有餘家菊譯本,民國九年出版。他開宗明義第一章第一節就說他“從大戰所獲得的見解,就是什麽是人類行為的源泉……”。他指出這源泉就在衝動(impulse)。戰爭就是毀滅,不論勝者敗者對誰也沒有好處。然而衝動起來,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如瘋似狂,甘遭毀滅,攔阻不住。他說以往人們總看欲望是行為的源泉,其實欲望不過是較開明的,亦即有意識的那一部分而已。他這裏是把欲望和衝動分別而對待著說,其實欲望的核心仍然是衝動,隻不過表麵上文明一些。羅素把人們的衝動總分為兩種。一種他名為“占有衝動”,例如追求名利美色之類。另一種他名為“創造衝動”。這與占有相反。占有是要從外麵有所取得。創造則是從自己這裏的勁頭、才能、力氣要使用出去。科學家、藝術家往往為了發明創造而忘寢廢食。革命家為了革命而捨生命。以至人們一切好的行為皆出於創造衝動。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鼓勵人們的占有衝動,發展了人的占有衝動,而抑製著人的創造衝動,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資本主義社會之必須改造在此。改造的方向,或其如何改造的原理,就在讓人們的創造衝動得以發揮發展而使占有衝動減退。
再如美國心理學家麥獨孤所著《社會心理學緒論》一書,亦是一最好之例。他在自序中首先指出社會科學家在講經濟、政治、教育、倫理等等學問時,從來沒有認真研究人類心理,而徑直在他們各自的粗淺看法那種假設上,去講經濟,講政治,講教育,講倫理等等。現在這種假設站不住了,那些學問亦將被推翻,從新來過。他的書就意在為社會科學試著先做些基礎工作。他在這裏說的粗淺看法,即指一般隻留意人有意識那一麵,亦就是欲望方麵。而他則認為人類行為的動力在本能。本能好比鍾錶的發條。假如把發條抽去,鍾錶就不走了。人無本能亦將不會動。本能著見於動物生活中,原是生物進化、生存、競爭、發展而來的。本能在人,或者比動物還複雜,還多。每一種本能皆有與它相應的一種情緒。例如鬥爭,就是一種本能,與之相應的情緒就是忿怒。忿怒與鬥爭相關連。動物在覓食求偶之時,都免不了爭奪。怒氣盛,鬥爭強的自然勝利。這樣就從優勝劣敗,而將那不善鬥的淘汰去,發展了鬥爭的本能。又其父母撫養幼子,亦是一種本能parentalinstinct。與之相應的情緒,就是慈柔之情。富於這種本能的動物,自然在生存競爭中亦得到優勝傳種而發達起來。諸如此類,各種本能皆在生物進化史上有其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