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人禽之別(2)


    綜上數特點,總說人類所以異於禽獸者之意。所謂人類之特點,即不外生活之方法(趨向)是靠後天照顧,而非先天之安排固定而已。行為派反對本能之說,以為人類行為都從後天學習,無所謂本能,並根本否認本能。其說未嚐無理由。本來人之本能太不明顯,暗弱而無力。心理學家言人之本能有幾種,幾於人人言殊,此可見人類本能之暗弱而不易於認識矣。因為人類未走本能之路,且走之不遠,故愈來愈暗晦、愈無法可以認識清楚也。由此可見人類與其他動物之別,其最明了之點是在其生活方法之不同矣。


    人禽之別,前所說者都近於枝葉。茲言其最重要之點,即是人類之心理比其他動物之心理,是從本能之中得一個超脫,亦即是從生物自私之態度上得一個解放。此語當加解釋。蓋其他動物之心理是已先天安排好,已帶有自私的彩色而來,人類心理則少有著色。即是本能到如何地步,則著色到如何地步,其著色愈濃,即是其本能愈強。換言之,又可說是一種色味——是手段方法之氣味,是自私之氣味。如“要如何”、“作如何”,此種本能就是一種手段方法。如鬥爭之本能為保己種之手段方法,在生物進化上為天選作用所留存而發達。故一切本能都是有所為的、安排好的、自私的。一切動物的特別處就在心內安排了許多手段方法,除去手段方法無所謂心。如欲言動物之所謂心,則不外許多求生活之手段方法而已。人類則不然;人類能從本能中解放出來。故人無本能到如何程度即是超脫到如何程度,亦即是從自私內解放到如何程度,解放到如何程度,即創造到如何程度也。


    第49章理性與理智的分別


    “理性”“理智”的字樣,隻在近三十年中國書裏麵才常常見到;習慣上是通用不分的。就如在前章講“理性與宗教之相違”,亦是渾含用,未定偏指一麵。但今卻有分別的必要。


    有何必要呢?假如中國文化和西洋文化有分別的話,我以為就在中國長於理性而短於理智;西洋長於理智而短於理性。為了指明中國文化的特徵,首先要分別理性和理智才行。


    從前中國人常愛說“讀書明理”一句話。在鄉村中,更常聽見指某人為“讀書明理之人”。這個“理”何所指,中國人不須解釋都明白的。它絕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學的理,一切自然科學上的理;乃至社會科學上的理,亦並不包括在內的。卻是同此一句話,在西洋人聽著,亦許發生不同的了解吧!


    中國有許多書,西洋亦有許多書;書中莫不講到許多理。但翻開書一看,卻似不同。中國書所講的,不外人世間許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恥、愛人、公平、信實之類。若西洋書,則所談的不是自然科學之理,便是社會科學之理,或純抽象的數理與論理。因此,當你說“讀書明理”,他或以為是明白那些科學之理了。


    科學之理,是靜的,是一些知識。知其“如此如此”而止,並不立即發動什麽行為。而中國人所說,卻正是行為上的理。它就在指示人們行為的動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臨財勿苟得;臨難勿苟免”!它盡可是抽象的,沒有特指當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動的不是靜的。科學之理,雖亦可與行為有關係,但卻沒有一定方向指給人。如說:“觸電可以致死”,但觸不觸聽你了。想自殺的人,亦許去觸的,沒有一定。大致科學上所說,皆是“如果如此,則將如彼”的這種公式。它始終是靜的。


    所謂理者,既有此不同,似當分別予以不同名稱。前者為人情上的理,不妨簡稱“情理”;後者為物觀上的理,不妨簡稱“物理”。假如大家承認可以這樣分開的話,我們再來看人類對此不同之兩種理的認識,是否亦出自兩種不同之認識力。我以為在認識上是有分別的。即後者的認識,不容稍存主觀之愛憎迎拒;而前者則離卻主觀之愛好與憎惡,便無從認識。現時流行有“正義感”的一句話,正義感是一種感情;對於正義便欣然接受,對於不合正義的便厭惡拒絕。正義感,即是正義之認識力。離開這種感情,正義就不可得。一切是非善惡之理,皆同此例。善,就在乎崇敬悅服讚嘆的心情上;惡,就存乎嫌惡憤嫉不平的心情上。反之,我們若不為求善而意在求真,則非屏除一切感情極其冷靜不可。


    必須屏除感情而後其認識乃明切銳入者,我謂之理智;必須藉好惡之情以為判別者,我謂之理性。


    人類的兩種錯誤


    我常說:人類之所以可貴,就在他極容易錯誤,而不甘心於錯誤。至若動物生活則幾無錯誤可言,更無錯誤之自覺。錯誤隻是人的事;然人的錯誤卻有兩種不同。


    譬如學校考試,學生將考題答錯,是一種錯誤——知識上的錯誤。若舞弊行欺,則又另是一種錯誤——行為上的錯誤。前一錯誤,在學習上見出低能,應屬智力問題;後一錯誤,便是品性問題。事後他如果覺察自己錯誤,前一覺察屬理智,後一覺察屬理性——我們從這裏亦可見出理性理智的分別。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然似乎錯在知識者問題小,錯在行為者問題大,試看社會上發生的糾紛,你責他錯了,我責你錯了,所互相責的率以後者為多,而自錯誤所引生的禍害,亦每以後者為嚴重。在糾紛中,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所彼此爭辨而各自表白者,亦多在情理上——即此亦見理性如何重要了。


    儒家之理性主義


    日本學者五來欣造說:在儒家我們可以看見理性的勝利。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國家權力等,並且亦不是多數人民(近代西洋要服從多數)。隻有將這一些(天、神、君、國、多數)當作理性的一個代名詞用的時候,儒家才尊崇他。其言甚是。儒家假如亦有其主義的話,應理就是“理性主義”。前說孔子專作啟發理性的功夫;又說“儒家獨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賴人類自己”(見前章)。那正指這不同乎理智的理性。


    最能切實指點出理性給人看的,是繼承孔子精神的孟子。其言之明爽警辟者,如: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日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下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理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下略)


    (上略)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可欲之謂善。(下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人生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漱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漱溟並收藏我的人生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