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每種學說都有他的偏處,並不是說沒有最後的結論。凡學問家都是搜集各種偏,而人類心理都是要求統一。不斷地要求統一。最後必可做到統一。最有學問的人,就是最能了解錯誤來源的人;有最高見解的人,是能包括種種見解的人。人類心理有各種的情,常常表現在各種的偏上,好惡可以大相反。可是聰明一點的人,生命力強感情豐富的人,他能了解各種偏的來源,而能把種種的偏都包含進去,所以他就能超。聖人能把各種心理都容進來,他都有,所以他是最能了解一切的人而通天下之情。所以說真理是通天下之見,是一切對或一切錯誤的總匯。孟子說:“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孟子所謂同然有所指,姑為借用)。聖人對人都有同然;性情很好的人,聖人與他有同然;即性情極怪的人,聖人也與他有同然。聖人完全了解他,所以同然。聖人與天下人無所不同然。最有高明見識的人,才是最能得真理的人;他對於各種意見都同意,各種錯誤都能了解。
第35章 深嘆心不勝習
深嘆心不勝習,隻有悲憫自己以及眾生,無可高慢。凡高慢者皆在習中,正可憐憫耳。又悟心不勝習者,正由於心之未得認識,故珍之好之無由,顛來倒去乃無非習矣!可嘆!
自念我有悲願是真的。首先對自己習深障重業力纏縛之苦與夫眼見眾生業苦有悲心,從而有願心,願以所曉者曉人。東方古人之所明不為今人所曉,有能以曉之者今日非我乎?
深嘆自己心小之習氣超脫不出,然又悟對此習氣不宜落於憎恨鬥爭中,當靜觀之,以超乎其上;此固非我本心也。
念功夫當從大悲心及平等觀得之入。凡習氣發作時即運悲心以觀照之。般若觀空即是平等觀。平等即不揀擇,不起憎愛意,而後本有真心得以顯現也。遠離有所得心即遠離顛倒夢想。
缺乏恭敬心即是有所利用心。缺乏信心即是狐疑心。但習氣畢竟虛妄無自性。觀其虛妄是要的,但若有期待其減除即是利心。我無往而非利心;哀哉!
正念無力,閑雜念乃紛紛矣!然正念所以無力則悲願不足故也。悲願是一切之本。
眾生為無始業力習氣所纏縛籠罩出不來。然此種縛罩又虛妄非實(由於自己的迷妄)。解縛之道隻有一味平淡,減業減習而不憎,耐煩有恆而不用力,精進而不著急,平淡而不玩忽。從這一條隙縫(平淡)慢慢放鬆開它。其他均不免適以增之也。
平淡是除病的萬應藥(仿佛鬆開絞索一樣)。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修的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在習染上。習染是迷妄虛幻不實的,你當下能空得了,就空了它。當下若未能空,那麽,它雖虛幻而你此時卻未免作實了它。隻有慢慢從自己所做實的虛幻圈套裏脫離出來。這就有修道之說了。
第36章 談學問
一說到學問,普通人總以為知道很多,處處顯得很淵博,才算學問。
其實就是淵博也不算學問。什麽才是學問?學問就是能將眼前的道理、材料,係統化、深刻化。更扼要的說,就是“學問貴能得要”,能“得要”
才算學問。如何才是得要?就是在自己這一方麵能從許多東西中簡而約之成為幾個簡單的要點,甚或隻成功幾個名詞,就已夠了。一切的學問家都是如此,在他口若不說時,心中隻有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意思;將這一個或幾個意思變化起來,就讓人家看著覺得無窮無盡。所以在有學問的人,沒有覺得學問是複雜的,在他身上也沒有覺得有什麽,很輕鬆,真是虛如無物。如果一個人覺得他身上背了很多學問的樣子,則這個人必非學問家。
學問家以能得要,故覺輕鬆、爽適、簡單。和人家講學問亦不往難處講,隻是平常的講,而能講之不盡,讓人家看來很多。如果不能得要,將所有的東西記下來,則你必定覺得負擔很重,很為累贅,不能隨意運用。所以說學問貴能得要。得要就是心得、自得!
再則學問也是我們腦筋對宇宙形形色色許多材料的吸收,消化。吸收不多是不行,消化不了更不行。在學問裏麵你要能自己進得去而又出得來,這就是有活的生命,而不被書本知識所壓倒。若被書本知識所壓倒,則所消化太少,自得太少。在佛家禪宗的書裏麵,敘述一個故事,講一個大師對許多和尚說:“你們雖有一車兵器而不能用,老僧雖隻寸鐵,便能殺人。”這寸鐵是他自己的,所以有用;別人雖然眼前擺著許多兵器,但與自己無關,運用不來;這就是在乎一自得,一不自得也。問題來了,能認識,能判斷,能抓住問題的中心所在,這就是有用,就是有學問;問題來了,茫然的不能認識問題的決竅,不能判斷,不能解決,這就是無學問。
第37章 求學與不老
我常說一個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時代,此即吾人的青年期。因青年比較有勇氣,喜奔赴理想,天真未失,衝動頗強,煞是可愛也。然此不過以血氣方盛,故暫得如此。及其血氣漸衰,世故日深,慣於作偽,習於奸巧,則無復足取而大可哀已!往往青年時不大見銳氣的,到後來亦不大變;愈是青年見英銳豪俠氣的,到老來愈變化得利害,前後可判若兩人。
我眼中所見的許多革命家都是如此。
然則,吾人如何方能常保其可愛者而不落於可哀耶?此為可能否耶?
依我說,是可能的。我們知道,每一生物,幾乎是一副能自動轉的機器。
但按人類生命之本質言,他是能超過於此一步的“機械性”;因人有自覺,有反省,能了解自己——其他生物則不能。血氣之勇的所以不可靠,正因其是機械的;這裏的所謂機械,即指血氣而言。說人能超機械,即謂其能超血氣。所以人的神明意誌不隨血氣之衰而衰,原有可能的——那就在增進自覺,增進對自己的了解上求之。
中國古人的學問,正是一種求能了解自己且對自已有辦法的學問;與西洋學問在求了解外界而對外界有辦法者,其方向正好不同。程明道先生常說“不學便老而衰”。他這裏之所謂學,很明白的是讓人生命力高強活潑,讓人在生活上能隨時去真正了解自己;如此,人自己就有意誌,亦就有辦法。如果想免掉“初意不錯,越做越錯,青年時還不錯,越老越衰越錯,”就得留意於此,就得求學。近幾十年來的青年,的確是有許多好的;隻因不知在這種學問上體會、用工夫,以致卒不能保持其可愛的精神,而不免落於可哀也。惜哉!
第38章 談習氣
我常說;“一切罪惡過錯皆由懈惰中來”,實是如此。精神不振,真是最不[得]了的事。最讓人精神不振者,就是習氣。凡自己心裏不通暢,都是自找,而非由於外鑠。心小氣狹都是習氣,也就是在裏邊有私意。人人都有要好的心;但終難有好的趨向者,就是因為習氣的不易改。要想祛除習氣,必須各人的生命力,能超拔於習氣之上才行。
各人的習氣不同,應時常反省,去求了解自己的習氣。大概人類任何學問,都可以幫助人——讓人的生命強大。苟能常於自身深加體驗;更能於多方麵留心,求其了解;則個人身心自然通暢,力量自然強大,習氣自然祛除。自己老是纏住自己,擋住自己,這就是懈惰,最容易弱損自己的生命力。
第35章 深嘆心不勝習
深嘆心不勝習,隻有悲憫自己以及眾生,無可高慢。凡高慢者皆在習中,正可憐憫耳。又悟心不勝習者,正由於心之未得認識,故珍之好之無由,顛來倒去乃無非習矣!可嘆!
自念我有悲願是真的。首先對自己習深障重業力纏縛之苦與夫眼見眾生業苦有悲心,從而有願心,願以所曉者曉人。東方古人之所明不為今人所曉,有能以曉之者今日非我乎?
深嘆自己心小之習氣超脫不出,然又悟對此習氣不宜落於憎恨鬥爭中,當靜觀之,以超乎其上;此固非我本心也。
念功夫當從大悲心及平等觀得之入。凡習氣發作時即運悲心以觀照之。般若觀空即是平等觀。平等即不揀擇,不起憎愛意,而後本有真心得以顯現也。遠離有所得心即遠離顛倒夢想。
缺乏恭敬心即是有所利用心。缺乏信心即是狐疑心。但習氣畢竟虛妄無自性。觀其虛妄是要的,但若有期待其減除即是利心。我無往而非利心;哀哉!
正念無力,閑雜念乃紛紛矣!然正念所以無力則悲願不足故也。悲願是一切之本。
眾生為無始業力習氣所纏縛籠罩出不來。然此種縛罩又虛妄非實(由於自己的迷妄)。解縛之道隻有一味平淡,減業減習而不憎,耐煩有恆而不用力,精進而不著急,平淡而不玩忽。從這一條隙縫(平淡)慢慢放鬆開它。其他均不免適以增之也。
平淡是除病的萬應藥(仿佛鬆開絞索一樣)。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修的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在習染上。習染是迷妄虛幻不實的,你當下能空得了,就空了它。當下若未能空,那麽,它雖虛幻而你此時卻未免作實了它。隻有慢慢從自己所做實的虛幻圈套裏脫離出來。這就有修道之說了。
第36章 談學問
一說到學問,普通人總以為知道很多,處處顯得很淵博,才算學問。
其實就是淵博也不算學問。什麽才是學問?學問就是能將眼前的道理、材料,係統化、深刻化。更扼要的說,就是“學問貴能得要”,能“得要”
才算學問。如何才是得要?就是在自己這一方麵能從許多東西中簡而約之成為幾個簡單的要點,甚或隻成功幾個名詞,就已夠了。一切的學問家都是如此,在他口若不說時,心中隻有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意思;將這一個或幾個意思變化起來,就讓人家看著覺得無窮無盡。所以在有學問的人,沒有覺得學問是複雜的,在他身上也沒有覺得有什麽,很輕鬆,真是虛如無物。如果一個人覺得他身上背了很多學問的樣子,則這個人必非學問家。
學問家以能得要,故覺輕鬆、爽適、簡單。和人家講學問亦不往難處講,隻是平常的講,而能講之不盡,讓人家看來很多。如果不能得要,將所有的東西記下來,則你必定覺得負擔很重,很為累贅,不能隨意運用。所以說學問貴能得要。得要就是心得、自得!
再則學問也是我們腦筋對宇宙形形色色許多材料的吸收,消化。吸收不多是不行,消化不了更不行。在學問裏麵你要能自己進得去而又出得來,這就是有活的生命,而不被書本知識所壓倒。若被書本知識所壓倒,則所消化太少,自得太少。在佛家禪宗的書裏麵,敘述一個故事,講一個大師對許多和尚說:“你們雖有一車兵器而不能用,老僧雖隻寸鐵,便能殺人。”這寸鐵是他自己的,所以有用;別人雖然眼前擺著許多兵器,但與自己無關,運用不來;這就是在乎一自得,一不自得也。問題來了,能認識,能判斷,能抓住問題的中心所在,這就是有用,就是有學問;問題來了,茫然的不能認識問題的決竅,不能判斷,不能解決,這就是無學問。
第37章 求學與不老
我常說一個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時代,此即吾人的青年期。因青年比較有勇氣,喜奔赴理想,天真未失,衝動頗強,煞是可愛也。然此不過以血氣方盛,故暫得如此。及其血氣漸衰,世故日深,慣於作偽,習於奸巧,則無復足取而大可哀已!往往青年時不大見銳氣的,到後來亦不大變;愈是青年見英銳豪俠氣的,到老來愈變化得利害,前後可判若兩人。
我眼中所見的許多革命家都是如此。
然則,吾人如何方能常保其可愛者而不落於可哀耶?此為可能否耶?
依我說,是可能的。我們知道,每一生物,幾乎是一副能自動轉的機器。
但按人類生命之本質言,他是能超過於此一步的“機械性”;因人有自覺,有反省,能了解自己——其他生物則不能。血氣之勇的所以不可靠,正因其是機械的;這裏的所謂機械,即指血氣而言。說人能超機械,即謂其能超血氣。所以人的神明意誌不隨血氣之衰而衰,原有可能的——那就在增進自覺,增進對自己的了解上求之。
中國古人的學問,正是一種求能了解自己且對自已有辦法的學問;與西洋學問在求了解外界而對外界有辦法者,其方向正好不同。程明道先生常說“不學便老而衰”。他這裏之所謂學,很明白的是讓人生命力高強活潑,讓人在生活上能隨時去真正了解自己;如此,人自己就有意誌,亦就有辦法。如果想免掉“初意不錯,越做越錯,青年時還不錯,越老越衰越錯,”就得留意於此,就得求學。近幾十年來的青年,的確是有許多好的;隻因不知在這種學問上體會、用工夫,以致卒不能保持其可愛的精神,而不免落於可哀也。惜哉!
第38章 談習氣
我常說;“一切罪惡過錯皆由懈惰中來”,實是如此。精神不振,真是最不[得]了的事。最讓人精神不振者,就是習氣。凡自己心裏不通暢,都是自找,而非由於外鑠。心小氣狹都是習氣,也就是在裏邊有私意。人人都有要好的心;但終難有好的趨向者,就是因為習氣的不易改。要想祛除習氣,必須各人的生命力,能超拔於習氣之上才行。
各人的習氣不同,應時常反省,去求了解自己的習氣。大概人類任何學問,都可以幫助人——讓人的生命強大。苟能常於自身深加體驗;更能於多方麵留心,求其了解;則個人身心自然通暢,力量自然強大,習氣自然祛除。自己老是纏住自己,擋住自己,這就是懈惰,最容易弱損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