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人類到今天頂不好辦——精神上不好辦,尤其是今日之中國人不好辦,其精神上之苦悶,難得條理順當。可是精神上不能條理順當,則沒有力量,不能創造,不能打開局麵。所以,在這時想法作對精神的條順功夫是非常必要的。
第19章 我自己的長短
我的長處,歸結言之,可有兩點:一點為好學深思,思想深刻;一點則為不肯苟同於人。至於短處,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大概說來就是自己不會調理自己、運用自己。頭腦好像一條長的繩索,發揮放射出去,就收不回來,如我之好犯失眠症即其顯證。要治此病,我自己也有一個方法,就是“誠”。大家或許也看出我是一片真誠;不過,實在說來,也在某一些地方上的念頭不單純。意思多就是不誠。不誠,則自己全副生命不能凝集於一處。意思紛歧,念頭就拴不住,仍然是不由自主的在活動。
在表麵上似是自己能管理自己,旁人也看我是如此,如吃苦耐勞,屏絕嗜好,食色都很淡泊,其實這都是自己在勉強自己,勉強就等於以一個我管理一個我。他不是整個生命力的偉大活潑,就是不誠、不真切,這是不對的。我自己很知道生命力要是活潑的整個的才對,可是老是做不到。
別人看我像是很好,其實內裏也有毛病。
求到而做不到,這在我的確很苦,所以我求師求友之念極切,常想如何得遇哲人救我一下。孔子,是千載不遇的;就是遇到陽明先生及其弟子來教導我一下也好。我如果遇到,就把全生命交給他,要我如何我便如何。但這樣的人在現在人類社會中仿佛沒有,也或許是我求師求友之念不很真切吧?
大概一切生物都像機器一樣,不停止的不自主的在那裏轉,隻有中國和印度的古代賢哲是比較進步了好多,他了解自己是如何去轉,能以自動的轉,不是機械的轉。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還是在那裏不自主的轉。在學理上,我是比普通所謂學者的能了解人是自主的、自由的,自己可以運用自己,即中國印度賢哲的境界我知道了一點(普通人大都是不自主而自己還不了解,此實糊塗危險)。但還是沒有做到那一種地步。這是我的一個缺欠。
第20章 吾人的自覺力
一個人缺乏了“自覺”的時候,便隻像一件東西而不像人,或說隻像一個動物而不像人。“自覺”真真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隻有在我的心裏清楚明白的時候,才是我超越對象、涵蓋對象的時候;隻有在超越涵蓋對象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對自己有辦法。人類優越的力量是完全從此處來的。所以怎麽樣讓我們心裏常常清明,真是一件頂要緊的事情。
古代的賢哲,他對於人類當真有一種悲憫的意思。他不是悲憫旁的,而是悲憫人類本身常常有一個很大的機械性。所謂機械性,是指很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覺的在那裏轉動而言。人類最大的可憐就在此。這點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隻有常常冷眼去看的時候,才能見到人類的可悲憫。
人在什麽時候才可以超脫這個不自主的機械性呢?那就要在他能夠清明自覺的時候。不過,這是很不容易。人在嬰兒時代是很蠢的,這時他無法自覺。到了幼年、青年時代,又受血氣的支配很大。成年以後的人,似乎受血氣的支配較小;但他似乎有更不如青年人處,因這時他在後天的習染已成,如計較、機變、巧詐等都已上了熟路,這個更足以妨礙、蒙蔽他的清明自覺。所以想使人人能夠清明自覺,實在是一大難事。人類之可貴在其清明自覺,人類之可憐在其不能清明自覺,但自今以前的人類社會,能夠清明自覺者,實在太少了。
中國古人與近代西洋人在學術上都有很大的創造與成就。但他們卻像是向不同的方向致力的。近代西洋人係向外致力,其對象為物;對自然界求了解而駕馭之。中國古人不然,他是在求了解自己,駕馭自己——要使自己對自己有一種辦法。亦即是求自己生命中之機械性能夠減少,培養自己內裏常常清明自覺的力量。中國人之所謂學養,實在就是指的這個。
人若隻在本能支配下過生活,隻在習慣裏麵來動彈,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要開發我們的清明,讓我們正源的力量培養出來;我們要建立我們的人格。失掉清明就是失掉了人格!
第21章 心理的調整
大家來到此地,都抱有求學研究之誌,但我懇切的告訴大家說:單是求知識,沒有用處,除非趕緊注意自己的缺欠,調理自己才行。要回頭看自己,從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這才算是真學問,在這裏能有一點,才算是真進步。
人類所以超過其他生物,因人類有一種優越力量,能變化外界,創造東西。要有此變化外界的能力,必須本身不是機械的。如果我們本身是機械的,我們即無改變環境之力。人類優長之處,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類少機械性。這從何處見出呢?就是在他能自覺,這是人類第一也是唯一的長處;而更進步的,是在回頭看自己時,能調理自己。我們對外麵的東西,都知道調理他,譬如我們種植花草,或養一個小貓小狗,更如教養小孩,如果我們愛惜他,就必須調理他。又如自己的寢室,須使其清潔整齊,這也是一種調理。我們對外界尚需要調理,則對自己而忘記調理,是不應該的。
不過調理自己與調理東西不甚一樣。調理自己要注意心思與心情兩麵。心思方麵最要緊的是要條理清楚。凡說一句話,或寫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總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東西,得要讓它有總有分,對一個問題也要能仔細分辨。如缺乏條理,徒增多知識是無用的,因為知識是要用條理來駕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條理,是與心情有關係的;在心情不平時,心思不會清楚,所以調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對心情應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懈,一是亂。懈或散懈,是一種頂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則這人一毫用處沒有;社會上也不會有人去理他。在寫日記時的苟且潦草敷衍對付,都是從懈來。日記寫的短不要緊,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這心理,便字不成字,話不成話,文不成文。苟且隨便從散懈心理來,幹什麽事都不成不像,這就完了。
亂或暴亂,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點激動,內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與自己衝突,容易與旁人衝突,使自己與環境總得不到一個合適。暴亂或偏激,與散懈相反;散懈無力,暴亂初看似乎有力,其實一樣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種機械性,都無能力對付外麵變化,改造環境。這種無能的陷於機械性的人是可憐的。然則如何可不陷於機械而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要在能自覺,不散懈,亦不暴亂,要調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這就是改變氣質的根本功夫。
調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夠時,可以休息。在我們尋常言動時,絕不可有苟且隨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時候,尤須集中精力。除非不說不做,一說一做,就必須集中精力,心氣平穩的去說去做。譬如寫一篇文章,初上來心很亂,或初上來心氣尚好,這時最好平心靜氣去想,不要苟且從事,如果一隨便,就很難得成為一氣。所以我們的東西不拿出則已,拿出來就要使他有力量。諸同學中有的卻肯用心思,但在寫文章時,條理上還是不夠,有隨便苟且之意,字句讓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學還更差些,這不是一件小事體,這是一個很要緊的根本所在。
第19章 我自己的長短
我的長處,歸結言之,可有兩點:一點為好學深思,思想深刻;一點則為不肯苟同於人。至於短處,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大概說來就是自己不會調理自己、運用自己。頭腦好像一條長的繩索,發揮放射出去,就收不回來,如我之好犯失眠症即其顯證。要治此病,我自己也有一個方法,就是“誠”。大家或許也看出我是一片真誠;不過,實在說來,也在某一些地方上的念頭不單純。意思多就是不誠。不誠,則自己全副生命不能凝集於一處。意思紛歧,念頭就拴不住,仍然是不由自主的在活動。
在表麵上似是自己能管理自己,旁人也看我是如此,如吃苦耐勞,屏絕嗜好,食色都很淡泊,其實這都是自己在勉強自己,勉強就等於以一個我管理一個我。他不是整個生命力的偉大活潑,就是不誠、不真切,這是不對的。我自己很知道生命力要是活潑的整個的才對,可是老是做不到。
別人看我像是很好,其實內裏也有毛病。
求到而做不到,這在我的確很苦,所以我求師求友之念極切,常想如何得遇哲人救我一下。孔子,是千載不遇的;就是遇到陽明先生及其弟子來教導我一下也好。我如果遇到,就把全生命交給他,要我如何我便如何。但這樣的人在現在人類社會中仿佛沒有,也或許是我求師求友之念不很真切吧?
大概一切生物都像機器一樣,不停止的不自主的在那裏轉,隻有中國和印度的古代賢哲是比較進步了好多,他了解自己是如何去轉,能以自動的轉,不是機械的轉。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還是在那裏不自主的轉。在學理上,我是比普通所謂學者的能了解人是自主的、自由的,自己可以運用自己,即中國印度賢哲的境界我知道了一點(普通人大都是不自主而自己還不了解,此實糊塗危險)。但還是沒有做到那一種地步。這是我的一個缺欠。
第20章 吾人的自覺力
一個人缺乏了“自覺”的時候,便隻像一件東西而不像人,或說隻像一個動物而不像人。“自覺”真真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隻有在我的心裏清楚明白的時候,才是我超越對象、涵蓋對象的時候;隻有在超越涵蓋對象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對自己有辦法。人類優越的力量是完全從此處來的。所以怎麽樣讓我們心裏常常清明,真是一件頂要緊的事情。
古代的賢哲,他對於人類當真有一種悲憫的意思。他不是悲憫旁的,而是悲憫人類本身常常有一個很大的機械性。所謂機械性,是指很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覺的在那裏轉動而言。人類最大的可憐就在此。這點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隻有常常冷眼去看的時候,才能見到人類的可悲憫。
人在什麽時候才可以超脫這個不自主的機械性呢?那就要在他能夠清明自覺的時候。不過,這是很不容易。人在嬰兒時代是很蠢的,這時他無法自覺。到了幼年、青年時代,又受血氣的支配很大。成年以後的人,似乎受血氣的支配較小;但他似乎有更不如青年人處,因這時他在後天的習染已成,如計較、機變、巧詐等都已上了熟路,這個更足以妨礙、蒙蔽他的清明自覺。所以想使人人能夠清明自覺,實在是一大難事。人類之可貴在其清明自覺,人類之可憐在其不能清明自覺,但自今以前的人類社會,能夠清明自覺者,實在太少了。
中國古人與近代西洋人在學術上都有很大的創造與成就。但他們卻像是向不同的方向致力的。近代西洋人係向外致力,其對象為物;對自然界求了解而駕馭之。中國古人不然,他是在求了解自己,駕馭自己——要使自己對自己有一種辦法。亦即是求自己生命中之機械性能夠減少,培養自己內裏常常清明自覺的力量。中國人之所謂學養,實在就是指的這個。
人若隻在本能支配下過生活,隻在習慣裏麵來動彈,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要開發我們的清明,讓我們正源的力量培養出來;我們要建立我們的人格。失掉清明就是失掉了人格!
第21章 心理的調整
大家來到此地,都抱有求學研究之誌,但我懇切的告訴大家說:單是求知識,沒有用處,除非趕緊注意自己的缺欠,調理自己才行。要回頭看自己,從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這才算是真學問,在這裏能有一點,才算是真進步。
人類所以超過其他生物,因人類有一種優越力量,能變化外界,創造東西。要有此變化外界的能力,必須本身不是機械的。如果我們本身是機械的,我們即無改變環境之力。人類優長之處,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類少機械性。這從何處見出呢?就是在他能自覺,這是人類第一也是唯一的長處;而更進步的,是在回頭看自己時,能調理自己。我們對外麵的東西,都知道調理他,譬如我們種植花草,或養一個小貓小狗,更如教養小孩,如果我們愛惜他,就必須調理他。又如自己的寢室,須使其清潔整齊,這也是一種調理。我們對外界尚需要調理,則對自己而忘記調理,是不應該的。
不過調理自己與調理東西不甚一樣。調理自己要注意心思與心情兩麵。心思方麵最要緊的是要條理清楚。凡說一句話,或寫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總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東西,得要讓它有總有分,對一個問題也要能仔細分辨。如缺乏條理,徒增多知識是無用的,因為知識是要用條理來駕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條理,是與心情有關係的;在心情不平時,心思不會清楚,所以調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對心情應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懈,一是亂。懈或散懈,是一種頂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則這人一毫用處沒有;社會上也不會有人去理他。在寫日記時的苟且潦草敷衍對付,都是從懈來。日記寫的短不要緊,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這心理,便字不成字,話不成話,文不成文。苟且隨便從散懈心理來,幹什麽事都不成不像,這就完了。
亂或暴亂,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點激動,內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與自己衝突,容易與旁人衝突,使自己與環境總得不到一個合適。暴亂或偏激,與散懈相反;散懈無力,暴亂初看似乎有力,其實一樣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種機械性,都無能力對付外麵變化,改造環境。這種無能的陷於機械性的人是可憐的。然則如何可不陷於機械而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要在能自覺,不散懈,亦不暴亂,要調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這就是改變氣質的根本功夫。
調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夠時,可以休息。在我們尋常言動時,絕不可有苟且隨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時候,尤須集中精力。除非不說不做,一說一做,就必須集中精力,心氣平穩的去說去做。譬如寫一篇文章,初上來心很亂,或初上來心氣尚好,這時最好平心靜氣去想,不要苟且從事,如果一隨便,就很難得成為一氣。所以我們的東西不拿出則已,拿出來就要使他有力量。諸同學中有的卻肯用心思,但在寫文章時,條理上還是不夠,有隨便苟且之意,字句讓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學還更差些,這不是一件小事體,這是一個很要緊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