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一步,這片道理不但沒有救藥的能力,實在恐怕還要更增加人的煩悶。因為人家本來很煩悶,聽說有一片好道理可以替他解決,當然高興,等到看見所謂頂好的道理也不過如此,豈不使他更失望更煩悶。所謂造福,不過是衣食男女;所謂負責任,不過是把衣食男女的功夫做得更好一點;這有什麽意義呢?我為什麽要替社會造福呢?我為什麽要對社會負責任呢?愈問愈不得其解,即愈增其煩悶。
但是這種煩悶就沒有法子解決嗎?有的。原來這種煩悶的病源就是一個“找”。他本來在那裏找,你更引他去找,結果愈找愈找不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不能找的;你去找,一定不能得。“人生意義與價值在何處”
這個問題根本是不該當解答的,因為人生本無意義與價值。人生無所謂有意義與有價值,也無所[謂無]意義與無價值。所謂人生的意義,就是問“我為什麽生活?”當他問的時候,就是想要“找”一個意思。可是我們平常所謂意義,所謂價值,都隻是日常的片段的零碎生活偶然應用的一個名目。比如問“我現在為什麽來講演?”或者說是為的使大家可以多了解一點我的意思。當人作如是分別時,實已先有一個大標的在,這大標的雖不必是人有意去建立,但無意中實已存在。所謂意義,都隻有對待此大標的而後可言。比如說話者是為什麽的,即是先已有“我要活著”的大標的。
合於這種大標的,通常叫做有意義;不合的就叫無意義,甚或還要加以屏斥。這樣的雖然比較的算大,但還是生活中的小段,不是絕對的,還是有所為的。真正完全的整個的生活則不然;他不是關係於其他種種的。整個的意思,就是絕對的,非片段的。所有平常用的評算衡量,隻能施於片段的生活而不能施於整個的生活。平常因為把生活看成片段慣了,把找意義的態度養成了習慣,便不覺的也去施用於整個的生活。其實整個的生活並不與其他種種有關係,根本說不到意義與價值。我還可以說,假使(實際上不會有的)你經過種種的研究商酌,確定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其實還不是你的真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因為你無論如何是一個後來的追加。根本上“找”的態度就很可憐。你生活便生活好了,“找”什麽呢?根本的救濟方法,便是放下你“找”的態度。我隻要一放下,便什麽都有了:標的也有了,意義也有了,價值也有了。所謂責任,隻能對自己,不對其他;我的責任隻有當下的責之於己者。我覺得大家總是不重己的一麵,總要向外拚命的去找,無論誰都是這樣。那種種情形,如賊入室,如鼠出洞,東張西望,總想著手一點而去,實在真正可憐。我從前有一篇文章裏曾有一段話也是這個意思,現在略述於下。
我們看著社會上一般人陷溺在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憐,不能不說幾句話。《東方雜誌》譯載羅素所作《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麵的特點頭一件就是貪婪。這話在今日社會上貪風熾盛的時候,是無法否認的。但這是什麽緣故呢?這由於他們人生態度的謬誤。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樂上,如飲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覺上的受用。總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其實如此是得不到快樂的;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淨盡,再也得不著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乎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有這樣厲害。幾十年前中國人還是守著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態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詳的。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還是比別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比別的民族貪婪。近來社會上貪風所以特別熾盛,是西洋人著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所啟發出來的。貪婪在個人是他的錯謬和苦痛,在社會是種種罪惡的病原菌,例如最大的政治紊亂問題即出於此。如果今日這種貪婪的風氣不改,中國民族的前途就無復希望,這是可以斷言的。但是要改貪風,必須根本掉換過這種人生態度。我們看見近來論人生觀的文章,如陳仲甫先生的《人生真義》,李守常先生的《今》,胡適之先生的《不朽》,所謂《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觀,都不能使我們滿意。他們那些話完全見出那種向外要有所取得的態度,雖然不應與貪婪的風氣混為一說,但實在都是那一條路子,就是說同樣的是向外找而不在自身上體認人生的價值。在這條路上無論話說得怎樣的好,也不能讓人免於流入貪婪或轉移貪婪的風氣,至於解決煩悶,奠定人生,更說不到了。
照我說:人生沒有什麽意義可指,如其尋問,那就隻在人生生活上而有其意義,人生沒有什麽價值可評,如其尋問,那麽不論何人當下都已圓滿具足,無缺無欠(不待什麽事業功德學問名譽或什麽其他好的成就而後才有價值):人生沒有什麽責任可負,如其尋問,那麽隻有當下自己所責之於自己的。尤其要切著大家錯誤點而說的,就是人生快樂即在生活本身上,即在活動上,而不在有所享受於外。所以應該改換過那求生活美滿於外邊享受的路子,而回頭認取自身活動上的樂趣,各自就其適宜的地方去活動。人類的天性是愛活動的,就在活動上而有其樂趣。比如兒童的好動即其天性,他連幾分鍾的靜坐都辦不到。大人也是如此,樂的時候必想動,動的時候必然樂。因為活動就使他生機暢發,那就是他的快樂,並不要另向外麵找快樂。大約一個人都蘊藏著一團力量在內裏,要借著一種活動發揮出來,而後他的人生[才]是舒發的,快樂的,同時也就是合理的。我以為凡人都應當就自己的聰明才力找個相當的地方去活動:喜歡那一種科學就弄那種科學,喜歡那一種藝術就弄那種藝術,喜歡那一種事業就去從事做那種事業。總而言之,找個地方把自家的力氣用在裏頭讓他發揮盡致。這樣便是人生的美滿;這樣就有了人生的價值;這樣就有了人生的樂趣。
講了這一大片,說話雖然沒有什麽修理,但是我同他們兩邊不同的態度已經可以見得出來。最後我還要聲明:根本上我們大家所講的都隻是一片話,都是想拿一片話指導自己的生活,其實實際上的生活不一定能夠如此。心裏的意思時時僅僅是一個意思,並不能使實際生活全與符合。我現在雖然並不能將“找”的態度完全放下,但很想往那邊做,因為我確實知道“隻要一放下‘找’的念頭,裏邊的樂趣便立刻湧現出來”。
第16章 我之人生觀如是
廣西省立二中留京學會同人以其學會會刊《友聲雜誌》復行出版,向我索幾句贈言,我沒有多少可說的話,我隻能直攄我當下胸臆之所有者以奉答。
我不曉得我為什麽看到旁人積極的有所作為,有那一種奮勉向前的樣子,我總起一種欣喜、高興、歡迎、贊成的心理。我不曉得我為什麽看到旁人有一種社會的行誼——就是大家集合團結起來,有那一種同心協力的樣子,我總起一種欣喜、高興、歡迎、贊成的心理。
但是這種煩悶就沒有法子解決嗎?有的。原來這種煩悶的病源就是一個“找”。他本來在那裏找,你更引他去找,結果愈找愈找不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不能找的;你去找,一定不能得。“人生意義與價值在何處”
這個問題根本是不該當解答的,因為人生本無意義與價值。人生無所謂有意義與有價值,也無所[謂無]意義與無價值。所謂人生的意義,就是問“我為什麽生活?”當他問的時候,就是想要“找”一個意思。可是我們平常所謂意義,所謂價值,都隻是日常的片段的零碎生活偶然應用的一個名目。比如問“我現在為什麽來講演?”或者說是為的使大家可以多了解一點我的意思。當人作如是分別時,實已先有一個大標的在,這大標的雖不必是人有意去建立,但無意中實已存在。所謂意義,都隻有對待此大標的而後可言。比如說話者是為什麽的,即是先已有“我要活著”的大標的。
合於這種大標的,通常叫做有意義;不合的就叫無意義,甚或還要加以屏斥。這樣的雖然比較的算大,但還是生活中的小段,不是絕對的,還是有所為的。真正完全的整個的生活則不然;他不是關係於其他種種的。整個的意思,就是絕對的,非片段的。所有平常用的評算衡量,隻能施於片段的生活而不能施於整個的生活。平常因為把生活看成片段慣了,把找意義的態度養成了習慣,便不覺的也去施用於整個的生活。其實整個的生活並不與其他種種有關係,根本說不到意義與價值。我還可以說,假使(實際上不會有的)你經過種種的研究商酌,確定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其實還不是你的真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因為你無論如何是一個後來的追加。根本上“找”的態度就很可憐。你生活便生活好了,“找”什麽呢?根本的救濟方法,便是放下你“找”的態度。我隻要一放下,便什麽都有了:標的也有了,意義也有了,價值也有了。所謂責任,隻能對自己,不對其他;我的責任隻有當下的責之於己者。我覺得大家總是不重己的一麵,總要向外拚命的去找,無論誰都是這樣。那種種情形,如賊入室,如鼠出洞,東張西望,總想著手一點而去,實在真正可憐。我從前有一篇文章裏曾有一段話也是這個意思,現在略述於下。
我們看著社會上一般人陷溺在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憐,不能不說幾句話。《東方雜誌》譯載羅素所作《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麵的特點頭一件就是貪婪。這話在今日社會上貪風熾盛的時候,是無法否認的。但這是什麽緣故呢?這由於他們人生態度的謬誤。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樂上,如飲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覺上的受用。總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其實如此是得不到快樂的;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淨盡,再也得不著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乎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有這樣厲害。幾十年前中國人還是守著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態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詳的。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還是比別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比別的民族貪婪。近來社會上貪風所以特別熾盛,是西洋人著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所啟發出來的。貪婪在個人是他的錯謬和苦痛,在社會是種種罪惡的病原菌,例如最大的政治紊亂問題即出於此。如果今日這種貪婪的風氣不改,中國民族的前途就無復希望,這是可以斷言的。但是要改貪風,必須根本掉換過這種人生態度。我們看見近來論人生觀的文章,如陳仲甫先生的《人生真義》,李守常先生的《今》,胡適之先生的《不朽》,所謂《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觀,都不能使我們滿意。他們那些話完全見出那種向外要有所取得的態度,雖然不應與貪婪的風氣混為一說,但實在都是那一條路子,就是說同樣的是向外找而不在自身上體認人生的價值。在這條路上無論話說得怎樣的好,也不能讓人免於流入貪婪或轉移貪婪的風氣,至於解決煩悶,奠定人生,更說不到了。
照我說:人生沒有什麽意義可指,如其尋問,那就隻在人生生活上而有其意義,人生沒有什麽價值可評,如其尋問,那麽不論何人當下都已圓滿具足,無缺無欠(不待什麽事業功德學問名譽或什麽其他好的成就而後才有價值):人生沒有什麽責任可負,如其尋問,那麽隻有當下自己所責之於自己的。尤其要切著大家錯誤點而說的,就是人生快樂即在生活本身上,即在活動上,而不在有所享受於外。所以應該改換過那求生活美滿於外邊享受的路子,而回頭認取自身活動上的樂趣,各自就其適宜的地方去活動。人類的天性是愛活動的,就在活動上而有其樂趣。比如兒童的好動即其天性,他連幾分鍾的靜坐都辦不到。大人也是如此,樂的時候必想動,動的時候必然樂。因為活動就使他生機暢發,那就是他的快樂,並不要另向外麵找快樂。大約一個人都蘊藏著一團力量在內裏,要借著一種活動發揮出來,而後他的人生[才]是舒發的,快樂的,同時也就是合理的。我以為凡人都應當就自己的聰明才力找個相當的地方去活動:喜歡那一種科學就弄那種科學,喜歡那一種藝術就弄那種藝術,喜歡那一種事業就去從事做那種事業。總而言之,找個地方把自家的力氣用在裏頭讓他發揮盡致。這樣便是人生的美滿;這樣就有了人生的價值;這樣就有了人生的樂趣。
講了這一大片,說話雖然沒有什麽修理,但是我同他們兩邊不同的態度已經可以見得出來。最後我還要聲明:根本上我們大家所講的都隻是一片話,都是想拿一片話指導自己的生活,其實實際上的生活不一定能夠如此。心裏的意思時時僅僅是一個意思,並不能使實際生活全與符合。我現在雖然並不能將“找”的態度完全放下,但很想往那邊做,因為我確實知道“隻要一放下‘找’的念頭,裏邊的樂趣便立刻湧現出來”。
第16章 我之人生觀如是
廣西省立二中留京學會同人以其學會會刊《友聲雜誌》復行出版,向我索幾句贈言,我沒有多少可說的話,我隻能直攄我當下胸臆之所有者以奉答。
我不曉得我為什麽看到旁人積極的有所作為,有那一種奮勉向前的樣子,我總起一種欣喜、高興、歡迎、贊成的心理。我不曉得我為什麽看到旁人有一種社會的行誼——就是大家集合團結起來,有那一種同心協力的樣子,我總起一種欣喜、高興、歡迎、贊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