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在今日誰都推脫不了這責任。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成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著有表現,卻必要立誌為民族為世界解決大問題,開闢新文化。這樣方是合於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
第3章 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裏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裏說,也不難明白。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我們仔細分析:
人生態度之深淺、曲折、偏正……各式各種都有;而各時代、各民族、各社會,亦皆有其各種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籠統,而究難免於籠統。我們現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過是比較適中的辦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麵受趣味引誘,一麵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為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為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第一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物的著者於1932年至1935年間在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與學生作朝會時,針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當下予以指點,其講話涉及治學、修養、人生、社會、文化各方麵,後以《朝話》為題輯錄出版。本文即為其中一篇。
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為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其最特殊之點,即在迴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得人生太苦,一方麵自己為飲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麵,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足使人感覺得人生太無意思。如是,乃產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隻看徹底不徹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為許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發揮到家者,厥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個生活,完全為宗教生活。他們最徹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為佛家。
第三種人生態度,可以用“鄭重”二字以表示之。鄭重態度,又可分為兩層來說:其一,為不反觀自己時——向外用力;其二,為回頭看自家時——向內用力。在未曾回頭看而自然有的鄭重態度,即兒童之天真爛漫的生活。兒童對其生活,有天然之鄭重,與天然之不忽略,故謂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順從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於此處我特別提出兒童來說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鄭重”一詞似太嚴重。其實並不嚴重。我之所謂“鄭重”,實即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鄭重”即是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如兒童之能將其生活放在當下,無前無後,一心一意,絕不知道回頭反看,一味聽從於生命之自然的發揮,幾與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確有分別。此係言淺一層。
更深而言之,從反回頭來看生活而鄭重生活,這才是真正的發揮鄭重。這條路發揮得最到家的,即為中國之儒家。此種人生態度亦甚簡單,主要意義即是教人“自覺的盡力量去生活”。此話雖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盡包含在內;如後來儒家之“寡慾”、“節慾”、“窒慾”等說,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覺地盡力於當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對仰賴於外力之催逼,與外邊趣味之引誘往前度生活。引誘向前生活,為被動的、逐求的,而非為自覺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為逐求的、非自覺的,不是盡力量去生活。此話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誠意”、“慎獨”、“仁義”、“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覺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謂“仁至義盡”、“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種人生態度,每種態度皆有淺深。淺的厭離不能與深韻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鄭重是道德的路,而厭離則為宗教的路。將此三者排列而為比較,當以逐求態度為較淺;以鄭重與厭離二種態度相較,則鄭重較難;從逐求態度進步轉變到鄭重態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覺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態度折到厭離態度,從厭離態度再轉入鄭重態度,宋明之理學家大多如此,所謂出入儒釋,都是經過厭離生活,然後重又歸來盡力於當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幾歲時,極接近於實利主義,後轉入於佛家,最後方歸於儒家。厭離之情殊為深刻,由是轉過來才能盡力於生活;否則便會落於逐求,落於假的盡力。故非心裏極幹淨,無纖毫貪求之念,不能盡力生活。而真的盡力生活,又每在經過厭離之後。
第4章 合理的人生態度
我很慚愧我講這個題目,如果我的生活能夠合理,我就不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患失眠的症候,昨天夜裏最厲害,精神十分不好,這實在因為雖然曉得所謂“合理的生活”而不能實有諸己。這種樣子確為自己生活未能調順自然合乎天理的征見,所以我講這個題目,真是慚愧!
我雖如此,但我見得社會上一般人真是摸不著合理的路子去走,陷在那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憐憫!不能不說幾句話。我們且分粗細兩層去說說。先說粗的,那便請看現在社會上的情形(尤其是北京上海這些的地方),大家都是爭著搶錢,像瘋狂的一樣。新近看《東方雜誌》
譯羅素《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麵的特點頂頭一件就是貪婪。這話是今日不能否認的。但何以會這樣呢?這就為他們沒有摸著合理的路子;這就是他們人生態度的錯謬。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受上,如飲食男女起居器用一切感覺上的娛樂。總而言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因此他們搶錢好去買樂。其實這樣子是得不著快樂的,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再也得不著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現有的。在幾十年以前中國人還是守著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態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能詳道的。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是比別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是比別的民族貪婪。現在社會上貪風的熾盛,是西洋人著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啟發出來的。貪婪在個人是他的錯謬和苦痛,在社會則是種種腐敗種種罪惡的病原菌。例如那最大的政治紊亂問題,就是出於此。如果今日貪婪的風氣不改,中國民族的前途就無復希望,此可斷言者。而這種人生態度如果沒有根本掉換過,這貪風是不會改的。我們看見這些論及人生觀的文章,如陳仲甫先生作的《人生真義》,李守常先生作的《今》,胡適之先生作的《不朽》,所謂“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觀都不能讓我們滿意。陳先生說:
第3章 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裏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裏說,也不難明白。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我們仔細分析:
人生態度之深淺、曲折、偏正……各式各種都有;而各時代、各民族、各社會,亦皆有其各種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籠統,而究難免於籠統。我們現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過是比較適中的辦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麵受趣味引誘,一麵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為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為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第一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物的著者於1932年至1935年間在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與學生作朝會時,針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當下予以指點,其講話涉及治學、修養、人生、社會、文化各方麵,後以《朝話》為題輯錄出版。本文即為其中一篇。
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為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其最特殊之點,即在迴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得人生太苦,一方麵自己為飲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麵,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足使人感覺得人生太無意思。如是,乃產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隻看徹底不徹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為許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發揮到家者,厥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個生活,完全為宗教生活。他們最徹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為佛家。
第三種人生態度,可以用“鄭重”二字以表示之。鄭重態度,又可分為兩層來說:其一,為不反觀自己時——向外用力;其二,為回頭看自家時——向內用力。在未曾回頭看而自然有的鄭重態度,即兒童之天真爛漫的生活。兒童對其生活,有天然之鄭重,與天然之不忽略,故謂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順從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於此處我特別提出兒童來說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鄭重”一詞似太嚴重。其實並不嚴重。我之所謂“鄭重”,實即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鄭重”即是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如兒童之能將其生活放在當下,無前無後,一心一意,絕不知道回頭反看,一味聽從於生命之自然的發揮,幾與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確有分別。此係言淺一層。
更深而言之,從反回頭來看生活而鄭重生活,這才是真正的發揮鄭重。這條路發揮得最到家的,即為中國之儒家。此種人生態度亦甚簡單,主要意義即是教人“自覺的盡力量去生活”。此話雖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盡包含在內;如後來儒家之“寡慾”、“節慾”、“窒慾”等說,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覺地盡力於當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對仰賴於外力之催逼,與外邊趣味之引誘往前度生活。引誘向前生活,為被動的、逐求的,而非為自覺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為逐求的、非自覺的,不是盡力量去生活。此話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誠意”、“慎獨”、“仁義”、“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覺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謂“仁至義盡”、“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種人生態度,每種態度皆有淺深。淺的厭離不能與深韻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鄭重是道德的路,而厭離則為宗教的路。將此三者排列而為比較,當以逐求態度為較淺;以鄭重與厭離二種態度相較,則鄭重較難;從逐求態度進步轉變到鄭重態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覺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態度折到厭離態度,從厭離態度再轉入鄭重態度,宋明之理學家大多如此,所謂出入儒釋,都是經過厭離生活,然後重又歸來盡力於當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幾歲時,極接近於實利主義,後轉入於佛家,最後方歸於儒家。厭離之情殊為深刻,由是轉過來才能盡力於生活;否則便會落於逐求,落於假的盡力。故非心裏極幹淨,無纖毫貪求之念,不能盡力生活。而真的盡力生活,又每在經過厭離之後。
第4章 合理的人生態度
我很慚愧我講這個題目,如果我的生活能夠合理,我就不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患失眠的症候,昨天夜裏最厲害,精神十分不好,這實在因為雖然曉得所謂“合理的生活”而不能實有諸己。這種樣子確為自己生活未能調順自然合乎天理的征見,所以我講這個題目,真是慚愧!
我雖如此,但我見得社會上一般人真是摸不著合理的路子去走,陷在那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憐憫!不能不說幾句話。我們且分粗細兩層去說說。先說粗的,那便請看現在社會上的情形(尤其是北京上海這些的地方),大家都是爭著搶錢,像瘋狂的一樣。新近看《東方雜誌》
譯羅素《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麵的特點頂頭一件就是貪婪。這話是今日不能否認的。但何以會這樣呢?這就為他們沒有摸著合理的路子;這就是他們人生態度的錯謬。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受上,如飲食男女起居器用一切感覺上的娛樂。總而言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因此他們搶錢好去買樂。其實這樣子是得不著快樂的,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再也得不著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現有的。在幾十年以前中國人還是守著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態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能詳道的。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是比別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是比別的民族貪婪。現在社會上貪風的熾盛,是西洋人著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啟發出來的。貪婪在個人是他的錯謬和苦痛,在社會則是種種腐敗種種罪惡的病原菌。例如那最大的政治紊亂問題,就是出於此。如果今日貪婪的風氣不改,中國民族的前途就無復希望,此可斷言者。而這種人生態度如果沒有根本掉換過,這貪風是不會改的。我們看見這些論及人生觀的文章,如陳仲甫先生作的《人生真義》,李守常先生作的《今》,胡適之先生作的《不朽》,所謂“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觀都不能讓我們滿意。陳先生說: